
作者:李乃琼著
页数:302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2031852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国-东盟民族体育的融合发展:以文化差异的视角》通过调查收集了东盟民族体育500多项(类),分析了东盟民族体育文化的特征,认为中国-东盟民族体育有起源、内容、运行、内涵、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文化差异,提出构建“文化差异-融合发展理论-融合原则与要求-融合发展方式与方法”的中国-东盟民族体育融合发展模式,按照“文化差异-交流-融合-新文化-新差异-新融合”的流程,利用各种平台条件,通过加强各种友好交流、与其他文化互动、举办竞赛等方式方法与途径,促进中国-东盟民族体育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
作者简介
李乃琼(1966-),男,广西灵山县人。教授,钦州学院体育教学部主任,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部湾海洋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班。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省级高教重点和高教一般项目、省级科研各1项,主持厅级项目1项。主要参与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发表研究论文30多篇。获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地市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8项。获省部级领导批示成果1项。获地市级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本书特色
李乃琼著的《中国-东盟民族体育的融合发展:以文化差异的视角》以中国与东盟的民族体育文化差异为起点、以双方民族体育的交流发展事实状态为依据、以双方民族体育文化融合发展为目的进行的专题研究。该书在对东盟民族体育文化进行了系统梳理的基础上,以文化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为依据,总结了东盟民族体育文化的特征,分析归纳了中国与东盟民族体育文化的差异,最后提出了中国与东盟民族体育文化融合发展的策略和方法,为中国—东盟民族体育文化在现代社会互为依托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实效性的指导。
该书将东盟10国民族体育分为节会类、比赛竞技类、生活休闲类、养生类、舞蹈类等5种类型,并收录了项目名称约512项(类),对其中应用较为广泛、影响较大的56项(类)作了重点介绍,成为当前相关研究领域中,对东盟民族体育介绍最为详实丰富的基础之作。
目录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特色
第五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研究现状述评
第一节 对东盟民族体育文化内容、功能特征与发展流变的研究
第二节 对中国一东盟民族体育交流的研究
第三节 对中国一东盟民族体育合作发展的研究
第四节 对中国一东盟民族体育文化相互影响和依存关系的研究
第五节 对中国一东盟体育文化交流与融合发展的研究
第六节 国外对中国一东盟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研究
第二章 东盟民族体育文化概况
第一节 东盟民族体育文化的调查结果
第二节 东盟民族体育文化内容的整理与分类
第三节 东盟共有的主要民族体育文化内容
第三章 东盟各国主要民族体育文化介绍
第一节 越南
第二节 泰国
第三节 老挝
第四节 缅甸
第五节 柬埔寨
第六节 马来西亚
第七节 印度尼西亚
第八节 菲律宾
第九节 新加坡
第十节 文莱
第十一节 来源于中国的民族体育
第四章 东盟民族体育文化的特征
第一节 独特性
第二节 地方性
第三节 区域性
第四节 多样性
第五节 宗教性
第六节 竞技性
第七节 变异性
第八节 异域同质性
