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文良著
页数:236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0395938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后现代语境下的生态设计艺术》主要内容包括:机器化背景下艺术与技术的新结合、现代设计的危机与“终结”趋势、后现代设计对现代主义设计的继承与发展、生态设计:后现代语境下设计艺术的理性选择等。
作者简介
刘文良,1971年12月生,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先后主持过包含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在《光明日报》、《美术研究》、《装饰》、《包装工程》、《文学评论》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独立完成的科研成果获湖南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本书特色
刘文良编著的这本《后现代语境下的生态设计艺术》深入研究了中国生态在体制、风格变化、抒情特性、设计方式等各个层面的变迁过程,力图准确地描述生态设计的艺术价值。同时,本书着力将中国生态设计价值置于历史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阐释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艺术理论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与文化功能。在本书的文章中,广泛地吸取了古今中外生态设计艺术教育研究的成果,根据独特的研究对象,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具有较强典型性和颇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创新性。
目录
上篇
第一章 文明与危机:“现代性”的双面性
第一节 文明发展视野中的“现代性”
第二节 生存危机视野中的“现代性”
第=章后现代:人与自然关系的新思维
第一节 现代自然观: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对立
第二节 后现代自然观:人与自然关系走向和谐
第三章 后现代科技观的生态转向
第一节 近现代科技观的异化之误
第二节 现代科技观的生态转向
中篇
第四章 现代设计:由创新走向危机和终结
第一节 机器化背景下艺术与技术的新结合
第二节 现代设计的危机与“终结”趋势
第三节 后现代设计对现代主义设计的继承与发展
第五章 生态设计:后现代语境下设计艺术的理性选择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本质与“悖论”
第二节 生态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耦合”
第六章 后现代视域中生态设计面临的困惑
第一节 “绿色”观念的片面化
第二节 “人本”理解的狭隘化
第三节 “环境”意识的短视化
第四节 “多元”文化的浅薄化
第七章 后现代语境下生态设计的发展思路
第一节 善待资源,倡导简约:生态设计的绿色“底线”
第二节 瞻前顾后,强化“可持续”:生态设计的根本之道
第三节 拒斥媚俗,注重人性内涵:生态设计的文化调控
第四节 崇尚自然,提倡多元共存:生态设计的本真追求
下篇
第八章 可持续发展视野中的包装生态设计
第一节 当前包装生态设计的误区与突破
第二节 走低碳之路,复兴原生态包装
第三节 “阴阳五行”生态意蕴对包装设计的启示
第四节 融人民间美术元素,包装简约而不单调
第五节 障碍设计:包装设计的特殊生态
第九章 后现代语境下住宅室内设计的生态走向
第一节 当前住宅室内设计的困惑与解惑
第二节 以人为本:住宅室内生态设计的“灵魂”
第三节 后现代语境下住宅室内设计生态价值的实现
第十章 城市生态设计的困境与超越
第一节 生态为本:克服城市绿地规划的装饰化
第二节 科学规划:拒绝城市水环境设计的盲目化
第三节 因地制宜:打破城市建筑设计的模式化
第四节 全面统筹:超越城市交通规划的滞后局面
第十一章 新农村景观生态设计的解困之策
第一节 新农村景观生态设计的常见误区
第二节 新农村景观生态设计的基本策略
第十二章 后现代语境下服装设计的生态之维
第一节 后现代服装生态设计的基本表征
第二节 生态理念在服装设计中的审美演绎
第三节 以地域元素为基质,激发服饰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后现代语境下的生态设计艺术》: 发展到国际主义风格的现代主义设计过分地依赖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技术成就,企图凭借科技来证明和巩固自身存在的价值,而漠视设计对人的重视,无视人的身心需求和关怀以及人所能接受的设计尺度。国际主义风格的种种弊端越来越突出:科技与人性高度对立;提倡以单调乏味、冷漠无情的设计方式来设计人们的生活;设计的同一性与人类需求的多样化之间的冲突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设计师制造的“高雅文化”与大众的“通俗文化”越来越脱节;等等。最终,现代国际主义设计建立的技术空间、理性秩序、逻辑结构等,一切都经典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从而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由美国著名的日裔设计师山崎实设计的美国圣路易市“普鲁迪·艾戈”9层低收入住宅是现代主义功能至上理念、国际主义冷漠风格的典型代表作品。然而,这批9层高的建筑群完工之后,即使低收入的贫困者也不愿迁入,因为他们感觉这些方盒子建筑太“非人性化”,住在里面像住进监狱一样压抑。市政府终于在1972年7月将这个巨大的建筑群炸毁,以腾出地方来兴建新建筑,结束了这个长期闲置的空巢。后现代主义理论家查尔斯·詹克斯将此事件称为“标志着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死亡和后现代主义诞生的转折”。无论是从理论上说或是从实践上看,建筑的设计和实施无论怎样追求艺术化和人性化,它都无法不面对功能和理性的问题,始终需要一定的现代主义设计所强调的科学性和功能性,只不过,我们不能将功能性推向极致。 然而,毫无疑问,“普鲁迪·艾戈”9层低收入住宅的被炸毁集中体现了现代主义设计中被过分张扬的科学理性与被忽视的人性之间矛盾的尖锐和激化。国际主义风格的种种非人性设计促使人类不断地反思,在工业文明时期,通常采用的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方式是无法从根源上解决此类问题的。传统工业文明的时代已经走到了尽头,人类再也不能继续按照工业文明时代的老路走下去了,这种以掠夺自然资源为代价牟取人类利益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危机的频频出现已经使人们认识到,一旦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消耗资源总量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量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的时候,人与自然的矛盾就会加剧甚至白热化,人与自然之间的天平就必然失衡,继而出现种种不和谐的现象,想要改变这种现状,人类就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