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西昌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
ISBN:978755458612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网盘下载地址:下载寻味系列:山家风味
内容简介
《山家风味》是张西昌所著的一部深入探讨秦岭地区饮食文化的书籍。本书以二十四节气为脉络,细致描绘了秦岭山脉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特色食材及其烹饪方式,展现了山乡人家的生活智慧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书中不仅记录了各种野菜、花卉、果实等天然食材的采集和食用方法,还深入介绍了当地的传统习俗和饮食哲学。从春天的荠菜、香椿,到夏日的神仙粉,再到秋天的洋芋糍粑和冬日的腊肉,每一章节都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秦岭的山水之间,感受着山民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
作者通过对食物的深入观察和体验,传达了对传统饮食文化的尊重和对现代生活节奏的反思。《山家风味》不仅是一次味觉上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上的归隐,引领读者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寻找到一片宁静和诗意。
本书适合对传统饮食文化、地域特色美食以及自然生活方式感兴趣的读者。它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对传统生活方式的致敬,一次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对话。
作者简介
张西昌,陕西扶风人,先后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与美术史论系,获艺术学理论博士学位,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后。现任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负责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主任。
兼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专委会副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刊《民艺》杂志执行编辑、《中国民间工艺集成-陕西卷》主编、中国民族学会东北亚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艺术与社会研究专委会理事、陕西省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青年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学术委员、陕西三秦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曾担任国家社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民间工艺集成》(陕西卷)主编,教yu部“传统工艺传承与创新”布老虎子项目负责人,中国博士后面上资助课题等。出版著作《千阳布艺》《宝鸡社火》《传统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关中食话》《泥塑》《隐喻的身体:血社火民俗考察手记》《山家风味》等著作,发表论文80余篇,科研成果曾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陕西省社科联等组织机构的奖励。
相关资料
“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食面的习俗由来已久。如炸酱面、打
卤面、牛肉面、热干面、油泼面、浆水面、臊子面、担担面、阳春
面、奥灶面、云吞面、烩面等,都是南北民众夏至日的日常家味。
唐代时,秦岭北麓流行一种面——槐叶冷淘面,用国槐的叶子捣汁,
与小麦粉相和,热煮冷淘,是为凉面,这是夏至时的便捷之味。而
另一种并不为众所知的面食——杏仁面,也是非常地道的消暑清味。
在槐荫之下,端一碗素淡的杏仁面,当是非常惬意的享受吧。夏至 105106
山家风味
杏仁面
关中的春天总是很短,未及品享,就已入伏天。
芒种是繁忙的时节,伴随着布谷鸟的鸣叫,小麦开始下镰。
农历四月的关中,一片金色,照耀着农人们的心。
到了这时,各类的春花已成夏果,等待着收获。如果说,对
春天的品赏侧重于视觉,夏天则是依靠味觉了。各种各样的水果
美味,都在宣示着夏季的到来。如樱桃、蜜桃、甜瓜、西瓜、杏
子等,这些润津的美味是对炎暑的调适,也是对辛勤劳作的犒赏。
