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梁琴著
页数:196
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4680665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古驿道上、母亲的白条、在你心灵的一角、精神的漫游四辑。主要内容包括: 书院三章、南方女人 南方的雨、古驿道上、黄昏的号音、故里三章、离我心最近的地方、难以诉说、永远的雨、只想听听你的声音等。
作者简介
梁琴,女,回族,安徽怀宁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少数民族学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1954年5月出生于南昌市,毕业于江西师大中文系。鲁迅文学院第二届高级研讨班学员。原江西省文联《创作评谭》杂志主编,现居北京古运河畔。 著有散文集《回眸》、《难以诉说》等四部。散文《在你心灵的一角》收入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语文自读课本第二册,《古驿道上》收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编选的《现当代散文诵读精华》(初中卷),同时收入中国作协主编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南方女人南方的雨》收入季羡林主编的《1900————2000百年美文.女性情感卷》。《永远的雨》收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文库。《只想听听你的声音》、《在你心灵的一角》收入《当代散文精品珍藏本》。《书院三章》入选《2003年中国最佳随笔》,其中《白鹿洞书院》入选《2003年中国年度最佳散文》,并收入山东教育出版社《新课程高中语文读本》。《回眸》、《萤》收入语文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编选的《中国现当代散文精品鉴赏》(中学卷)。《母亲的白条》收入文汇报2008笔会文粹《慢镜头下的春天》。《古驿道上》、《白鹿洞书院》、《南方女人南方的雨》收入江西六十年文学精选。 曾获第一、二届江西省谷雨文学奖,《民族文学》杂志等10余次各类奖项,散文集《回眸》获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
本书特色
《河边》、《梦庄》、《瓜趣》、《西大街的女孩》、《西大街的裁缝》、《剃板寸的老三》、《湖南婆子》、《绿豆子》、《“张寡妇”轶事》、《大师的名士风度》、《成长中的红色记忆》、《古窑·瓷片》、《2003春天在鲁院》、《告别鲁院》、《带钟楼的小学》……从梁琴的《永远的雨》中,可由表及里地剥出生活的真谛。
目录
书院三章
南方女人南方的雨
古驿道上
黄昏的号音
故里三章
离我心最近的地方
难以诉说
第二辑 母亲的白条
永远的雨
只想听听你的声音
记忆中的街道
排队挑水的日子
母亲的白条
通腿儿
一帧半寸小照
老屋
没有芝麻的烧饼
老墙上的菜橱
水的记忆
第三辑 在你心灵的一角
在你心灵的一角
桃村
炉匠
捕蝉
蚕
萤
街角
河边
梦庄
瓜趣
西大街的女孩
西大街的裁缝
剃板寸的老三
湖南婆子
绿豆子
“张寡妇”轶事
第四辑 精神的漫游
大师的名士风度
成长中的红色记忆
古窑·瓷片
2003春天在鲁院
告别鲁院
带钟楼的小学
困学小札
错位
无处逃遁
南昌的夏天
秋日的怀念
沉默的老友
百花深处
怀想当年
答晨报记者问
精神的漫游
不懂足球
南昌的路名
西行剪影
编后
节选
《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恰同学芳华:永远的雨》: 书院,如一册靛蓝布面的线装书,随手抽出其中的册页,就能翻检出许多读书人的故事。 读书人里有很多江西人。江西人会读书。 会读书的江西人,一读就读出了唐宋三大家——欧阳修、曾巩、王安石。 自古江西“好学重教”,办了大大小小,不下几百座书院。这些书院形态各一,办学风格也因师而异,有的重义理之学,有的偏诗赋辞章,也有的讲求经世务时,当然也有纯粹为了登科人仕的。 江西的读书人,大都从书院出来的。 从书院出来的江西人,素以文章节义而名世。且不说“临川才子金溪书”,仅吉安(古代庐陵)就出过欧阳修、杨万里、江万里、胡铨、文天祥、解缙等一代骄子。