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州士人与东汉文学嬗变

封面

作者:刘德杰

页数:293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1614087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州士人与东汉文学嬗变》从地域文化和多维文学地理时空视角,重点考察了东汉时长居中州的各类文人群体的文学活动与文学贡献,揭示了中州文人与东汉文学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作者立足文献,着眼宏观,在具体文化时空中解读经典文本,解析文人的故土情结和国家意识,对东汉的皇帝群体、外戚幕府文士集团、中州本土文学名家以及班、崔、马等流寓文学家族都做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思考,无论研究视角,还是学术见解,乃至理论探索,都有独到之处。

作者简介

  刘德杰,河南唐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届文学博士,现任职于河南教育学院文学院。主要从事秦汉魏晋文学和中原汉唐文化研究,已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北京大学学报》、《人民日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多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曾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及“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等荣誉。

本书特色

本书从地域文化和多维文学地理时空视角,重点考察了东汉时长居中州的各类文人群体的文学活动与文学贡献,揭示了中州文人与东汉文学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作者立足文献,着眼宏观,在具体文化时空中解读经典文本,解析文人的故土情结和国家意识,对东汉的皇帝群体、外戚幕府文士集团、中州本土文学名家以及班、崔、马等流寓文学家族都做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思考,无论研究视角,还是学术见解,乃至理论探索,都有独到之处。

目录

第一章 东汉中州政治文化中心的建设与认同
第一节 东汉以前中州的政治文化地位
第二节 东汉中兴功臣的中州意识与京都定位
第三节 东汉前期士人对“两都”的认知变化——以地域意识的文学表述为视角
第四节 洛阳蝉蜕:从政治中心到政治文化中心
第五节 帝乡南阳:位居中州南部的亚政治文化中心

第二章 东汉文学创作地理整体研究
第一节 东汉文学创作地理整体格局
第二节 洛阳:东汉文学创作地理中心
第三节 从许昌到邺城:汉末文学创作地理中心的转移
第四节 汉末中州士人南迁与荆州、江东、交州的文学兴衰

第三章 中州本土文学家族与东汉文学发展
第一节 以“功”起家的南阳文学家族
第二节 以“经”起家的汝南文学家族
第三节 以“吏”起家的颍川文学家族
第四节 各有千秋的中州文学望族

第四章 中州本土士人与东汉文学嬗变——以张衡和蔡邕为心
第一节 张衡诗文清灵简畅
第二节 行走在中州与吴会之间——蔡邕的文化行迹及文学艺术活动

第五章 中州流寓士人与东汉文学嬗变(上)
第一节 中州流寓文士与东汉文化复兴
第二节 中州生活与国家意识——流寓文士班固、王逸、王充的文学主张与国家意识
第三节 中州流寓士人对文学题材与文体发展的贡献——以都邑赋、巡狩文、连珠体及箴体的创作为中心

第六章 中州流寓士人与东汉文学嬗变(下)
第一节 世居洛阳的班、马家族:不失关西雄武
第二节 世代客游中州的文学望族——河北崔氏、鲁国孔氏及江夏黄氏
第三节 “散游”中州的文学名士在中州的时间及创作

第七章 东汉外戚幕府文学:一个特殊文士群落的创作
第一节 东汉外戚幕府文学的兴起与繁荣
第二节 殇帝以后外戚幕府辟举对象的变迁
第三节 东汉关中外戚幕府“关中色彩”的盛衰

第八章 东汉皇帝的文学导向与文化政略
第一节 汉明帝的文学导向
第二节 汉章帝的文学爱好与文学取士
第三节 汉灵帝的文艺好尚及俗文艺取士
余论 中州在东汉崛起的意义
主要参考书目

节选

  第二节东汉中兴功臣的中州意识与京都定位  光武中兴,建都洛阳,政治中心自关中转移到了中州。两汉之际,南阳刘氏家族中的刘玄和刘秀先后称帝,二帝都有定都洛阳的想法,更始帝最终选择了长安,光武帝则选择了洛阳。京都位置的确立,固然有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多重考虑,但中州士的本土意识也在有意无意之间起到了不小作用。  《后汉书·郑兴传》日:“更始立,以司直李松行丞相事,先入长安,松以兴为长史,令还奉迎迁都。更始诸将皆山东人,咸劝留洛阳。兴说更始日:陛下起自荆楚,权政未施,一朝建号,而山西雄杰争诛王莽,开关郊迎者,何也?此天下同苦王氏虐政,而思高祖之旧德也。今久不抚之,臣恐百姓离心,盗贼复起矣。《春秋》书“齐小白入齐”,不称侯,未朝庙故也。今议者欲先定赤眉而后入关,是不识其本而争其末,恐国家之守转在函谷,虽卧洛阳,庸得安枕乎?”’④此处之“山东”是指崤山以东地区,即以河洛为中心的中州,“山西”即秦汉时习称的“关中”。当时,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是普通民众心中理所当然的京畿要地,因此,郑兴认为,定都长安将是稳定天下民心、巩固更始政权的根本。然而,更始诸将生长“山东”,均非关中人,②他们更愿意定都洛阳。这说明,关中与中州具有某种文化心理上的地域对抗性,是文化差异悬殊的两个地区。的确,在历史上,南阳与颍川同属于夏文化区,崤山以西地区(即关中)则以秦文化为主。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州士人与东汉文学嬗变》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464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