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宋亚莉著
页数:256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1619903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打破笼统的魏晋主流式的文学批评写作模式,从东汉末年士人活动与皇权更替、人物品评与文学批评等入手,探讨文学批评的形成与特质。认为时代变革下士人的政治活动、创作活动等为文论发展提供契机并注入新内容,冲击了士人心态、思想,激荡了新的文艺观念。本书力求爬梳古典文论从其他学科逐渐剥离而独立之过程,探清风俗审美、文学批评转变之际的诸多端绪,发现魏晋美学、文论中诸多理论和范畴之源。力求在动态的变革之中,把握此时期文学与艺术演进规律,为拓展中古文学批评做出努力。
作者简介
宋亚莉,1982年生,山东青岛人。青岛大学文学院文学硕士,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文学博士,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古典文献博士后,现为青岛大学文学院教师。发表文章近二十篇,独立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宗教、经学嬗变下的汉末士人活动与文学批评》,国家古籍整理重大项目《子海》精华编子项目《金楼子校注》等。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魏晋南北朝歌诗研究》《汉末三国两晋文学理论批评编年考论》等。曾获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第二位)。
本书特色
宋亚莉最的《东汉晚期士人活动与文学批评》打破笼统的魏晋主流式的文学批评写作模式,从东汉末年士人活动与皇权最替、人物品评与文学批评等入手,探讨文学批评的形成与特质。认为时代变革下士人的政治活动、创作活动等为文论发展提供契机并注入新内容,冲击了士人心态、思想,激荡了新的文艺观念。本书力求爬梳古典文论从其他学科逐渐剥离而独立之过程,探清风俗审美、文学批评转变之际的诸多端绪,发现魏晋美学、文论中诸多理论和范畴之源。
力求在动态的变革之中,把握此时期文学与艺术演进规律,为拓展中古文学批评做出努力。
目录
上编 东汉晚期士人活动与审美风俗
第一章 东汉晚期党人活动与风尚变染第一节 结党、清议(谈)之风与党锢第二节 党锢与独行、放诞之风第三节 党锢与慕士、尚名、崇义之风第四节 私谥、会葬之风
第二章 东汉晚期士人活动中的人物品鉴与文艺审美第一节 从名士识鉴实例看人物批评特色和方法第二节 士人政治、军事等活动中的人物品鉴第三节 东汉晚期士人的艺术审美
第三章 东汉晚期风气转折中的皇权、士人活动与鸿都门学第一节 鸿都门和太学第二节 鸿都门学与皇权、士人及社会风气第三节 风气转折中的鸿都门士活动
第四章 《风俗通义》与东汉晚期审美批评第一节 应劭及其家世第二节 《风俗通义》中的风俗视野与批评精神第三节 《风俗通义》中的风俗批评与审美批评
第五章 蔡邕的政治、交游、创作与文艺批评第一节 蔡邕的政治活动与政治审美思想第二节 蔡邕的交游与文学批评第三节 蔡邕的创作与文艺思想
下编 东汉晚期士人活动与建安文学批评高潮
第六章 孔融与建安文学批评的形成第一节 孔融人物批评与审美艺术特色第二节 孔融之“气”第三节 孔融交友、诗歌创作活动中的“情”第四节 孔融与建安文论的构建及对后世影响
第七章 蔡琰的文艺审美思想第一节 蔡琰作品真伪的讨论及艺术风格第二节 蔡琰诗歌的文本细读
第八章 《昌言》与《中论》中的人文精神及风俗批评第一节 《昌言》与《中论》中的风俗批评第二节 《昌言》与《中论》中士的审美精神第三节 《中论》中的美育思想
第九章 从曹操与士人交往活动看建安文学批评的形成第一节 曹操与汉末士人的关系第二节 曹操与建安文士的离合第三节 曹操对建安文学批评的贡献
第十章 士人流动及非曹魏集团的文学批评第一节 各集团士人分布、流动及与党锢名士的关系第二节 士燮交州集团的文学批评发展第三节 刘表与荆州的文学批评发展
第十一章 二曹与建安文士的文论对话及建安文学批评高潮第一节 二曹与吴质的文论对话第二节 曹植与杨修的文论对话等第三节 《典论-论文》等与建安文学批评的高潮第四节 建安歌诗中“清”、“悲”、“噱慨”等审美范畴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