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杜兆丰
页数:64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
ISBN:978750675930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全国医药院校高职高专创新教材之一,依照教育部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等相关文件要求,结合卫生部相关执业考试特点,根据《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和课程特点编写而成。
全书共分为3篇,27章。分别介绍免疫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人体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性、流行特点、实验诊断与防治原则。
本书本着“理论适度够用,技术应用能力突显”的原则,注重培养医药卫生类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适合医药卫生高职高专、函授、自学高考等相同层次不同办学形式教学使用,也可作为医药行业培训和自学用书。
目录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第一章绪言()
第一节医学免疫学简介()
一、免疫的概念()
二、免疫的功能()
第二节免疫学发展简史()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
二、经典免疫学时期()
三、近代免疫学时期(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
四、现代免疫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
第二章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
第一节屏障结构()
一、体表屏障()
二、体内屏障()
第二节固有免疫细胞()
一、吞噬细胞()
二、树突状细胞()
三、自然杀伤细胞()
四、其他固有免疫细胞()
第三节补体系统()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二、补体的激活途径()
三、补体系统的调节()
四、补体系统的生物学活性()
第四节细胞因子()
一、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二、细胞因子的种类()
三、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四、细胞因子与临床()
第五节固有免疫应答()
一、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
二、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第三章抗原()
第一节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一、异物性()
二、特异性()
三、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
第二节抗原免疫原性的影响因素()
一、抗原方面的因素()
二、宿主方面的因素()
三、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第三节抗原的分类()
一、根据抗原基本性能分类()
二、根据抗原诱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h细胞参与分类()
三、根据抗原与机体亲缘关系及医学意义分类()
四、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类()
五、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六、超抗原与免疫佐剂()
第四章免疫球蛋白()
第一节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二、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域()
三、免疫球蛋白的其他成分()
四、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第二节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
一、IgG()
二、IgM()
三、IgA()
四、IgD()
五、IgE()
第三节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和人工制备抗体()
一、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二、人工制备抗体()
第五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第一节HLA复合体()
一、HLA基因复合体的结构()
二、HLA复合体的遗传特性()
三、HLA基因复合体的命名()
第二节人类MHCⅠ类分子和Ⅱ类分子()
一、HLA分子的结构()
二、HLA分子的分布()
三、HLA分子的生物学功能()
第三节HLA与临床医学()
一、HLA与器官移植()
二、HLA与疾病()
三、HLA与亲子鉴定和法医学()
第六章适应性免疫系统()
第一节免疫器官和组织()
一、中枢免疫器官()
二、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第二节T淋巴细胞()
一、T细胞表面标志()
二、T细胞亚群及功能()
第三节B淋巴细胞()
一、B细胞表面标志()
二、B细胞的亚群及功能()
第四节抗原提呈细胞()
一、APC对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
二、APC对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
第七章适应性免疫应答()
第一节概述()
一、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概念和特点()
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
三、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第二节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一、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二、T细胞的活化、增殖与分化()
三、T细胞的效应功能()
第三节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一、B细胞对TD-Ag的免疫应答()
二、B细胞对TI-Ag的免疫应答()
三、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第八章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
第一节免疫耐受()
一、免疫耐受的形成及表现()
二、免疫耐受的机制()
三、免疫耐受及临床医学()
第二节免疫调节()
一、分子水平的免疫调节()
二、细胞水平的免疫调节()
三、整体水平的免疫调节()
第九章超敏反应()
第一节Ⅰ型超敏反应()
一、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二、发生机制()
三、临床常见疾病()
四、防治原则()
第二节Ⅱ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常见病()
第三节Ⅲ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常见病()
第四节Ⅳ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常见病()
第十章免疫学检测与防治()
第一节免疫学检测技术()
一、检测抗原或抗体的体外试验()
二、免疫细胞及其功能测定()
第二节免疫学防治()
一、免疫预防()
二、免疫治疗()
第二篇医学微生物学
第十一章绪言()
第一节微生物与医学微生物学()
一、微生物的概念、特点与分类()
二、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三、医学微生物学()
第二节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一、经验微生物学时期()
二、实验微生物学时期()
三、现代微生物学时期()
第十二章细菌的基本性状()
第一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二、细菌的结构()
三、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
