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饶广祥著
页数:2331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6148255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八章, 主要内容包括: 符号学视野下的广告 ; 广告的体裁特征 ; 广告叙述转向与情节结构 ; 广告的符号修辞及其类型 ; 广告的伴随文本 ; 顺势广告 ; 品牌意义生成与广告等。
作者简介
饶广祥,符号学与传播学博士,四川大学符号学一传媒学研究所成员。主要的探索方向是,应用符号学方法,讨论品牌与广告面临的理论与操作问题。已发表广告符号学相关的学术论文近20篇,出版《广告符号学教程》,主编符号学论文集《解放的形式》,参与翻译《传媒符号学》(广告符号学部分)。曾参与Burberry的品牌形象分析、墨西哥国家形象研究、Jonnie walker消费文化研究等项目。
本书特色
目前广告研究存在两大路径:广告操作研究重视具体操技术的总结,但缺乏普遍规律的构建;广告文化研究则侧重于广告的意识形态分析,未能对广告文本做具体的分析和考察。饶广祥编著的《广告符号学》尝试连接广告的技术操作研究和广告意识形态研究,从广告体裁的独特属性出发,借用符号学的方法,系统考察广告的表意机制,总结和抽象出广告表意的规律,从而构建系统的广告符号学理论。
目录
第一节 广告的符号学定义
第二节 重新定义公益广告
第三节 广告符号学研究现状
第二章 广告的体裁特征
第一节 广告的意动性
第二节 广告的纪实与虚构
第三节 广告述真
第三章 广告叙述转向与情节结构
第一节 广告的叙述转向
第二节 广告的情节结构
第三节 植入广告的本质
第四章 广告的符号修辞及其类型
第一节 多媒介联合表意与广告定调媒介
第二节 符号修辞的类型与广告明喻原则
第三节 广告反讽
第四节 跨层表意与元广告
第五节 广告的比喻距离
第五章 广告的伴随文本
第一节 广告的显性伴随文本——副文本与型文本
第二节 广告的生产型伴随文本——前文本、同时文本
第三节 广告的解释性伴随文本
第六章 顺势广告
第一节 广告和同时文本
第二节 顺势广告
第七章 品牌意义生成与广告
第一节 品牌意义生成的几种模型
第二节 巴尔特的神话理论、品牌意义四阶段论
第三节 广告对品牌意义生成的推进
第八章 广告对当代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广告的泛艺术化
第二节 广告的出位之思
第三节 广告过度泛滥的后果
第四节 符号消费、异化符号消费与广告伦理
参考文献
节选
《中国符号学丛书:广告符号学》: 其实这里可拆分为两个标准。第一个标准是文本内部具备逻辑,不存在明显的矛盾;第二个标准是接收者认为,符合常情,而不一定符合“实情”。反过来讨论,如果文本内部存在着矛盾,或者文本不符合“常理”和“实情”,那文本就不可信。实际上,这两条标准是结合在一起的。常情是指现实世界的一般规律,实情是现实世界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要成为实情,其间必然存在“常情”。“符合常情”是指事情符合现实世界的一般规律,是可能发生的,但不一定是正在或者已经发生的。“符合常情,而不一定符合实情”准确揭示了接收者判断文本可信的内在逻辑:文本所陈述的事情必须是符合现实世界中事情发生的一般规律的。文本“不包含明显抵牾矛盾之处”,即文本要符合常情,直白地说,就是要“解释得通”。举一例说明:几年前《成都商报》上有一则叫“尚东美林”的楼盘的广告,在画面的中央有句广告语“少数人拥有的社区”,但在左上角又标明该楼盘的价格“3750元/平方米”。2006年成都房价的均价也已经是3000多元。3750元/平方米的价格显然不是“高端”楼盘的价格,和广告语“少数人拥有的社区”所声称的高档相矛盾,因此显得极不可信。总结而言,“可信文本”是“看过去”可信,而不一定是真的可信。 最后,接收者“愿意接受”是指接收者愿意去解释文本,不回避文本,而不是同意文本的观点,更不是响应文本的主张去实际行动。 “述真”并不是要处理“客观真实”的问题,而是讨论在符号表意过程巾发送者意图、文本和接收者接受的关系。要交流,必然要面临揣测发送者意图,判断文本是否可信,并考虑是否接受文本的问题,必然要面对处理骗局、谎言、虚构的问题,因此述真问题是沟通交流的基础问题。 广告最关心的问题是接受问题,我们甚至可以说,广告研究最重要的主题是如何处理文本以提高接受度,也就是创作接受度更高的文本。广告学通常把“广告接受”问题归入“广告效果”研究范畴。因此虽然述真问题极其艰深,但它是广告符号学不得不处理的问题,《中国符号学丛书:广告符号学》也希望做一个初步的尝试。二、广告述真的“诚意正解型”广告作为传播信息、促进销售的手段,属于实用性表意。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粗略判断其表意格局为“诚意正解型”,即“诚信意图——可信文本-一愿意接受”。该格局也可以称为“三正格局”,在沟通交流过程中,该模式是最常见的模式,也是最基础的类型。“’三正格局’,实际上是所有科学的/实用的表意的格局,至少是此类表意期待中的格局。”广告也是如此,发出者意图诚信,文本可信,接收者愿意接受不仅仅是常见的格局,更是广告体裁表意期待的格局。发送者意图诚信是广告述真的一大特征。广告发送者必须诚信。上文已经提到,《广告法》有多条条款规定广告必须真实,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广告内容要真实,意味着广告发送者最起码要“言其所知”。 另外,商家要实现广告“传播商品、促进销售”的目标,也必须保证意图诚信。广告所传播的内容,接收者接受后,大多会在现实生活中验证,一旦发现广告发送者“不诚信”,则可能追究其责任,并不再使用其商品。在表意过程中,接收者无法直接知晓发送者意图是否诚信,只能凭据文本来判断。由于上面陈述的理由,接收者一般认定广告发送者的意图是诚信的。“事实性”也是广告的体裁期待之一。赵毅衡在论述叙述分类时,把广告分到“拟事实性文本”大类时,也遵循了这个特征。当然,这并不是说广告发送者的意图一定是诚信的。商家有意夸大,甚至捏造产品功能的现象并不少见。比如“达·芬奇”厂商便把国内制造的家具描述为“意大利进口”,有意欺骗消费者。但从体裁角度看,广告发送者意图是诚信的。 广告为了提高接受度,十分重视文本的可信性。广告创作者策划广告的最主要目标是“文本可信”。文本可信,广告才能起效。广告设计者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广告文本的可信度。 最常见的手法是聘请知名人物代言广告。比如格力空调就聘请知名影星成龙代言,由他说出“掌握核心科技”的广告语。这个广告之所以显得可信,有以下主要原因:第一是格力是空调专业生产者,口碑好,其广告语“好空调,格力造”家喻户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