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任永安
页数:536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6205576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国特色司法行政制度新论》是我国最高司法行政部门专业理论研究人员与法学界青年学者联袂合作完成的一部新著作。作为近年来为数不多的综合性司法行政理论研究成果,该书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突破:一是总结新中国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的司法行政工作的主要成绩,与以往同类著述相比,内容相对更加新颖、全面、客观。第一作者任永安研究员是司法部专职理论研究人员,多年从事司法行政科研管理及司法行政理论专业研究工作,掌握第一手权威的我国司法行政工作数据资料,对我国司法行政各项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具有一定的宏观认识和把握;同时,前期对我国当代司法行政工作具有一定的科学总结,这为概括归纳科学的司法行政理论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良好基础;二是系统地梳理了近年来学术界在司法行政制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司法行政理论向来为学术界所忽视,综合性的研究成果很少,该著作在新近少有的几部司法行政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重新总结了我国当前最新的司法行政理论并提出了全新的观点,认真梳理了司法行政理论体系并作了新的诠释,重新划分了司法行政职能类型及其功能;三是开创了司法行政综合理论新的研究体例,总结了新的司法行政理论范畴。以往为数不多的综合性司法行政研究成果多是传统的研究范式,从各个司法行政制度的概念、特征、法律关系等角度进行研究,或者简单以法律文件基本结构展开解释论述,而本著作创新性地抽象总结概括了司法行政理论的基本概念范畴,包括“制度主体”、“职能作用”、“制度范畴”、“运行程序”、“法律责任”等,以此为基准对司法行政制度进行论述,为新一轮司法行政制度理论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
作者简介
任永安,男,河北永年人,司法部研究室(司法研究所)研究员、研究一处处长、法学博士、理论经济学博士后,长期从事司法行政理论研究和科研管理工作,对司法制度及司法行政制度有深入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科技部等单位项目合计5项,出版专著《法学科研项目管理制度研究》,公开发表理论文章30余篇。
卢显洋,男,河南柘城人,上海政法学院上海市行政法重点学科研究员、上海财经大学财经法博士研究生、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宪法与行政法、经济法理论研究和教学,主持和参与省部级社科基金课题、校级教改课题合计5项,参与编写教材1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相关资料
《中国特色司法行政制度新论》座谈会日前在京召开,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樊崇义,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孙佑海,上海政法学院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关保英等专家、学者围绕该书的主要内容、出版意义等进行了交流。
与会者认为,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司法部司法研究所任永安研究员和青年学者卢显洋博士撰写的《中国特色司法行政制度新论》一书,将司法行政工作实践与理论研究紧密结合,对当前我国司法行政制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系统阐述,提出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指导实践改革的社会主义司法行政制度理论体系。作者既对我国的司法行政制度进行了整体研究和论述,又对司法行政下的各个单项制度作了具体研究与阐释,为健全和完善我国的司法行政制度以及司法制度从理论层面进行了大胆尝试。
与会者认为,作为近年来为数不多的综合性司法行政理论研究成果,该书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突破:一是总结新中国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的司法行政工作的主要成绩。第一作者任永安研究员是司法部专职理论研究人员,多年从事司法行政科研管理及司法行政理论专业研究工作,掌握第一手权威的数据资料,对我国司法行政各项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具有一定的宏观认识和把握;二是系统地梳理了近年来学术界在司法行政制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该书重新总结了我国当前最新的司法行政理论并提出了全新的观点,认真梳理了司法行政理论体系并作了新的诠释,重新划分了司法行政职能类型及其功能;三是开创了司法行政综合理论新的研究体例,总结了新的司法行政理论范畴。