第二节细菌的生理()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与物理性状()
二、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三、细菌的新陈代谢产物()
四、人工培养细菌()
第三节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一、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二、细菌的致病性()
三、抗细菌免疫()
四、细菌感染()
第四节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一、细菌的变异现象()
二、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三、细菌基因型变异的机制()
四、细菌变异的实际应用()
第十三章病毒的基本性状()
第一节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二、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三、病毒的增殖()
四、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第二节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病毒的传播方式()
二、病毒的感染类型 ()
三、病毒的致病机制()
四、抗病毒免疫()
第十四章其他微生物的基本性状()
第一节支原体()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第二节螺旋体()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第三节衣原体()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第四节立克次体()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第五节放线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第六节真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真菌感染()
第十五章消毒与灭菌()
第一节物理杀菌除菌法()
一、热力灭菌法()
二、紫外线与电离辐射灭菌法()
三、滤过除菌法()
四、其他方法()
第二节消毒剂()
一、常用消毒剂的作用机制()
二、常用消毒剂的种类、性质、常用浓度与用途()
三、影响消毒剂灭菌效果的因素()
第三节医院感染的控制()
一、医院感染的特点()
二、医院感染的控制()
第十六章呼吸道传播的微生物()
第一节结核分枝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免疫性()
四、微生物学检查()
五、防治原则()
第二节流行性感冒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
四、防治原则()
第三节呼吸道传播的其他微生物()
一、肺炎链球菌()
二、脑膜炎奈瑟菌()
三、白喉棒状杆菌()
四、军团菌属()
五、肺炎支原体()
六、呼吸道合胞病毒()
七、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第十七章消化道传播的微生物()
第一节志贺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
四、防治原则()
第二节沙门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
四、防治原则()
第三节弧菌属()
一、霍乱弧菌()
二、副溶血弧菌()
第四节甲型肝炎病毒与戊型肝炎病毒()
一、甲型肝炎病毒()
二、戊型肝炎病毒()
第五节消化道传播的其他微生物()
一、大肠埃希菌()
二、幽门螺杆菌()
三、空肠弯曲菌()
四、肠道病毒()
第十八章创伤感染的微生物()
第一节金黄色葡萄球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
四、防治原则()
第二节链球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
四、防治原则()
第三节铜绿假单胞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
四、防治原则()
第四节厌氧性细菌()
一、破伤风梭菌()
二、产气荚膜梭菌()
三、肉毒梭菌()
四、无芽孢厌氧菌()
第十九章性传播疾病的微生物()
第一节淋病奈瑟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
四、防治原则()
第二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
四、防治原则()
第三节性传播疾病的其他微生物()
一、梅毒螺旋体()
二、沙眼衣原体()
三、解脲脲原体()
四、单纯疱疹病毒()
五、人乳头瘤病毒()
第二十章输血注射传播的微生物()
第一节乙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四、防治原则()
第二节输血注射传播的其他微生物()
一、丙型肝炎病毒()
二、丁型肝炎病毒()
三、巨细胞病毒()
第二十一章人兽共患的微生物()
第一节钩端螺旋体()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
四、防治原则()
第二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
四、防治原则()
第三节其他人兽共患的微生物()
一、布鲁菌属()
二、炭疽芽胞杆菌()
三、鼠疫耶尔森菌()
四、汉坦病毒()
五、伯氏疏螺旋体()
六、主要的病原性立克次体()
第三篇人体寄生虫学
第二十二章人体寄生虫学总论()
第一节寄生虫与宿主()
一、寄生虫及其分类()
二、宿主及其分类()
三、寄生虫生活史()
第二节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二、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
第三节寄生虫感染类型与寄生虫病流行()
一、寄生虫感染的类型()
二、寄生虫病流行()
第二十三章医学原虫()
第一节概述()
一、形态()
二、生理()
三、生活史类型()
四、致病特点()
第二节溶组织内阿米巴()
一、形态()
二、生活史()
三、致病性()
四、实验诊断()
五、流行()
六、防治()
第三节阴道毛滴虫()
一、形态与生活史()
二、致病性()
三、实验诊断()
四、流行()
五、防治()
第四节疟原虫()
一、形态()
二、生活史()
三、致病性()
四、实验诊断()
五、流行()
六、防治()
第五节其他医学原虫()
一、蓝氏贾第鞭毛虫()
二、杜氏利什曼原虫()
三、刚地弓形虫()
第二十四章线虫()
第一节概述()
一、形态()
二、生活史类型()
第二节似蚓蛔线虫()
一、形态()
二、生活史()
三、致病性()
四、实验诊断()
五、流行()
六、防治()
第三节蠕形住肠线虫()
一、形态()
二、生活史()
三、致病性()
四、诊断与防治()
第四节十二指肠钩口线虫与美洲板口线虫()
一、形态()
二、生活史()
三、致病性()
四、诊断与防治()
第五节其他线虫()
一、毛首鞭形线虫()
二、旋毛虫()
三、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
第二十五章吸虫()
第一节概述()
一、形态()
二、生活史()
第二节华支睾吸虫()
一、形态()
二、生活史()
三、致病性()
四、实验诊断()
五、流行()
六、防治()
第三节布氏姜片吸虫()
一、形态()
二、生活史()
三、致病性()
四、实验诊断()
五、流行()
六、防治()
第四节卫氏并殖吸虫()
一、形态()
二、生活史()
三、致病性()
四、实验诊断()
五、流行()
六、防治()
第五节日本血吸虫()
一、形态()
二、生活史()
三、致病性()
四、实验诊断()
五、流行()
六、防治()
第二十六章绦虫()
第一节链状带绦虫()
一、形态()
二、生活史()
三、致病性()
四、实验诊断()
五、流行()
六、防治()
第二节肥胖带绦虫()
一、形态()
二、生活史()
三、致病性()
四、实验诊断()
五、流行()
六、防治原则()
第三节细粒棘球绦虫()
一、形态()
二、生活史()
三、致病性()
四、实验诊断()
五、流行()
六、防治()
第二十七章医学节肢动物()
第一节概述()
一、形态与分类()
二、医学节肢动物的发育与变态()
三、医学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
四、医学节肢动物的防治()
第二节昆虫纲()
一、蚊()
二、蝇()
三、蚤()
四、虱()
五、白蛉()
六、臭虫()
七、蜚蠊()
第三节 蛛形纲()
一、蜱()
二、恙螨()
三、人疥螨()
四、蠕形螨()
五、尘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