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英)安东尼·W.贝特曼(Anthony W. Bateman),(英)彼得·冯纳吉(Peter Fonagy)主编
页数:551页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
ISBN:978756894985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网盘下载地址:下载心智化手册
内容简介
[英] 安东尼·W.贝特曼(Anthony W.Bateman)伦敦大学学院客座教授,哥本哈根大学心理治疗兼职教授,伦敦安娜·弗洛伊德国家儿童和家庭中心顾问。
[英] 彼得·冯纳吉(Peter Fonagy)伦敦大学当代精神分析与发展科学教授,伦敦安娜·弗洛伊德国家儿童和家庭中心首席执行官。
译者简介
吴明霞,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应用与临床系副教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D-18-014),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委会第五届常务委员,重庆心理学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主任,英国伦敦安娜·弗洛伊德国家儿童和家庭中心认证青少年心智化治疗师。长期从事心理动力及心智化方向的心理咨询临床实践、教学和科研。代表译著《动力取向心理咨询和治疗技术》《反思性父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专著《社区戒毒人员心智化干预的理论与实务》。
作者简介
本书是心智化研究和应用的大型工具书。书中介绍了心智化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治疗框架、有效性评估,并详细介绍了心智化在治疗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物质滥用、边缘型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等领域的应用。心智化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心理治疗方法,其特点是在整合了精神分析、客体关系中的有益成分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一种以关系为导向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治疗方法。该治疗方法,不仅可以促进患者的心智化能力,而且可以对后期的治疗进行更准确的量化评估。
相关资料
这是一本关于心智化(mentalizing)的书。心智化这个 概念,激发了很多人的兴趣和想象,从精神分析师到神经科 学家、从儿童发展研究者到基因学研究者、从存在主义哲学 家到现象学家,无一不被它吸引,范围之广令人称奇。对于 不同领域的人来说,心智化这个概念都有用,这便在一定程 度上说明了,为何心智化这个术语如此人气满满、运用广泛。 更为重要的是,事实上心智化是我们的人性最核心的部分, 它涉及这样一种能力:在我们尝试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 我们能够基于有意向性的心理状态来关注自己和他人。如果 没有心智化,就不会有活跃的自体感和建设性的社交互动, 同样也不会有人际关系中的交互性和个人的安全感。在本书 中,我将与合著者们尝试进一步细化“心智化”这个概念, 并勾勒它所涵盖的版图。 本书追随以下两本书的思路,尝试从发展和临床概念的 角度来建构心智化。第一本书是《情感调节、心智化和自体 发展》(Fonagy et al.,2002a),该书总结了心智化和依恋之间 的关系,并提出: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赋予心智化过程以核心的重要地位。通过心智化的调节作用,童年时期社会认知的异常发展,就与 成人心理病理之间关联起来,这个假设在过去的五年内已经被证实了。与此同时,该 书还阐述了,如何通过聚焦于心智化过程来提高临床实践能力。第二本书是《边缘型 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基于心智化的干预》(Bateman Fonagy,2004)。该书最终将 心智化确定为治疗严重心理疾患时的核心心理过程,认为它值得关注,并将心智化治 疗看成一种位于心理动力学疗法和认知疗法之间的心理治疗方法。 不同于其他整合性的方法(如人际关系疗法),心智化治疗(MBT)有一个理论 参考框架,包括心智化的发展模型、心理病学理论,以及行为治疗的基本假设。