“杏黄麦熟,鸢鸟翻飞”,等农民们忙过这一阵,一种消暑的
美味就要诞生了。亲手种植的小麦与杏仁,在农妇的巧手中可以
变换出简单的美食——杏仁面。这种食味,虽然得材简便,但要
“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食面的习俗由来已久。如炸酱面、打
卤面、牛肉面、热干面、油泼面、浆水面、臊子面、担担面、阳春
面、奥灶面、云吞面、烩面等,都是南北民众夏至日的日常家味。
唐代时,秦岭北麓流行一种面——槐叶冷淘面,用国槐的叶子捣汁,
与小麦粉相和,热煮冷淘,是为凉面,这是夏至时的便捷之味。而
另一种并不为众所知的面食——杏仁面,也是非常地道的消暑清味。
在槐荫之下,端一碗素淡的杏仁面,当是非常惬意的享受吧。夏至 105106
山家风味
杏仁面
关中的春天总是很短,未及品享,就已入伏天。
芒种是繁忙的时节,伴随着布谷鸟的鸣叫,小麦开始下镰。
农历四月的关中,一片金色,照耀着农人们的心。
到了这时,各类的春花已成夏果,等待着收获。如果说,对
春天的品赏侧重于视觉,夏天则是依靠味觉了。各种各样的水果
美味,都在宣示着夏季的到来。如樱桃、蜜桃、甜瓜、西瓜、杏
子等,这些润津的美味是对炎暑的调适,也是对辛勤劳作的犒赏。
“杏黄麦熟,鸢鸟翻飞”,等农民们忙过这一阵,一种消暑的
美味就要诞生了。亲手种植的小麦与杏仁,在农妇的巧手中可以
变换出简单的美食——杏仁面。这种食味,虽然得材简便,但要
精心制作,用心品尝,须得等到闲暇时才好。而且,夏至日食面,是中国北方人普遍的传统,其目的在于尝新麦,享农闲。比如秦
地曾经闻名遐迩的面食——槐叶冷淘面,就是用国槐的叶子为汁,
与小麦粉相和所做的绿莹莹的面条,过凉水食用,是古时秦地民
众消夏安心的一种绝好清味。不知什么时候,此食断绝,以菠菜
汁做面的手法则一直流传,在秦地颇盛。与之相较,杏仁面虽然
极为少见,却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悠闲别味。
秦岭北麓的杏子与麦同黄,照耀着农人们的心。农忙时节所
啖的杏子,果仁通常是要留下来的,其用有三:一是入药,二是
食用,三是供孩子们用来做哨。入药的是苦仁,直接食用的是香
仁,用来制哨的则无须择选了。苦仁和香仁的区别,大抵可通过
外观来确认,香仁果核的体表纹理较多,形态美观,苦仁则要单
调些。小时候,觉得辨别二者亦是趣事,若是错了,那苦味就是
对自己的教训了。所以,孩子们最怕吃到苦仁,也觉得苦仁讨厌,
可是杏仁面所用的恰恰是它。
过去的村庄家户,各类果木是必栽的,在农人的判断中,倒
不是为了环境的美观,而是意图自食己力,享受自然的馈赠。大
江南北,杏树广种,虽说“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这
是就意境而言的,现实中,北方并不乏杏树。
初春时,杏花开得极早且盛,素雅中略带喧闹,粉白中透出
晕红,那是可以让人驻足细观的美。在古人的诗句中,我最喜欧
阳修的《田家》,其中“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一
夏
本书特色
去体验真切的山家生活,去营造自己的山野家园
“非遗”学者张西昌,从关中平原走到温润的秦巴山区,走进寻常的山野生活
二十四节气?秦岭南麓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质朴纯粹的山野美食
山野生活的美学?一个又一个山中居民的故事?长镜头般的叙事
著名书法篆刻家赵熊二十四节气书法篆刻?著名画家周红艺山居绘画?手绘质朴封面
目录
立春
荠菜 004
小野葱 009
韭菜 012
雨水
茵陈 020
核桃须 023
茴香鱼 025
藿香叶 027
花椒叶 029
惊蛰
春笋 036
春分
香椿 046
清明
洋槐花 056
谷雨
树花菜 066
立夏
神仙粉 074
小满
苦菜 082
鱼腥草 086
灰灰菜 088
苋菜 090
芒种
渣辣子 098
夏至
杏仁面 106
小暑
黄官黄酒 116
迷溜溜 123
大暑
浆水菜 136
立秋
玉米豆腐 144
玉米浆粑粑 147
处暑
阳荷姜 156
白露
核桃饼 16
秋分
毛栗子 176
寒露
洋芋糍粑 184
洋芋丝果果 189
洋芋锅巴米饭 191
霜降
魔芋炒酸菜 200
立冬
白火石汆汤 208
小雪
石蒜薹炒肉 216
大雪
庖汤 224
冬至
腊肉 234
血粑粑 238
小寒
吊罐肉 246
大寒
蒸盆子 254
后记 260
前言
后记
横亘在中国中部的秦岭,被誉为“国家中央公园”,也是中国南北方的分界。其北食面,其
南食米,气候差别,人文殊异。
2020 年春,应万邦书城总经理魏红建关于驻店写作的邀请,我曾在秦岭内腹的留坝县待过一个月。留坝全境人口不过三四万,甚无工业,生态极好。那段时间,我专注于食物的调研和写作,不少时候,凌晨四五点,我就随着小吃店亮起的灯光,一边观察,即时询问,或者进入农户,与他们享受自给自足的饭菜,事无巨细,闲谈漫聊,意图从方方面面对山里人的饮食生活进行精细的了解。于是,也萌发了写作一本关于秦岭食物小书的念头。
对生活来说,山水不是笔墨和诗句间的精神向往,而是与时光相伴的切实存在。从小在平原长大的我,对山,总有一种复杂的畏惧和隔膜,觉得生活于其间的山民,因封闭而简单,因窘迫而困苦。而这次的短居,才让我对山间的生活有了些许体验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