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低碳经济模式-钢铁企业战略联盟发展之路

封面

作者:张霜等著

页数:274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03042234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低碳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也是钢铁企业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但目前钢铁企业亏损的现状已让低碳经济推进中“低碳不经济”或“经济不低碳”等问题显露无疑。《生物能源产业生态系统研究》充分结合钢铁行业的实际困境,提出走战略联盟之路是钢铁企业低碳发展的必然选择,并从管理学的角度探讨了钢铁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的理论思路,着力对如何建立战略联盟的应用层面进行了具体而细致的研究。

作者简介

张霜,管理学博士,西南科技大学教授,高级咨询师。主要研究方向是企业战略联盟、证券投资和公司治理,承担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多项,曾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国“百优”案例奖等,负责的《管理学原理》课程被评为困家级网络精品课程,并入选教育部首批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 叶大军,西南交通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现任教于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张红达,企业管理学硕士,现就职于洛阳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龚明,企业管理学硕士,现就职于兴业银行绵阳市支行。

本书特色

目录
序(王建琼)
第一篇低碳经济与战略联盟思潮及其影响
第一章低碳经济思潮及其影响 2
第一节低碳经济概念及其起源 2
第二节低碳经济的研究现状 3
第三节低碳经济的影响 6
第四节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8
第五节低碳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 11
本章参考文献 12
第二章战略联盟思潮及其影响 13
第一节战略联盟概念及起源 13
第二节战略联盟的核心理念 15
第三节战略联盟的研究现状 15
第四节战略联盟的影响 20
第五节战略联盟的未来发展趋势 22
本章参考文献 22
第二篇钢铁企业低碳发展
第三章钢铁工业发展概述 26
第一节钢铁工业生产及运行概况 27
第二节钢铁工业需求及供应情况 32
第三节钢铁工业原材料分布及供需情况 38
第四节钢铁工业总体发展特征 45
本章参考文献 46
第四章钢铁工业低碳发展概述 47
第一节钢铁工业co2的来源及排放 47
第二节钢铁工业低碳发展现状 50
第三节钢铁工业低碳发展影响因素 58
第四节钢铁工业低碳发展存在的困惑与困境 62
本章参考文献 65
第三篇钢铁企业低碳发展与战略联盟
第五章钢铁企业低碳发展路径 67
第一节能源低碳路径 67
第二节技术低碳路径 72
第三节管理低碳路径 76
第四节工艺低碳路径 79
第五节文化低碳路径 82
第六节钢铁企业低碳发展路径关系模型 85
本章参考文献 89
第六章战略联盟与钢铁企业低碳发展路径 90
第一节钢铁企业实施低碳发展路径的障碍 90
第二节战略联盟解决路径障碍的特殊性 93
第三节战略联盟在低碳发展路径中的存在空间 96
第四节战略联盟优化钢铁企业低碳发展路径模型 103
第五节战略联盟是钢铁企业低碳发展的必然选择 108
本章参考文献 110
第四篇低碳经济模式下钢铁企业战略联盟类型
第七章 112
第一节钢铁企业战略联盟的分类 113
第二节低碳经济模式下我国钢铁企业战略联盟类型选择 115
本章参考文献 117
第八章 118
第一节产学研技术战略联盟的发展现状 118
第二节产学研技术战略联盟的特征与优势 120
第三节产学研技术战略联盟发展存在的问题 121
第四节产学研技术战略联盟有效运行模式 123
本章参考文献 127
第九章静脉产业联盟 128
第一节静脉产业联盟的发展现状 128
第二节静脉产业联盟的特征与优势 141
第三节静脉产业联盟发展存在的问题 145
第四节静脉产业联盟有效运行路径 148
本章参考文献 152
第十章国际战略联盟 153
第一节国际钢铁企业战略联盟的发展现状 153
第二节国际钢铁企业战略联盟的特征和优势 155
第三节国际钢铁企业战略联盟发展存在的问题 157
第四节低碳经济背景下国际钢铁企业战略联盟如何有效运行 158
第五节我国钢铁企业实施国际战略联盟的建议 164
本章参考文献 166
第五篇低碳经济模式下钢铁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
第十一章钢铁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169
第一节钢铁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 169
第二节钢铁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影响因素 172
第三节钢铁企业战略联盟的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184
本章参考文献 199
第十二章钢铁企业战略联盟组建机制 201
第一节钢铁企业的潜在合作伙伴分析 201
第二节钢铁企业战略联盟伙伴选择指标体系 204
第三节钢铁企业战略联盟主要合作伙伴类型 213
第四节联盟模式的选择 218
第五节联盟的推进 221
本章参考文献 226
第十三章钢铁企业战略联盟运行机制 229
第一节信息开放学习机制 229
第二节风险识别与评价机制 234
第三节竞合机制 237
第四节信任机制 238
第五节激励机制 241
第六节其他运行机制 244
本章参考文献 249
第十四章钢铁企业战略联盟绩效评价 250
第一节钢铁企业战略联盟绩效评价概述 250
第二节钢铁企业战略联盟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253
第三节基于粗糙集法的钢铁企业战略联盟绩效评价模型 260
第四节钢铁企业战略联盟绩效评价流程及建议 268
第五节钢铁企业战略联盟绩效优化方案 271
本章参考文献 273
后记 275

