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诗人与校园-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研究论集

封面

作者:吴思敬主编

页数:298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4077377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诗人与校园: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研究论集》是为“驻校诗人十周年庆典”活动而结集出版的。内容包括江非、路也、李小洛、李轻松、邰筐、阿毛、王夫刚、徐俊国、宋晓杰、杨方十位驻校诗人每位诗人的照片、简介、诗歌新作和一篇驻校体验文章。每位诗人驻校历时一年,不是一种表面的形式和说法,它为青年诗人提供了有效的磨炼与再学习的机会。

本书特色

吴思敬编著的《诗人与校园–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研究论集》是为纪念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制度建立十年而编选的,与《首师大驻校诗人作品选》一起,从创作与研究两个层面对首师大驻校诗人制度做一回顾与总结。本书的编选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对驻校诗人驻校生活的回顾以及对于驻校诗人制度的研究;一部分是对驻校诗人在驻校时期以及离校以后诗歌创作成就的研究。

目录

“驻校诗人”在中国:回顾与展望

以白云为师

——在2006年度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入校仪式暨朗诵会上的致辞

在首师大每一个明亮而饱满的日子里

从乡村挽歌到大话英雄

——江非早期诗歌论

劈柴的那个人还在劈柴

——江非访谈录

想象的情感结构

——从路也的长诗《心脏内科》出发的一次微观研究“江心洲”:我的子虚之地乌有之乡

——路也访谈录

准在言说?

——对李小洛诗歌的一种阅读

偏爱诗歌的时日

——李小洛访谈录

李轻松:“每一首诗都是一条命”

“爱上打铁这门手艺”

——李轻松访谈录

改革时代的卑微抒情

——从邰筐的诗歌说起

风吹过城市,也吹来震惊

——邰筐访谈录

“旋转的镜面”与“途中的美学”

——阿毛诗歌论

她仍穿着海蓝色的绸裙

——关于“变奏”与“坚持”对话阿毛

流淌,见证大海之低

——我读王夫刚

向上的枝条,向下的落叶

——王夫刚访谈录

“精神根据地”的构建

——徐俊国的诗歌体系之探

大地上最小的纪念碑

——对话徐俊国

在原始之野相逢人生

——评宋晓杰诗集《忽然之间》

“只有我,是越来越旧的”

——宋晓杰访谈录

生命之河哪里是岸是故乡?

——读杨方的诗

“走在分又的树枝上,走在分支的河流上”

——杨方访谈录

节选

“驻校诗人”在中国:回顾与展望

王士强

在国外,驻校诗人制度是一些著名大学中较为常见的诗歌与大学教育沟通互补的方式,诗人驻校后有的成为教授、带研究生,有的则没有教学任务,主要进行自己的创作。在中国“驻校诗人”属于进入21世纪才出现的新生事物,首都师范大学在2004年开此先河,青年诗人江非成为该校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的第一位驻校诗人。而今,该项目已经连续进行了十年,驻校诗人的数量也达到了十位。十年之间,驻校诗人制度在中国已逐渐为人所知,生根发芽,发展壮大,且有蓬勃发展之势。到目前,多所高校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都已开展了驻校诗人项目,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本文拟对我国的驻校诗人制度与实践进行一定的回顾、反思,并结合当前的发展状况对其未来发展做一展望。

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十周年回顾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是国内首个推出驻校诗人制度的学术机构。该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古代诗歌与现当代诗歌研究方面均具有较高水准和较大影响,堪称中国诗歌研究的熏镇。在“驻校诗人”方面他们也成为“第一个吃螃蟹者”,开风气之先。首师大驻校诗人项目最初是由该校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与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合作的,人选从《诗刊》社评选的上一年度“华文青年诗人奖”获奖诗人中遴选而出。故而,首师大的驻校诗人均为“华文青年诗人奖”的获得者,与陔奖有着密切的关联。据“中国作家网”介绍:“‘华文青年诗人奖’是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着力打造的一个青年诗人年度诗歌奖项。旨在表彰奖励汉语诗坛上‘具有独特艺术气质和独特诗歌创作力’的青年诗人。”“《诗刊》社与漓江出版社和首都师范大学强强联合,采取评选一个奖、举办一个获奖诗人座谈会、出版一本获奖诗人诗选、推荐一名获奖诗人到首师大驻校的‘四个一’方式,使诗歌评奖立体化。”①首师大驻校诗人制度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探索、完善的过程,大概也是过了几年才逐步定型,进入常态化阶段。其所形成的大致运作模式如下:驻校时间为期一年,与大学的学年同步,从第一年秋到第二年夏;驻校期间学校提供住宿条件,给予一定生活补助;诗人人校时举行人驻仪式和诗歌朗诵会,出校时举办针对驻校诗人诗歌创作的研讨会;驻校期间有数次与本科生、研究生的讲座、交流活动,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料等资源,可以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驻校期间无硬性的创作、发表任务。

首师大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所遴选的驻校诗人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青年”.其人选者均为45岁以下的青年诗人。这与它和“华文青年诗人奖”的绑定有关,当然也与其扶持青年诗人成长、为青年诗人服务的定位有关。正如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诗歌评论家吴思敬曾谈到的:“2004年我们中心和《诗刊》社合作,在首都师范大学设立驻校诗人,旨在给年轻诗人提供较好的写作条件、更充分的信息和交流的机会,实际上是为青年诗人服务。”②这种关注青年诗人的特点也体现在它与“青春诗会”的关联上。由《诗刊》社主办的“青春诗会”被称为诗歌界的“黄埔军校”,许多的著名诗人均是从青春诗会而为人所知、逐步成长起来的。经过统计我们可以看出,到目前为止首师大的驻校诗人全都参加过青春诗会,这里面自然不无值得分析之处。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诗人与校园-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研究论集》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479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