识别 出能促进心智化能力的特定治疗技术这一过程相当缓慢,但是最终,在《边缘型人格 障碍的心智化治疗:实践指南》 (Bateman Fonagy,2006a)这本书中,总结出了 关于治疗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技术。这本书概述了治疗的具体操作方法,但是我们认 为,只有在所有成分都被整合到一起,并且治疗师以坚持不懈的态度努力促进心智化 能力的情形下,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心智化治疗才算是原创的、新颖的。而“以坚持不 懈的态度努力促进心智化能力”,一直是心智化治疗区别于其他心理治疗最重要的因 素。 不管是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心智化治疗,其目标都必须是增强心智化。心智化治疗 师并不致力于认知重构,不提供洞见,也不试着直接改变行为。心智化过程才是治疗 的焦点。但是,如果说在心智化治疗中不会发生认知和行为的改变,或者病人不会察 觉到潜在的意义,又或者无法认识到本应认识到的内容,那也不对。研究证据显示, 以上情况都会发生,但是这些变化几乎是作为附带现象发生的。它们都是心智化改变 所带来的结果,这特别像正性副作用,而且,心智化概念本身很宽泛,几乎可以说是 涵盖一系列基本心理过程的伞(umbrella)概念,所以,以上这些治疗改变也是心智 化这个宽泛的概念所覆盖的范畴。 最初,心智化这个概念的宽泛程度,激发我们将它看作心理治疗中的多种共同要 素之一。所有的心理治疗,无论它们聚焦于什么,都可能会去重建一个交互式的依恋 矩阵,而心智化会在这样的矩阵当中得以发展,有时甚至会茁壮成长。干预激发出心 智化的正性改变,作为副产品,且不管治疗的靶目标是什么,均可以作为认知、情绪 和行为进一步改变的催化剂;而治疗师的心智化引发病人的心智化和更健康的心理功 能。这并不是说,心智化是大多数治疗起作用的机制,尽管很有可能是这样,而是说,将病人的心理放在治疗师的心里面,将会让任何治疗工作都更加有效。这不是一 个激进的观点——一个病人,若在治疗中感觉自己的主观心理状态被人理解了,那么 他就更有可能接受治疗干预。 然而,心智化的催化剂模型多少有些小瞧了心智化的重要性,之所以这么说,有 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有证据表明,在依恋关系背景下,心智化方面存在特定缺陷 的人,可能是那些当前被界定为人格障碍的一类人。这是我们最初对边缘型人格障碍 的看法,而如今看起来,《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V)可能会将 反思能力和自体感问题作为所有人格障碍的潜在共同要素。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 手册(第5版)》中,人格障碍的定义是:在自体身份认同和人际功能方面的发展性 失败,例如,难以对他人进行整合性的表征,而整合性的表征正是心智化的一个关键 方面。因此,由心智化问题所导致的、有问题的自体感和功能不良的人际关系,可能 是人格障碍评定的强有力标准,而且远超边缘型人格障碍所限定的范围。 其次,心智化是发展性的建构。这就提出了可变性的问题,不只是母亲-孩子之 间互动的可变性,还有家庭的可变性,以及发展关键期的可变性,尤其是从儿童期迈 入青春期的可变性。因此,心智化发展中的扭曲,有可能超出了人格障碍的范畴,并 且,可能有其他人(除人格障碍以外)会因其心智化问题直接得到处理而获益。心智 化问题是一系列发展性问题的根源,这一观点具有流行病学的重要性(见第十八章), 可以解释某些心理障碍(如,饮食障碍、品行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抑郁症)发 病率增加的原因。这便开启了在儿童期做预防工作的可能性,泽瓦尔金克等人在第六 章对此进行了讨论。 最后,心智化是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与所有重大的心理障碍都有关系。因此, 相比具有通用性的强化或其他一般心理原理来说,针对许多疾患,心智化治疗都有可 能提高幸福感,这毫不令人吃惊。无论病理问题的根源是什么,也不管心智化是不是 其核心焦点,有问题的心理过程都会影响一个人思考和表征心理状态的能力,或者, 反过来,一个人思考和表征心理状态的能力会影响其心理过程,使其出现问题。例 如,抑郁(在第十五章中,卢伊滕和他的同事对此进行了探讨)虽然不是一种心智化 障碍,然而,一个人一旦抑郁了,他/她就失去了心智化能力,由于心智化会影响一 个人的自体感及其人际关系,因而又会影响抑郁的改善过程,还会因此失去从抑郁中 走出来的必不可少的心理能力。创伤(艾伦等人在第十六章中对此进行了探讨)也是一个例子。我们并不是说创伤代表着某种程度的心智化失败,但是,由于创伤对一系 列心理过程都有全面的影响,它便不可避免地与心智化交界,而且,二者的交界地带 极为重要,可以说,不管采取何种治疗技术和治疗方法来治疗创伤,都要设法处理这 个交界地带。 