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谢昭新著
页数:281
出版社: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6761144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从事老舍研究三十多年的成果结晶, 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书共辑录谢昭新先生论文20余篇, 是对老舍文化心态、创作心理、情感表现、艺术审美价值以及老舍与中外文化关系的全面、系统的研究。全书分为四编, 主要内容包括: 老舍与中国传统文化 ; 老舍与外国文化 ; 老舍
作者简介
谢昭新,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博士生导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在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现当代著名作家研究上,著述甚丰。出版学术专著3部、合著4部、主编教材2部、参编教材5部,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100多万字。在韩国《中国学报》等国外杂志发表论文4篇。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项。2000年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获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2004年获安徽省模范教师、安徽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获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现任中国老舍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安徽省文学学会副会长、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小说理论研究》和安徽省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诗学思想研究》。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特殊津贴。
目录
绪论 老舍的文化心理结构
第一编 老舍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章 老舍与儒家文化
第一节 老舍思想行为中的儒家精神特质的生成
第二节 老舍与儒家的“仁”“礼”思想
第三节 老舍与儒家的“中庸”思想
第四节 老舍与儒家的生命价值观
第二章 老舍与中国古代文学
第一节 老舍与唐代传奇小说
第二节 吴梅村对老舍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三节 老舍诗学的“现代性”审美品格
第二编 老舍与外国文化
第三章 老舍与西方基督教文化
第一节 老舍与基督教的结缘
第二节 老舍的基督教精神
第三节 老舍作品中的基督教文化色彩
第四章 老舍与外国文学
第一节 老舍小说理论与西方文学思潮
第二节 老舍与英国文学
第三节 老舍与法国文学
第四节 老舍与俄罗斯文学
第五节 老舍与西方现代派文学
第三编 老舍与五四新文学
第五章 老舍小说“改造国民性”思想的生命力
第一节 初期小说对市民社会心理的探寻
第二节 30年代探讨“国民性”的思想的深化
第三节 40年代对国民精神特点的深入审视和思考
第六章 老舍小说创作方法及艺术形式的创新
第一节 对文学创作方法的多元吸纳与广泛运用
第二节 对小说本体艺术特征的新的探索
第三节 追求小说文体的完美与格式的创新
第七章 老舍小说中的中国形象
第一节 创造现在式中国形象
第二节 创造过去式中国形象
第三节 创造民族振兴的中国形象
第八章 老舍小说的悲剧艺术世界
第一节 由命运悲剧到社会悲剧
第二节 普通人物的性格悲剧
第三节 悲剧意识的生成发展
第九章 老舍小说喜剧艺术的审美价值
第一节 喜剧艺术的生成发展
第二节 喜剧艺术的审美价值
第三节 老舍小说喜剧艺术的文学史价值
第四编 中西文化的交汇
第十章 在中西文化交汇中构建和谐文化观
第一节 对社会和谐、民族和谐的文化追求
第二节 对人文与人性和谐的深层探讨
第三节 和谐文学思想的构建与实践
第十一章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的理想爱情叙事
第一节 追求与消解的理想爱情叙事·
第二节 初恋情结的原型想象与理想爱情叙事
第三节 历史文化想象与理想爱情叙事
第四节 女性意识和爱情观念
第十二章 中外文学“悍妇”形象的想象再造——虎妞形象源流考
第一节 虎妞形象原型来自市民社会家庭生活
第二节 虎妞形象是作家复杂文化心理的投影
第三节 中外文学“悍妇”形象的想象再造
第十三章 《骆驼祥子》“说”与“写”的民间叙事艺术
第一节 “说”与“写”的民间时空连结
第二节 “说”与“写”的民间艺术技巧
第三节 “说”与“写”的民间情怀表达
第十四章 从《四世同堂》到《茶馆》一老舍小说与戏剧的沟通“
