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白丽辉,齐桂林主编
页数:217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6415516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系列》共分为四篇十一章,主要内容有:总论篇,包括绪论、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和环境基础两章;产前期个体及新生儿篇,包括产前期个体和新生儿的心理发展一章;婴儿及先学前期儿童篇,包括婴儿的心理发展、先学前期儿童的心理发展两章:幼儿篇,包括幼儿认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发展、幼儿情绪的发展、幼儿个性的发展、幼儿社会化的发展、幼儿的心理健康六章。 《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系列》不仅适合高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使用,也适合在职幼儿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学习时参考。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本章导读
目标透视
第一节 学前儿童及其心理研究
一、学前儿童的概念
二、心理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
三、学前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四、学前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第二节 学前心理学的历史回顾与前瞻
一、西方学前心理学的早期研究
二、西方学前心理学研究的发展
三、西方学前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四、我国学前心理学的研究概况
第三节 学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研究法
二、理论研究法
三、一些常见的婴儿心理学研究方法
知识回顾
活动体验
第二章
本章导读
目标透视
第一节 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一、遗传
二、生理成熟
第二节 心理发展的环境基础
一、社会文化
二、家庭
三、幼儿园教育
第三节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一、三个孩子的三种发展
二、遗传环境相关论
知识回顾
活动体验
产前期个体及新生儿篇
第三章 产前个体和新生儿的心理发展
本章导读
目标透视:
第一节 产前期个体的心理发展
一、胎儿的感知觉
二、胎儿的记忆
三、胎儿的性格
四、胎儿的习惯
五、胎儿的活动
第二节 新生儿的心理发展
一、新生儿的能力
二、新生儿的反射行为
知识回顾
活动体验
婴儿及先学前期儿童篇
参考文献
节选
《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系列》: 表象:当事物不在眼前时,儿童能够在大脑中出现关于该事物的表象(如形状、颜色等特点),特别是在1.5~2岁时。 想象: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形象进行加工,重新组合成新形象的过程。 思维:思想是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应,是认识的高级形态。典型的人类思维是以语言为工具的抽象逻辑思维。儿童的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低级阶段,它具有思维的本质特点一一反应的概括性和间接性,但是抽象概括水平很低,还不是典型的人类思维。 随着先学前期儿童语言的发展,儿童的表象也发展起来,特别是1.5~2岁,当事物不在眼前时,儿童能够在大脑中出现关于该事物的表象。表象的发生使儿童的认识活动出现重大的变化,他的记忆已不停留在再认那些重新出现的事物,还可以回忆起过去见过的事物。例如,l岁前儿童离开妈妈时会哭,过一会儿就忘了,妈妈重新露面时,他看见了,又想起之前想要找妈妈。2岁左右,即使妈妈不重新出现,他也要找妈妈,当他看见了和妈妈有关的东西,也会想起妈妈。 表象的发生使儿童有可能产生想象。1岁的儿童只能胡乱摆弄物体,2岁的儿童已经能够拿着物体进行想象性活动。这时出现了游戏的萌芽。例如,拿着一块长积木在娃娃头上擦,想象着给娃娃梳头,也出现了最初的绘画活动,如画出一个近似圆形的东西,说它是“太阳”。 人类典型的认识活动形式——思维,也是在这个时期发生的。这时孩子出现了最初的概括和推理。例如,能够把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的人加以分类,主动叫“爷爷”“奶奶”或“哥哥”“姐姐”。在生活中,2岁以后的孩子开始会讲道理,如妈妈睡觉了,他知道不能去吵妈妈。对一些事情还能提出自己的道理。例如,成人告诉他“天黑了,该睡觉了”,他会立即反问“那么月亮为什么不睡觉”,这个时候的思维是非常具体的,而且只在活动中进行。所以说它带有“直觉行动”和“感知运动”性质。 至此,儿童的认识过程,从感觉到思维,就已经全部形成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