一方面,我们在提到心智化的时候,还是那么谨慎,但是,另一方面,作为整合 性的心理过程,心智化与广泛的心理功能相关,我们在提到其重要性的时候,还需要 详细阐述。我们建议:在治疗中,不管心智化有没有被当成正式的治疗方法运用于干 预之中,任何治疗师都需要从病人的角度看世界;只要聚焦于病人的内在心理过程占 了主导地位,有力地致力于病人的主体性,这本身就很有价值。“持续聚焦于病人的 主观现实”,体现在本书的所有章节之中。 本书分成两个部分。在这两个部分中,作者们聚焦于临床,不断探索采取心智化 视角的治疗效用。总的来说,实证研究结果并不是说在治疗疾患时应首选心智化疗 法,而是说,增强病人的心智化能力,可以使其他疗法更为有效。 本书的第一部分是一个综述,回顾了在不同的心理治疗背景下,心智化的视角如 何影响我们对病人的治疗。写作的重点,一部分放在了治疗技术上,这些治疗技术用 在特定的心理治疗框架或模型中,比如个体治疗、团体治疗和家庭工作,另一部分则 放在如何将心智化运用于不同的设置下,如门诊、部分住院和住院。无论是在哪一种 背景或设置下开启治疗,在开始治疗前,治疗师都必须很好地理解个体的心智化能 力,并以系统而可靠的方式评估它。只有如此,在治疗中,心智化才能成为治疗师和 病人的核心焦点。 因此,在本书的第一章里,我们将介绍心智化概念本身,并详细探讨它的多个面 向或维度。从这个角度理解心智化,就涉及心智化的评估,在第二章,卢伊滕等人对 此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评估心智化意味着,通过心智化的多个面向来识别“心智 化剖面”。在不同情况下,心智化的各个方面所受到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因而,评 估心智化的过程,不是界定某人的单一特质,而是详细界定一个矩阵的过程,在这个 矩阵中,心智化的不同面向或多或少受到不同情境的影响,包括人际的、社会的和情 绪互动的影响,还涉及更具体的背景的影响。 在第三章到第九章中,作者们阐述了如何在常见的心理治疗模式中实现心智化聚 焦。在第三章(Bateman Fonagy)中,心智化聚焦的方法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和验证。因此,我们写这一章是为了澄清人们对个体心智化治疗不明了的地方,而不是去 重复那些在其他地方呈现过的材料。尽管个体治疗是治疗师和病人的首选治疗设置, 但它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无论治疗师多么敏感、医患关系多么和谐,病人从一个治 疗师提供给他的心理表征中的获益,仍然是有限的。其次,对某些病人来说,专门聚 焦于他们自己的个体治疗,会令其深感压力,也会削弱其心智化功能。相反,团体治 疗(Katerud Bateman,见第四章)可以借助多个人对个体的心理表征所产生的影 响,来增强个人的心智化能力。这不仅因为,有更多的人在体验病人的主观体验,还 因为,病人也有机会感受其他人的多种主观体验,而且,最为重要的是,这是发生在 病人尝试去理解一个人的心智如何影响另一个人的心智的背景下,并且这种关系是团 体中的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并不直接涉及病人。团体再造了过去的、发展性的环 境,个体能够在其中正常地获得心智化。在过去,50多个人的团体会集体关注一个儿 童的心理状态,但是,在西方社会中,这一发展任务已经交给了家庭。家庭成员持续 不断地努力挣扎着、把彼此的心理放到自己的心里面来理解。感到不被理解,没人欣 赏自己,这种状态令人十分厌恶。因此,家庭成员之间(尤其是父母对待孩子)若难 以采取心智化的立场来对待彼此,某个成员就会体会到社会心理的压力,从而产生心 理困扰。而这种情况本身也会威胁家庭成员之间的心智化,导致进一步的压力。这个 非心智化的循环,令家庭成为一系列心理障碍的理想干预场所。阿森和冯纳吉 (Asen Fonagy)将在第五章探讨这个主题。但是,临床经验显示,某些儿童和某些 家庭不太会从心智化治疗中获益。因此,这些儿童需要在父母参与或不参与的情况下 单独见治疗师。在第六章,泽瓦尔金克等人(Zevalkink,et al.)将阐述如何把心智化 治疗框架和治疗方法运用于问题相对严重的儿童。 然后,作者将阐述心智化治疗方法在不同背景下的运用。对于许多需要社会心理 干预的人来说,长程治疗并不现实。我们已经开发出了一个简化版的心智化治疗模 式,特别适用于团体。最初它是作为短程住院治疗项目的一部分,目的是让病人为进 行长程治疗做准备,或者作为治疗模型的自选模块,以及其他治疗项目的临床选择模 块。在第七章,艾伦等人将介绍如何进行这种短程心智化治疗。与之相对,某些患严 重疾病的人,在其病情较为严重的几个月里,则需要治疗干预来支持和保护他们。第 八章中,巴尔斯和贝特曼(Bales Bateman)将介绍在部分住院项目和心智化治疗初 始随机实验背景下的心智化模型。