第一节 小说和戏剧“创作的中心是人物”
第二节 《四世同堂》与《茶馆》的结构模式
第三节 《四世同堂》第一部与《茶馆》的第一幕比较分析
第四节 老舍小说与戏剧沟通的主客体原因探索
第十五章 老舍散文的艺术风格
第一节 从忧郁到“狂喜”的审美意识
第二节 感觉精微,色彩的情感表现
第三节 心灵的旋律,语言的音乐美
后记
节选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文库:老舍与中外文化综论》: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重直觉、重感情的思维方式,也对老舍的感触事物方式、审美知觉能力产生影响。西方文化重逻辑、重理性,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把直觉、情感看得比理智更重要。老舍初期创作就是用这种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去感触事物,决定审美价值取向的。因而,他的“感情老走在理智前面”,“感情使我的心跳得快,因而不加思索便把最普通的、浮浅的见解拿过来,作为我判断一切的准则”。这里所说的“浮浅的见解”,即指他“软而硬”人格中的“硬”的一面所支配下的正义感。正义感成了他审视事物的直觉洞见,以此来“咂摸世事的滋味”,表达他“除恶向善”的社会理想。像这样凭直觉、感情写出来的作品,不可能对事物作深入开掘,而只是将思维活动限制在事物的表层之上。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感情不会给人以远见”,直觉不会使他创作出深刻的作品来。这就使他一方面重感情、重直觉,另一方面又要用一定的理智去“管束着感情”。不过,他初期的创作总没能够用理智管束住感情,而只有到了30年代,他真正调整了情感与理智、直觉与思维之间的关系后,将理智纳人情感的思维活动中,才创作出一系列深刻的作品来。老舍的创作经过从重感情、重直觉到重情感与理智相结合的变化过程.是老舍文化心理结构的自我调整过程。 再次,老舍小说里的人物大都缺乏自我精神扩张,他们总是以个性压抑或屈己从人的生命形态出现的,这就使他们在人际情感关系上具备“东方精神文明”特点。前面已隐约提到,在以家庭为单位的文化组合里,东方文化的和谐、静美特点之所以表现突出,就是因为作为家庭成员,他们都是以牺牲个体意识、服从“家”的文化观念为前提的。在家庭里,人们要服从“家长制”;在社会上,人们要听命于君,绝对服从最高统治者的统治。这样就造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级治一级,一级也甘心于被一级统治,人的个体意识全部消亡,而代之以起的是群体意识的增长。中国人如果没有这种群体意识,就很难在这个文化氛围里生存下去。你要去张扬个性,很快会被群体吃掉。老舍没有描写个体意识被吃掉的那一面,而大量描写个体意识在服从群体意识的精神律动下的矛盾、痛苦、感伤和哀怨。以中年人的爱情婚姻为例,《离婚》中的老李是在压抑“诗意”、“浪漫”个性的情况下,与李太太组合成家庭的。组成家庭后,他和妻子在情感、性格、举止、言谈诸方面,都呈现不协调状、不相容状。尽管他对李太太的俗气十分嫌厌,但他还是在这个家庭苟活着、敷衍着,尽着丈夫的职责。他压抑了对马少奶奶的潜性爱的追求,使得这个家庭在经历了闹“离婚”的风波后,很快平静下来,又恢复了东方家庭的“恬静”。同时,在祁瑞宣与韵梅的结合中,韵梅也不是瑞宣原来所追求的对象。她只不过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观念的需要,被迎娶到祁家来的。因此,瑞宣在对待韵梅的态度上,虽然没有老李对太太那种浓重的嫌厌气,但对韵梅说话做事总离不开家长里短的俗文化气质也流露出不满。可见,他们这种合乎传统文化观念的“美满婚姻”,恰恰掩盖了婚姻个体“不美满”的成分,而不满意的个体却以强烈的自忍,压抑内心的痛苦,以利对方。对方则在无知的承受中,享受这不是幸福的“幸福”。在这里,传统文化表面上的“和谐”掩盖了内里的不和谐,表面上的“静美”掩盖了内里的不静美。 如果说这些小人物在家庭内部是以个性压抑的形态出现的,那么,当他们走向社会后,他们的个性仍然得不到舒展,他们还是以忍让屈从、克己从人的生命形态出现,去寻找作为社会的“人”、传统文化中的“人”的位置。但是,他们却很难找到。像张大哥(《离婚》),他信奉的哲学:一辈子做好人,一辈子安分守己,可是,他却不断地遭受厄运。像祥子(《骆驼祥子》),他没招谁也没惹谁,安分守己地拉车攒钱,可是社会却不容许他存在,迫使他堕落。像祁天佑(《四世同堂》),他遵纪守法、规规矩矩地做生意,但地方日伪政权却偏要加给他一个“奸商”罪名,拉他游街示众,逼他自杀。这些安分守已、忍让屈从,符合儒家传统思想的人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又是民族文化的悲剧。它让人们看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都市文化,既继承了传统文化性格,又破坏了传统文化性格。它继承的是传统文化的劣性东西,而破坏的是传统文化中的优质东西。不管是张大哥、祁天佑,还是作为下层车夫的祥子,他们的人生哲学都含有“柔”的一面,但“柔”中又含有生命的进取精神,尤其是祥子,他有骆驼似的坚强生命意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