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设计美学原理

封面

作者:胡守海主编

页数:152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6502134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设计美学原理/高等院校“十二五”应用型艺术设计教育系列规划教材》是在初版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编写团队近几年来的教学和科研成果,经修订编写而成。《设计美学原理/高等院校“十二五”应用型艺术设计教育系列规划教材》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绪论,设计与美,设计美的特点和本质,设计美的构成,设计美的表现,设计的表现美法则,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设计等,较为全面地论述了设计美学的产生、发展和审美原则。为了避免论述的空泛,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历史的和现代的例证及精美的图片,为求达到理论的思辨深度,并以众多经典实例来诠释其在不同时期不同的设计美学观念,以突出其通俗性和启发性。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设计美学的产生
第二节 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设计美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设计美学学习与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设计与美
第一节 设计的本质
第二节 美的本质
第三节 设计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第四节 设计的起源与审美意识的萌动

第三章 设计美的特点和本质
第一节 设计美的特点
第二节 设计美的本质

第四章 设计美的构成
第一节 视觉传达设计美的构成
第二节 产品设计美的构成
第三节 环境设计美的构成
第四节 多媒体设计美的构成

第五章 设计美的表现
第一节 设计的艺术表现手法
第二节 设计美的表现效果

第六章 设计的形式美法则
第一节 整齐一律
第二节 对比与调和
第三节 对称与均衡
第四节 比例与尺度
第五节 节奏与韵律
……

节选

  《设计美学原理/高等院校“十二五”应用型艺术设计教育系列规划教材》:  二、审美意识的萌动  审美意识是人类欣赏美、创造美的活动中形成的,是审美主体对感性存在的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具体感受,又称广义的“美感”。审美意识的萌动,需要主体、客体的共同参与。客体被人感知的外形中蕴藏着道不尽的象征意味,而主体方面需要审美器官的生成、审美心理的积淀和审美需要的涌动等。  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原始先民总是处于悲剧性的生存境遇之中。他们难以找到控制自然与社会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为了趋吉避凶不得不借助原始巫术以实现其愿望与理想。尽管巫术中所期望的目的总是落空,因为巫术“是一套谬误的指导行动的准则;它是一种伪科学,也是一种没有成效的技艺”,但是,原始巫术却催生了“目的”意识与“功利”意识。这种“目的”与“功利”意识恰恰是审美的心理前提。人只有实现了一定的功利、目的,才能激发那种超越物质功利的满足感、舒畅感、喜悦感与审美感。  原始先民设计、制造、使用工具的过程中,逐渐注意到其功能与形态的联系,如能穿刺的尖形、能滚动的圆形……,并意识到形式的价值,在实践中有意识地运用。人的社会实践使外在自然打上了入的烙印,即所谓外在自然的人化;同时,其自身情感、需要、感知以至器官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人化,即所谓内在自然的人化。外在自然与内在自然的“人化”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成果。  1.感官的人化  感官的人化,即马克思所说的感性的功利性的消失,或者说感性的非功利性的呈现。  动物的感官首先是为了生存活动满足其本能需要而存在。人的感官虽是个体的,受到生理本能和欲望的支配,但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需要与享受已不再纯粹为己;也就是说它们不再只是自然的、直接的、消费的,不再只与个体的生存与功利相关。人的感性不仅为了个人的生存,而且具有了理性,逐渐“人化”了,打上社会的烙印,即感性的社会性。人的眼睛变成了能够感受形式美的眼睛,人的耳朵变成了能聆听美妙音乐的耳朵。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设计美学原理》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527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