目录

第一篇
低碳经济与战略联盟思潮及其影响
第一章
低碳经济思潮及其影响
第一节低碳经济概念及其起源
不管你生活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你应该注意到我们的环境越来越令人不安,喝上干净水的代价越来越大,夏天越来越热,食品安全越来越让人不放心,动物的种类越来越少,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让我们深知大自然对人类行为的报复。的确,我们生存的环境资源非常稀缺,以现在的开采速度,预计维持时间不会太长。人类从经典的低碳经济(农牧业生产)走上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高碳经济,在促进人类文明的同时,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和气候变暖问题。由此,人们想到了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但这在现代社会能行得通吗?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卸任到意大利南部一个离集镇30多公里的森林度假,准备好好休养。结果不到一星期就出来了,原因是没有新闻,没有电视,其他任何信息都没有,与世隔绝,受不了了(孙海燕和孙杨,2010)。为了减缓资源日益枯竭、能源价格飆升、环境污染恶化、全球气候异常变化,让人们有更舒适的自然空间,人们提出了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子。当然,低碳经济不是要排斥钢铁、水泥、化工产品等基础原材料产业,降低生活品质,而是要转化工业化的发展模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生态平衡。实现低碳发展,需要我们从理念、管理和市场运行等方面去理解和把握低碳经济的本质。
那么,何为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但正式概念是2003年才提出来的。随着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管理者及普通老百姓对节能环保的认识加深,低碳经济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潮流。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控制002等温室气体、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促进碳吸收,降低环境污染,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
低碳经济的核心内涵是什么?
低碳经济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建立和开发低碳能源系统,发展清洁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和核能等,逐步替代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以减少co2等气体排放,减缓对环境的污染;二是发展低碳技术,包括清洁煤技术(igcc)和02捕捉及储存技术(ccs)等,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全球气候的变化幅度;三是建立低碳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工业节能与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生态旅游、低碳教育等。
第二节低碳经济的研究现一、国外研究现状
1.联合国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和工作历程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宣布了3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向全球发出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的警示,第一次将气候变化提到国际社会的重要议事日程,申明人类有责任为子孙后代保护和改善环境。1979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科学家警告说,大气中c02的浓度增加将导致温度升高,引起全球气候变化。1988年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组织全世界的科学家编制了四次全球气候变化的评估报告,指出全球变暖将会导致海平面上升以及洪涝灾害、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增加。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里约热内卢召开,150多个国家参加并审核通过了《地球宪章》和《21世纪议程》两个文件,强调每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责任。随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签字生效,标志着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问题上达成共识并开始付诸行动(薛进军和赵忠秀,2012)。以上这些关于气候变化与c02等温室气体减有卩的协议可以视为开了低碳经济理念的先河。
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本京都召开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3次会议,《京都议定书》规定:38个工业国家在2008!2012年的承诺期内,排放的c02等6种气体的数量,要比1990年减少5.2%,但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义务。2007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正式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40%,该“路线图”对全球迈向低碳经济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市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和京都议定书缔约方第5次会议,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将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水平上降低40%?45%。虽然《哥本哈根协议》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签署的新协议,但是国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不明朗。2010年11!12月在墨西哥坎昆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6次缔约方大会和第6次京都议定书成员国大会,提出每年进行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公投,倡议设立国际气候法庭,监督《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执行情况。2011年11月底,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在南非德班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7次缔约方会议,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进一步减排,启动绿色气候基金,成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负责2020年后减排温室气体的具体安排。
联合国会议密集程度和参与国数量的增加,说明了治理环境污染、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紧迫性,低碳发展日益得到大家的认可。
2.欧盟
