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劳思光
页数:672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10805232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新编中国哲学史》是当今哲学大家劳思光先生在中国哲学方面最重要的著作。作者通过其独特“基源问题研究法”,如庖丁解牛般,将上下数千年中国哲学的内涵,条分缕析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每一章节都有深入浅出的说明,其内容正是中国哲学的深层内涵。该书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港台出版,即以其对中国哲学的精深研究和新颖的诠释而广受好评,作者因而名重士林,成为中国哲学界的重要人物。该书被公认为是继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后的一部里程碑式作品。该书在港台地区20多年来版行不断,成为学者及大学生研究生第一书。
作者简介
劳思光,是台湾大学哲学系毕业,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1989年返台担任台湾清华大学、政治大学等校客座教授,2002年成为台湾“中研院”院士。他所著《中国哲学史》从1970年代初版至今,是完整探讨中国哲学史的巨著,成为港台文史哲科系学生的必备教材。2012年10月21日,劳思光在台北病逝 享寿85岁。著作包括《新编中国哲学史》三卷四册、《康德知识论要义》、《历史之惩罚》、《中国文化要义》、《中国之路向》、《思光少作集》七卷、《解咒与立法》、《中国文化路向问题的新检讨》、《思辨录》、《思光诗选》等约三十馀种。
相关资料
近读劳思光中国哲学史三卷本,有通透澄明之感,与大陆学者的哲学史著作大不相同。
受意识形态禁锢,小平中兴前的大陆哲学史著作,其目的只为建立党性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统摄下的“崭新”哲学类学科,于古代哲人的原意既无理解之兴趣,更无温情之敬意,直以笔墨做刀枪肢解破裂之。此亦可视为建国后的第一次重写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的马克思主义化。小平中兴后,大陆学术自由略为恢复,加上流离港台的新儒家之著述逐渐引入内地,大陆学界又有了第二次重写中国哲学史的冲动和行动。三十年来大陆出了不少中国哲学史,但令人满意的近乎于无。主因有二,一为学养不够,二为未脱意识形态束缚。这些著作大多仍以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等做框架来分析古人思想,距依古人原貌原意理解其自身甚远,此即意识形态于中国哲学史研究之荼毒难于短期消散。另一问题在对观港台学者著述时至为明显,即大陆著作对哲学史的理解支离破碎,于其整体脉络缺乏认识,于具体哲人、著述、观点之意义与价值无力判断或判断失当,甚至具体行文的文风亦破碎不忍卒读。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既作于无意识形态网罗高压的学术文化环境,算是在与民国一脉而承的文化传统中对中国哲学史做的梳理与反思,更能显出中国文化自身的发展特质与未来路向。劳著开篇即在序言中指出过往哲学史著作的种种问题(胡适、冯友兰之作难说价值,大陆建国后的著作更是不曾提及),并提出基源研究法,从中国哲学史自身的内在问题和矛盾来梳理、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依此思路作出的中国哲学史,自是呈现出与大陆著作全然不同的气象和识见。
劳著以先秦为中国哲学思想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此自与多数论者相同,但秦汉以下千年,劳著皆视为中国哲学之蒙尘昏暗时期,则与大多数欲建构一不断“进步”之中国哲学史著作殊为不同。在劳氏看来,先秦哲学最大成就,一为孔孟所创立价值自觉之主体,二为老庄所开出无为静观之“情意我”超越境界。但秦汉之后,此儒道两大根本内核皆蒙尘不显。汉代以阴阳五行为外壳的宇宙中心论解说儒学,并附加谶纬迷信之说,与孔孟原意毫不相干,徒以儒学之名自许。道家则流于应用层面之黄老之术,为政治权谋所用,其提倡之超越境界实在无人注目。魏晋之后直至隋唐,儒学自是低沉,道家也只是供名士放浪形骸和术士养生保身做理论支持,与道家纯粹精神层面的超越境界追求是十足的背离。佛教在此时期逐渐引入并兴起,但作为一异质文化,且持消极避世之核心观念,自难担当中国思想文化之正面力量。
本书特色
《新编中国哲学史》是当今哲学大家劳思光先生在中国哲学方面最重要的著作。作者通过其独特“基源问题研究法”,如庖丁解牛般,将上下数千年中国哲学的内涵,条分缕析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每一章节都有深入浅出的说明,其内容正是中国哲学的深层内涵。该书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港台出版,即以其对中国哲学的精深研究和新颖的诠释而广受好评,作者因而名重士林,成为中国哲学界的重要人物。该书被公认为是继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后的一部里程碑式作品。该书在港台地区20多年来版行不断,成为学者及大学生研究生第一书。
目录
论中国哲学史的方法——序言
壹 已往成绩之探讨
贰 中国哲学史的方法问题
叁 哲学史的任务与基源问题研究法
肆 中国哲学史的特殊问题
第一章 论中国古文化传统之形成
壹 略说古史资料及考证之设准
贰 古中国民族分布大略及殷民族之发展
(一)古民族之三集团
(二)殷民族略考
(三)结语
叁 殷周民族之关系及其盛衰
(一)略论周民族之起源及发展
(二)殷周关系
(三)周初之政治形势
肆 南北文化传统之形式及影响
(一)南方传统之形成及其特色
(二)北方传统之形成及其特色
(三)南北传统与先秦哲学思想
第二章 古代中国思想
壹 有关原始观念之问题
贰 古代中国思想之重要观念
(一)《诗经》中之“形上天”观念
(二)《易经》中之“宇宙秩序”观念
(三)《书经》中之政治思想
叁 附论原始信仰
(一)人格天观念
(二)中国古代之“神鬼”观念
(三)“命”观念
第三章 孔孟与儒学
(上) 孔子与儒学之兴起
壹 儒学之源流问题
贰 孔子之生平及其学说
(一)孔子之生平
(二)孔子之学说
(三)孔子学派与孔子遗留之问题
(下) 孟子之生平及其自处
壹 孟子之生平及其自处
贰 孟子之学说
(一)心性论
(二)政治思想
(三)其他理论
第四章 道家学说
壹 道家思想之源流及时代问题
贰 老子与《道德经》中之思想
(一)老子其人
(二)《老子》其书
(三)《道德经》思想大要
叁 庄子与《南华经》中之庄学
(一)庄子其人与其书
(二)庄子之思想
第五章 墨子与墨辩
壹 墨子其人其书之时代
贰 墨子之思想
(一)兼爱
(二)天志与权威精神
(三)尚同与国家论
(四)非攻、非儒、非乐——墨子之文化观
叁 墨辩
(一)墨辩之时代
(二)《墨经》中所涉及逻辑问题与名家理论
(三)《墨经》中之逻辑理论
(四)《墨经》中所涉及知识问题
第六章 荀子与儒学之歧途
第七章 法家与秦之统一
第八章 名家与名学
后序
书目略录
中国哲学史第二卷
中国哲学史第三卷
中国哲学史第四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