第九节 融合发展性
……
第五章 中国一东盟民族体育文化的差异
第六章 中国一东盟民族体育文化的融合发展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附录一:调查问卷(中文版)
附录二:调查问卷(英文版)
附录三:调查问卷(越语版)
附录四:调查问卷(泰语版)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中国-东盟民族体育的融合发展:以文化差异的视角》: 三 中南半岛武术——高棉拳术 关于高棉武术,课题组专门进行了相关的访谈,对象有越南广宁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9人、老挝乒乓球国家队总教练孙倩、泰国那黎宣大学物流与供应链学院教授刘容达等人。这些对体育较为了解的组成人员均表示不了解“高棉武术”,但表示很熟悉或知晓“泰拳”“越武道”“老挝拳”等武术名称。从严格意义上讲,高棉武术已经不复存在,已基本流变为当前中南半岛的各国武术。但据资料介绍,高棉武术实为中南半岛武术的始祖。它起源流传于承接扶南王国和真腊王国的吴哥文明,已经流变成中南半岛柬、泰、缅、老、越等各国的武术形式和流派。7世纪,当前柬埔寨境内的真腊取代了历史上最为强大的扶南王国,成为更为强大的吴哥王朝,而中国的《新唐书》中把真腊称为吉蔑,吉蔑往后延伸,就是高棉人,“Kamara即是柬埔寨高棉族的古称,也是柬埔寨古代的国名,正如近代柬埔寨曾一度称高棉王国一样”。各种资料记载中以“高棉武术”相传,笔者认为,是得益于吴哥时代的文化高度繁荣。此时高棉武术得以最广泛的流传,而其产生时代最迟应该是7世界真腊灭扶南之时,战争中一定有使用武术的,或是产生于早至6世纪以前,这点无从考证。但是由扶南人和真腊人共同创造这点应该是可以肯定的,他们是高棉人的前身,也是当今柬埔寨人的前身。慧琳《一切经音义》引慧超《往五天竺国传》和《一切经音义》这两条记载中提到“阁茂”或“阁蔑”,一般认为,指的都是“吉蔑”,也就是“高棉”,是“吉蔑”或“高棉”的同音异写,阁茂人或阁蔑人就是高棉人。因此,扶南人、真腊人、吉蔑人、高棉人、柬埔寨人是同一民族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称呼,而且他们不是土著人,其来源有两种大相径庭的说法,一说是公元前8世纪至前5世纪之间由印度迁来的南印度人,二说是从中国西南高原迁来的,不管其来源是哪种,高棉拳是柬埔寨人的祖先创造传承下来的这点是可以肯定的。据史料分析,柬埔寨历史上经历了真腊、扶南、吴哥几个朝代,对当朝人也有不同称谓,拳术在改朝换代的战争中得到了应用和发展,只是到了“高棉人”时代才出现“高棉拳”的记载,因此,中南半岛的古拳术应起源于真腊和扶南王朝,盛行于柬埔寨吴哥文化繁荣的时代,于吴哥时代才依据当时出现的“高棉人”的称谓而称作“高棉拳”。有证据表明,在9世纪时曾经出现过一个与柬式拳击十分相似的流派,老挝拳和泰拳、高棉拳、越南拳,还有中国广西壮族的古壮拳都是同源的,拳法上有很多相似,属于古高棉拳系,而这也使得高棉人相信所有形式的东南亚拳击都起源于早期的高棉武术。在越南占领柬埔寨期间,柬埔寨(高棉)武术受到压迫,拳手隐名或流亡国外,近年流亡美国、澳洲等地的高棉拳师逐渐重建复活柬埔寨传统武术,‘高棉拳击手正在柬埔寨强势回归,武士们竭尽全力推出柬式拳击吸引观众。高棉武术从字面上理解是“自由的战斗”;从技法上,高棉拳以搏击的形式为主,有徒手或者手持棍、刀、剑等短器械,一般进行近身搏斗,据说有一万种动作,重视运用拳、腿、肘、膝的四个部位的技巧,包括拳击、腿击、膝击、肘击四种类型的攻击术,其强调站姿的快速移动能力,这样有利于武士避开对手的攻击。与当前流行的泰拳相比,高棉拳已经更多地使用肘击,步法更为飘忽,不易判断。高棉拳在中南半岛广为流传后,与源于马来地区的“班卡苏拉”齐名,成了东南亚的两大武术类型之一,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流传中,产生了一定的变异,形成了泰拳(Muay Thai)、缅甸拳(Lethwei,又称北泰拳)、马来拳(Tomoi)、老挝拳(Muay Lao,又称寮拳)等,被认为是中南半岛武术的鼻祖。但近几十年来,流行于泰国的拳术发展成了泰拳,且职业化发展迅速,已经扬名国际;在越南也出现了越武道,独立成为能代表越南武术的支柱流派,古老的高棉武术已经完全变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