与会者指出,该书创新性地总结概括了司法行政理论的基本概念范畴,包括“制度主体”、“职能作用”、“制度范畴”、“运行程序”、“法律责任”等,以此为基准对司法行政制度进行论述,为新一轮司法行政制度理论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创新是理论研究的生命线,只有创新才能不断推动理论研究的不断进步,该书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很好的诠释了理论创新的含义。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专题研究“依法治国”问题,司法改革、建设法治中国将进入深水区。司法行政工作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该书问世,恰逢其时。
本书特色
《中国特色司法行政制度新论》是我国最高司法行政部门专业理论研究人员与法学界青年学者联袂合作完成的一部新著作。作为近年来为数不多的综合性司法行政理论研究成果,该书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突破:一是总结新中国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的司法行政工作的主要成绩,与以往同类著述相比,内容相对更加新颖、全面、客观。第一作者任永安研究员是司法部专职理论研究人员,多年从事司法行政科研管理及司法行政理论专业研究工作,掌握第一手权威的我国司法行政工作数据资料,对我国司法行政各项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具有一定的宏观认识和把握;同时,前期对我国当代司法行政工作具有一定的科学总结,这为概括归纳科学的司法行政理论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良好基础;二是系统地梳理了近年来学术界在司法行政制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司法行政理论向来为学术界所忽视,综合性的研究成果很少,该著作在新近少有的几部司法行政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重新总结了我国当前最新的司法行政理论并提出了全新的观点,认真梳理了司法行政理论体系并作了新的诠释,重新划分了司法行政职能类型及其功能;三是开创了司法行政综合理论新的研究体例,总结了新的司法行政理论范畴。以往为数不多的综合性司法行政研究成果多是传统的研究范式,从各个司法行政制度的概念、特征、法律关系等角度进行研究,或者简单以法律文件基本结构展开解释论述,而本著作创新性地抽象总结概括了司法行政理论的基本概念范畴,包括“制度主体”、“职能作用”、“制度范畴”、“运行程序”、“法律责任”等,以此为基准对司法行政制度进行论述,为新一轮司法行政制度理论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
目录
前言
导论
概论篇
第一章 中国特色司法行政制度概述
第一节 司法行政基本概念界定
第二节 中国司法行政制度的历史沿革
第三节 当今世界主要国家司法行政制度概况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行政制度形成与发展
司法保障篇
第二章 监狱制度
第一节 监狱制度概说
第二节 监狱制度的主体
第三节 监狱制度的职能
第四节 监狱制度的范畴
第五节 监狱制度的运行程序
第六节 监狱制度中的法律责任
第三章 社区矫正制度
第一节 社区矫正制度概说
第二节 社区矫正制度的主体
第三节 社区矫正制度的目的和任务
第四节 社区矫正制度的范畴
第五节 社区矫正制度的运行程序
第六节 社区矫正制度中的法律责任
第四章 安置帮教制度
第一节 安置帮教制度概说
第二节 安置帮教制度的主体
第三节 安置帮教制度的职能
第四节 安置帮教制度的范畴
第五节 安置帮教制度的运行程序
第六节 安置帮教制度中的法律责任
第五章 司法协助制度
第一节 司法协助制度概说
第二节 司法协助制度的主体
第三节 司法协助制度的职能
第四节 司法协助制度的范畴
第五节 司法协助制度的运行程序
第六章 司法考试制度
第一节 司法考试制度概说
第二节 司法考试制度的主体
第三节 司法考试制度的影响与制约
第四节 域外司法考试制度的比较与借鉴
第五节 司法考试制度的运行程序
第六节 司法考试制度中的法律责任
法律服务篇
第七章 人民调解制度
第一节 人民调解制度概说
第二节 人民调解制度的主体
第三节 人民调解制度的基本原则与工作制度
第四节 人民调解制度的运行程序
第五节 人民调解制度中的法律责任
第八章 法律援助制度
第一节 法律援助制度概说
第二节 法律援助制度的主体
第三节 法律援助制度的运行程序
第四节 法律援助制度中的法律责任
第九章 基层法律服务制度
第一节 基层法律服务制度概说
第二节 基层法律服务制度的主体
第三节 基层法律服务制度的职能
第四节 基层法律服务制度的运行程序
第五节 基层法律服务制度中的法律责任
第十章 律师制度
第一节 律师制度概说
第二节 律师制度的主体
第三节 律师制度的职能
第四节 律师制度的法律关系
第五节 律师制度中的法律责任
第十一章 公证制度
第一节 公证制度概说
第二节 公证制度的主体
第三节 公证制度的职能
第四节 公证制度的范畴
第五节 公证制度的运行程序
第六节 公证制度中的法律责任
第十二章 司法鉴定制度
第一节 司法鉴定制度概说
第二节 司法鉴定制度的主体
第三节 司法鉴定制度的职能
第四节 司法鉴定制度的范畴
第五节 司法鉴定制度的运行程序
第六节 司法鉴定制度中的法律责任
第十三章 仲裁制度
第一节 仲裁制度概说
第二节 仲裁制度的主体
第三节 仲裁制度的职能
第四节 仲裁制度的范畴
第五节 仲裁制度的运行程序
第六节 仲裁制度中的法律责任
执法与普法篇
第十四章 强制隔离戒毒制度
第一节 强制隔离戒毒制度概说
第二节 强制隔离戒毒制度的主体
第三节 强制隔离戒毒制度的范畴
第四节 强制隔离戒毒制度的运行程序
第五节 强制隔离戒毒制度中的法律责任
第六节 强制隔离戒毒制度和劳动教养制度
第十五章 法律普及制度
第一节 法律普及制度概说
第二节 法律普及制度的主体
第三节 法律普及制度的职能
第四节 法律普及制度的范畴
第五节 法律普及制度的运行程序
第六节 法律普及制度中的法律责任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