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崔民选
页数:557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1615924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为什么是郭沫若?郭沫若文化遗产的现代意义是什么?毛泽东为什么关注“兰亭论辩”的“笔墨官司”?等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今春隆重推出的《郭沫若研究年鉴2013》解答了上述文化学术界和广大读者所关心的问题。 《郭沫若研究年鉴2013》是由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和郭沫若纪念馆共同编纂,纳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年鉴出版系统,同时也纳入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创新工程项目,因而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 《郭沫若研究年鉴2013》所选论著绝大部分是该领域著名学者的权威作品,有些学者的文章很有史料和文学价值。王小平在《郭沫若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一文中指出,郭沫若在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过程中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20世纪早期中国文学在“文艺救国”的理想烛照之下肩负了推进中国向现代社会迈进的历史责任,而郭沫若无疑是这个时代潮流的弄潮者之一,无论是他在白话诗歌和历史剧创造上的成就,还是对“文艺大众化”的提倡都说明了他不可替代的位置。 冯锡刚的《1965,“兰亭论辩”的“笔墨官司”》,尹树人的《一士谔谔,胜于千诺—-高二适与郭沫若兰亭论辩》和刘毅青的《解释学视野下的<兰亭序>真伪之辨》三篇论文都是涉及同一主题,关于《兰亭序》和“兰亭论辩”的“笔墨官司”历来颇受文化学术界和广大读者关注,因为不仅涉及当时的文化名人和学术大家,而且这“笔墨官司”还打到了毛泽东那里,所以,“兰亭论辩”就不是一般的“笔墨官司”了,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张全之的《纪实与回忆:论郭沫若,谢冰莹对从军北伐的不同书写》视角独特,很有价值,谢冰莹的《从军日记》风靡一时。郭,谢一男一女两位从军文人,用手中的笔为我们留下了文人参与战争的两个标本。 比较突出的作者还有徐静波,李二年,蔡震,蒙雨,冯锡刚,尹树人,彭林祥等,所选著作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从本书可以看出,郭沫若研究不断受到学术界的重视,郭沫若研究新人也不断涌现。本书是郭沫若研究的风向标,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郭沫若纪念馆坐落在北京市前海西街 18 号,隶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1988 年 6
月正式对外开放。纪念馆为庭院式四合院建筑,晚清时曾是恭王府的马号,民国初年营建为一所中西合璧的宅院。郭沫若先生在这里渡过了他一生中的最后 15 年。
郭沫若纪念馆下设研究室、文物与陈列工作室、公众教育与资讯中心、办公室。
研究室:组织开展郭沫若思想、学术、文化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和学术活动;收集、整理、编辑郭沫若著作和研究资料;负责中国郭沫若研究会会务。
文物与陈列工作室:从事与郭沫若生平及学术、国务活动相关的文物资料的征集、鉴定、保护和研究利用;负责展览内容与形式的设计及制作策划。
公众教育与资讯中心:制订落实纪念馆对外开放工作方案,组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博物馆公众教育活动;负责信息化建设,更新维护公众网络;承担“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相关工作。
本书特色
为什么是郭沫若?郭沫若文化遗产的现代意义是什么?毛泽东为什么关注“兰亭论辩”的“笔墨官司”?等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今春隆重推出的《郭沫若研究年鉴2013》解答了上述文化学术界和广大读者所关心的问题。
《郭沫若研究年鉴2013》是由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和郭沫若纪念馆共同编纂,纳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年鉴出版系统,同时也纳入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创新工程项目,因而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
《郭沫若研究年鉴2013》所选论著绝大部分是该领域著名学者的权威作品,有些学者的文章很有史料和文学价值。王小平在《郭沫若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一文中指出,郭沫若在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过程中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20世纪早期中国文学在“文艺救国”的理想烛照之下肩负了推进中国向现代社会迈进的历史责任,而郭沫若无疑是这个时代潮流的弄潮者之一,无论是他在白话诗歌和历史剧创造上的成就,还是对“文艺大众化”的提倡都说明了他不可替代的位置。
冯锡刚的《1965,“兰亭论辩”的“笔墨官司”》、尹树人的《一士谔谔,胜于千诺——高二适与郭沫若兰亭论辩》和刘毅青的《解释学视野下的真伪之辨》三篇论文都是涉及同一主题,关于《兰亭序》和“兰亭论辩”的“笔墨官司”历来颇受文化学术界和广大读者关注,因为不仅涉及当时的文化名人和学术大家,而且这“笔墨官司”还打到了毛泽东那里,所以,“兰亭论辩”就不是一般的“笔墨官司”了,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张全之的《纪实与回忆:论郭沫若、谢冰莹对从军北伐的不同书写》视角独特,很有价值,谢冰莹的《从军日记》风靡一时。郭、谢一男一女两位从军文人,用手中的笔为我们留下了文人参与战争的两个标本。
比较突出的作者还有徐静波、李二年、蔡震、蒙雨、冯锡刚、尹树人、彭林祥等,所选著作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从本书可以看出,郭沫若研究不断受到学术界的重视,郭沫若研究新人也不断涌现。本书是郭沫若研究的风向标,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目录
第三篇 文摘第四篇 资讯·动态编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