庐陵一带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民谚:“五里三状元,一门三进士,隔河两都堂,百步两尚书,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你没听说:“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吗? 读书读出如此一番“治国平天下”的天地雄心,是庐陵人也是江西人永远的骄傲。 在江西偶然出去走走,不经意间,一走就走进了书院。 鹅湖书院 鹅湖书院,久久吸引你的目光的,是那挥之不去的历史情怀。 鹅湖书院因了两次“鹅湖之会”,在中国的哲学史、文学史、教育史上产生过久远的震荡。一些大师、一些读书人响亮的名字,永远跟鹅湖连在了一起。 鹅湖书院轻烟笼罩,走过雨的屋瓦上起了雾。 古老的庭院,无言地坐落在赣东的铅山县鹅湖山北麓。鹅湖原名荷湖,山上有湖,多生莲荷。相传,东晋时一名寒士隐居山间,利用湖蓄鹅。这隐士蓄了一对双鹅,“其双鹅育子数百,羽翮成乃去”,故称鹅湖。 或许,东晋的名士都有蓄鹅的嗜好吧?由鹅湖遂想起兰亭,想起大书法家王羲之“白鹅换字”的轶事。 鹅湖书院隐在深僻处。这座静静的庭院,到处吊挂着小青虫,士子的号舍,结满了蜘蛛网,泮池的莲花顾影自怜。棂星门的匾额上迎面镌刻着“斯文宗主”,背面题写“继往开来”,那意思当然是极好的,只是这斯文之地,却少有人来。 问及一旁织毛线的管理人员,她淡然一笑,国内游人不多,但每年总有一两批日本、韩国人来。 时间在这里渐渐被忽略了,只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草木,长着参差不齐的叶子,幽灵一般出现在墙头瓦楞上…… 谁能想象,这座似乎被人遗忘了的庭院,曾经发生过两次震惊华夏的“鹅湖之会”呢?。拂去八百年的岁月苍茫,让我们看看南宋的书院,会会南宋的理学大师:朱熹、陆九渊、吕祖谦。朱熹,这位千载之上的读书人的“导师”,以家乡婺源的山水为底色,游学山林,融贯古今,一辈子涵养学问。一首“源头活水”诗,不知激活了几代读书人。 高蹈远志的朱熹,以光大儒学为己任,皓首穷经,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详注阐发。他定下“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读书人的终极关怀。 他以一介书生之微,主张皇帝也要诚意正心,到底书生意气。 他多番上书,犯颜直谏,痛陈朝政弊端,甚至不惮触怒皇帝和文武两班,以致四面树敌。 他穷毕生之力,孜孜讫讫,创立了他的“理学”,被人尊为“朱子”。 他标举“道问学”,主张“格物致知”,读书穷理。 朱子是两宋儒学拔地而起的一座高峰。 与之对峙的,是另一座高峰——象山先生陆九渊。 陆九渊心性高傲,不肯居人之下,也和朱子一样情辞激烈,常给皇帝上书,敢为君师。中年以后,在贵溪聚徒讲学,人称“象山先生”。 象山与朱子最大的不同,就是敢大胆质疑圣人思想,大胆宣称:“《六经》皆我注脚。” 象山和他的兄弟崇奉“尊德性”,认为理在我心,我心即理。 用传统的文火煎自己的药,孔孟儒学到了陆九渊,就彻底转化为发明本性的“心学”。 第一次“鹅湖之会”的倡导者,是婺学领军吕祖谦,浙东丽泽书院著名的主持。他温文尔雅,有一颗包容之心,他的理学也兼取朱陆两家之长。 心境平和的吕祖谦一向与朱熹交好,又跟陆九渊同登进士第,见朱、陆两家学说分歧,试图从中调停,促成两家“会归于一”。于是派人致信,约陆氏兄弟会于鹅湖。 淳熙二年(1175)暮春,吕祖谦亲自陪朱熹及门生八人,从福建寒泉精舍越分水关抵鹅湖,一路浩浩荡荡。陆九龄、陆九渊也带着抚州家乡的众多弟子,由金溪出发,泛舟东行。兄弟俩在船上吟诗作对,悉心准备好辩折,到了鹅湖稍事歇息,就和初次见面的朱熹“唇枪舌剑”。 朱熹、吕祖谦、二陆相聚鹅湖,闻讯赶来的,还有两地父母官——抚州知州,信州知州。 “鹅湖之会”好不热闹,针尖对麦芒,当面论辩整整十天。论辩涉及的话题非常广泛,争论的焦点为“论及教人”。 朱熹主张:“先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不以为然,强调“先开发本心,而后使之博览”,“读书须专精”。 朱熹批评陆氏兄弟教人的方法“太简”,两陆很不服气,反过来以朱熹教人“支离”相讥。双方各持己见,争执不下,朱熹脸上都有些挂不住了。 言辞锐利的陆九渊,甚至以“尧舜之前,何书之有”来诘问朱熹,被他宽厚的兄长婉言劝止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