1896年,瑞典经济学家斯凡特?阿列纽斯提出,人类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气排放c02,使地球温度不断升高,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大气中的c02相对密度在未来几个世纪会增加到引人注目的程度。1920年,英国福利经济学家阿瑟?塞西尔?庇古提出一种思想,使用一种税来减少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副作用,最大限度提高社会福利(薛进军和赵忠秀,2013)。pernrni和rutherford(1993)认为对c02排放的限制会影响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模式,依据静态一般均衡模型,碳排放权的国际贸易是对能源密集型产品贸易的替代,也会降低碳减排所带来的部门效应。这是早期欧盟经济学家和学者从^2排放、碳税收和碳贸易方面提出的一些思想。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是2003年在英国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的,该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小的环境污染代价,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并且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机会,增加新商机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此,英国政府设立了到2050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削减60%的目标,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依靠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家。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组织编写的《斯特恩报告——气候变化的经济学影响》在英国发布,该报告指出全球每年花费1%的gdp投入来应对气候变化,可以避免未来每年5%?20%的gdp损失,推翻了“治理气候变化会破坏经济”的谬论,证实了治理气候变化会给经济带来多方面的益处,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从整体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但是,具体的低碳发展路径还处于探索中,bureau(2011)通过情景模拟分析了碳税对法国不同收入、不同地区家庭的影响及其分配效应:假设对车辆排放的每吨温室气体征收31欧元的碳税,那么穷人将因此失去总收入的6.3%o,而富人仅仅会失去总收入的1.9%o,也就是说,碳税对穷人的影响要大于对富人的影响。
欧盟低碳经济的倡导者,无论是研究还是实践都走在了前列。
3.美国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揭示了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表达了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的担忧,引起自然科学界对于环境变化问题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并开始影响美国公共政策。经济学家dales(1968)讨论了空气污染和水污染情况下可交易的许可权问题。经济学家baumol和oates(1971)从理论上证明了交易许可权的监管可以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能够在一个给定的外生总量限制下以最小成本消减各种来源的污水排放量或者碳排放量。1997年,美国2500名经济学家共同声明:市场的政策是最有效的减缓气候变化的方法。布朗(1999)在《生态经济革命——拯救地球和经济的五大步骤》中指出:在创建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庞大再造工程中,首要工作乃是能源经济的变革,提出面对“地球温室化”的威胁,应当尽快从以化石燃料(石油、煤炭)为核心的经济,转变成为以太阳、氢能源为核心的经济。他于2001年出版了《b模式:拯救地球延续文明》一书,提出了发展模式的b与a之争,为发展低碳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willey和chameides(2007)从低碳经济低排放的目标出发,强调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和综合利用森林资源的重要性。foxon等(2008)则从能源制度和政策角度,分析了实现低碳经济从经济、制度以及管理层面进行创新的必要性和方法。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提出征收c02排放税有助于改善全球气候(方大春和张敏新,2011)。美国学者从环境保护、能源战略、发展模式和税收政策等方面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
4.日本
日本学者kaya(1990)在ipcc的一次研讨会上正式提出kaya恒等式,公式为c02=(c02/pe)x(pe/gdp)x(gdp/pop)xpop,c02代表经济中的碳排放量,pe代表一次能源消费量,gdp代表经济产出,p0p代表人口,碳排放可以分解为能源的碳排放系数、gdp的能耗强度、人均gdp和人口四个因素的乘积。岛田等(2007)认为如果1990!2030年c02的排放减少30%?50%,可以实现低碳经济社会。为达到此目标,有必要进行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和技术变迁,如土地规划、促进可再生源开发利用和生命周期等创新措施。日本低碳经济课题项目组2008年提出“面向低碳社会的12项行动”研究报告,明确量化目标、行动日程和政策措施。其核心战略思想是“技术进步,行为改变,制度保障”。gomia等(2009)设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模型,研究区域碳排放水平,将此模型应用于日本京都地区,设立三种假定,分别减排30%,40%和50%,解决了内部一致性问题。
日本资源匮乏,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大,学者在减排度量、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区域碳排放评估预测等方面投入大量精力进行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和资源短缺问题。如何转变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引起学者极大的关注,但总体来看我国学者的研究方向比较多,成果①b模式:以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资源、小型水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a模式:现行的以化石燃料为基础、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以经济为绝对中心的传统发展模式。
难以系统化,研究深度有待进一步挖掘。
1-低碳经济内涵研究
庄贵阳(2007)认为,低碳经济是人类发展水平和碳生产力同时达到一定水平下的经济形态,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其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冯之浚等(2009)提出,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的总称。
2.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国内学者从碳减排及影响因素、碳度量、能源战略、碳交易、碳税、低碳城市、产业低碳等方面对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
付允等(2008)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论证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低碳化发展方向、节能减排发展方式及碳中和发展方法。冯之浚等(2009)认为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增强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以及缓解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等方面所面临的国际压力的需要。这既符合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又可以面对来自国际上的挑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9)认为,我国应尽快提出并探索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理由有三:一是我国要用先进理念引导发展而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二是自“九五”期间我国提出转变增长方式以来,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部分原因是缺乏相应的统计、考核指标,特别是缺乏对执行情况的监督;三是从国情出发,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有其紧迫性和重要性。国务院发展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低碳经济模式-钢铁企业战略联盟发展之路》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483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