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北京官话与汉语的近代转变

封面

作者:武春野

页数:207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3287223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语言(言)、文字(文)和视象符号(象)三者构成了文化的核心要素和条件。中国语言、学术、文化的基本问题是一个汉字问题,即以汉字为枢纽,在言、文、象三者的对立统一关系格局中研究其中的每一个要素,并将这种以汉字为本的言、文、象三者既分离又统一看作是中国学术、中国文化存在的最基本条件。它要求我们冲破传统学科分治的壁垒,在一个大汉字文化观的格局下进行学术研究。文化语言学的“再汉字化”研究是中国文化转型期的中心问题。文化语言学引领中国学术和文化的“再汉字化”转向,顺应了世界学术的大趋势。

作者简介

    申小龙,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理论语文学研究主任。著有《中国句型文化》等专著20部;主编有《新文化古代汉语》等高校教材3部、“中国文化语言学”等丛书3套、《当代中国语言学论纲》等论集5部。

本书特色

    《汉字文化新视角丛书》为山东省宣传文化专项基金项目,主要研究了中国语言文化的汉字转向问题,立足于汉字本身固有的特点,综合利用语言学、解释学和文化学的最新成果,梳理、提炼并构建汉字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探讨文字的固化和语言的泛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与保存,进而探究民族心理与特质形成的文化路径。丛书力求穿透语言与文化分析中华文化的特有基因,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学理基础。

目录

序序
引言
一、回到胡适的逻辑起点
二、“官话”与现代汉语
三、材料与框架

第一章 清代正音、宣讲圣谕与“官话”
第一节 “官话”的历史
第二节 “官话”普及:以宣讲圣谕为中心

第二章 “官话”逐渐成为中国通行语
第一节 来华传教士学习“官话”
第二节 “北京官话”取代“南京官话”

第三章 “官话”工具书的编纂和拉丁语法的介入
第一节 “官话”语法研究的滥觞
第二节 “官话”语法研究的得失

第四章 晚清书面官话:一种过渡形态
第一节 从古白话到晚清书面官话
第二节 “官话”宣教书
第三节 “北京官话”版《今古奇观》

第五章 翻译与欧化
第一节 文言翻译的局限
第二节 “生新”:新词的创造与传播
第三节 官话文学翻译

第六章 “官话”和合本《圣经》的成就与贡献
第一节 “官话”译《圣经》的历史
第二节 “最早的欧化的国语文学”
第三节 “官话”和合本《圣经》与现代白话文
第四节 “官话”的文学,文学的“官话”
第五节 传教士与中国知识分子

第七章 晚清文字改革与白话文运动
第一节 晚清文字改革派应运而生
第二节 “官话”拼音方案
第三节 “官话”拼音教育的开展

第八章 “官话”上升为“国语”
第一节 晚清白话文运动重演传教士主张
第二节 “国语统一”与“文学革命”的合流
第三节 文学家、语言学家共建国语文法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欧化”是描述中国语言变革时经常使用的概念,但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却极其复杂。这种复杂性来源于两个方面。首先,是如何精确地描述和定义“欧化”;其次,20世纪前期关于语言问题的几次大争论,使得社会政治因素不断渗入。时至今日,已经很难将“欧化”作为一个纯粹的语言或文学现象来进行回顾。  我们可以从风格的角度来界定什么是“欧化”的作品。《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及其激起的长期争论中,“欧化”风格与“民族作派”之间的区别,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之一。我们也可以从语法的角度来区别不同作品的“欧化”程度。现代语言学家如王力和吕叔湘等人,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来阐述新文化运动特别是五四运动给中国书面语带来的深刻变化,尤其是在王力看来,五四运动之后,欧化的表达就成了中国书面语的主流。这是现代白话文与文言文的主要区别之一。  王力为“欧化”拟定了一整套标准。这套标准显然主要是从语法,准确地说是从句法的角度提出来的。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这套标准为中国语言学界提供了分析欧化问题的主要框架和工具,至今也仍然频频被引用。  《左传》、《水浒传》和《井》是三个风格迥异的文本,创作时间相去很远,其语言风格则分属文言文、古代白话文和现代白话文。通过对这三个文本所做的详尽分析,申小龙先生从中发展出一套对中国书面语进行语法分析的新框架。他倡导的文化语言学更强调汉语与西方语言的区别,并将这种区别上升到了文化和思维方式的高度。他认为中国语言与西方语言有着重大区别,以至于建立在西方语言学基础上的现代汉语语法学无法有效地分析汉语作品。  申小龙强调汉语在句法和风格上的巨大弹性。通过对《井》的句法所作的分析,他指出,和文言文一样,现代白话文仍然可以保持汉语的特性,根据流动的多个视点组织词组,以表达意义。这和西方语言有明显区别。后者的特色在于,句子以动词为中心,由此构造了一个单一焦点的意义结构。  所谓欧化,在他看来,最明显的特征在于那些以动词为中心、往往具有复杂结构的长句。他也承认,在中国书面语中,欧化的表达的确越来越多,越来越常见。但这种欧化的表达更符合西方语言特征,而多少扭曲了中国语言的特性。  根据我的理解,他的理论中蕴含了这样一种历史观念:现代白话文并不必然趋于欧化。他多次提到,欧化其实是“析句带动造句”的产物,即欧化文体并不是先于语言学界的研究而存在的客观事实,而是语言学界提倡的结果。  的确有很多历史事实可以说明,语言学界对现代白话文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非同寻常的作用。19世纪后半期以至整个20世纪,语言学家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群体。语言学著作常常被用作改造中国书面语的依据,而从《马氏文通》出版以来,中国语言学的主流分析工具又大多是从西方语言学那里继承来的。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北京官话与汉语的近代转变》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443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