在第十章,韦尔莫(Vermote)等人将呈现住院设置下的心智化模型。与门诊设置相比(Kjolbe Bateman,将在第九章中介绍门诊设 置),在住院和半住院两种设置背景下,临床工作者都要敏锐地意识到:封闭、密集 的互动环境,以及持续地关注治疗性环境,都有可能对病人造成伤害,尤其是边缘型 人格障碍病人,当然,也可能会提供实质性的益处。我们认为,在这些治疗设置下, 关注心智化,可以降低出现负性治疗反应的风险。 本书第二部分是从病人的角度来写作的。我们以诊断分类为出发点,针对每一类 病人,较为具体地探讨其心智化问题,而且,无论其治疗设置是什么,我们都能识别 出对其行之有效的治疗技术。在第十一章中,贝特曼和冯纳吉澄清了边缘型人格障碍 治疗领域的干预技术,而这在最初的治疗手册中较少呈现,进而精进了边缘型人格障 碍的治疗,此外,还对治疗师在治疗中的角色进行了深入说明。在临床实践和实证研 究中,都较少有证据表明心智化治疗适用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不过,在第十二章 中,贝特曼和冯纳吉阐述了一种新型心智化疗法,专门针对具有长期、严重反社会问 题的成年人。这种干预方法基于这样的假设:心智化问题使得这些个体无法识别情绪 对其行为的影响,再加上遗传和环境的脆弱性,进而就会引发他们的攻击性。我们将 介绍一个项目,该项目在团体治疗背景下旨在增强心智化过程,而这看起来在临床上 是有可能成功的。在团体成员之间建立关系,加上低频的个体治疗,可以有效减少暴 力犯罪。 我们经由个体童年早期的经历来理解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发展。纵向研究很好地 证明了:紊乱的、敌意的、虐待性的早年养育环境与个体后来的攻击性有关联。如果 需要理由的话,那么,这便是证明了:对母亲进行干预是正确的,在高风险家庭中, 母亲通常是主要的(唯一的)照顾者,而对她们进行干预,可以支持她们与其婴幼儿 发展出“将心比心”的情感联结。第十三章,萨奇曼和同事介绍了一个非常棒的早期 干预方案,适用于那些身处社会困境,而几乎不可能给予其孩子将心比心照顾的人。 这样的干预工作,为心智化在未来发展成为有力的临床工具,指明了一条令人兴奋的 道路。 在第十四章,斯卡德鲁德和冯纳吉将从心智化多重失败这一角度来探讨进食障 碍。进食障碍的治疗迄今依然是个难题,当前的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和人际关 系疗法,都只有中等程度的疗效。作者认为,夸张地关注身体,可能只是一个人脆弱 的自体感的附属品,而有限的心智化功能,又削弱了这个人的自体感。若能处理病人心智化不足的问题,将会令极具挑战性的进食障碍病人获益,也可能给用于治疗进食 障碍的其他疗法带来额外的好处。目前,研究心智化疗法对进食障碍的治疗效果,主 要采用的是随机对照试验方法。进食障碍病人和其他临床组病人的一个特点是:他们 的心智化困难,引起对身体的夸张的关注,关注身体是个体对无法表达和无法体验到 的心理状态的表达手段,而这种排他性的关注,又削弱了自体的一致性体验。在第十 五章,卢伊滕和他的同事将采用相似的方法来理解抑郁症病人的困难,将他们的认知 扭曲(这些认知扭曲往往是糟糕的生活体验所带来的后果),视为因心智化的失败带 来的淹没性的影响。我们认为在抑郁和进食障碍中,与其说心智化失败是触发因素, 不如说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对问题的维持,以及治疗中常见的阻抗,都起着重要的 作用。一旦心智化被削弱,任何治疗技术的效果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在第十六 章,艾伦等人针对创伤深入地说明了这一心理动力。这里的议题,与其说是设计新的 治疗模式,不如说是在探讨如何使优秀的治疗变得更为有效。我们和其他专家都认 为,创伤是一种社会体验,这种体验会直接影响心理功能,而这些功能通常来说,本 来是可以处理这种创伤的。与创伤有关的主观扭曲,导致了严重的创伤体验,它们被 病人体验为物理现实,而非与记忆以及思想和感觉有关的心理现实。理解丧失心智化 所带来的破坏性影响,或许有助于治疗那些长期受创伤折磨的病人。在第十七章中, 菲利普斯(Philips)等人探讨了物质滥用或物质依赖,这是又一个心理障碍的例子, 物质滥用损害社会认知能力,并且严重影响了用于构建治疗关系的心理能力。在这章 中,作者们将讨论物质滥用的基本生物学因素,由于依恋和成瘾过程有相同的神经生 物学基础,这就引导我们回到了依恋的主题上。虽然二者的关联还未被很好地理解, 但是,这一关联以依恋和心智化的关系作为桥梁,将成瘾带入心智化领域。在第十八 章,布莱伯格等人整合了前面所有章节中提到的心理疾患,聚焦于青春期这个成长性 的阶段,而这个阶段又是人格障碍、抑郁、进食障碍、物质滥用以及其他心理障碍首 次出现的时段。作者们概述了一系列专门针对青少年的治疗方法,也许有助于减少后 续的发病率。这一章强调:要认识到青春期的重要性,青春期是一个以生物大脑的迅 速发育为基础的时期,例如髓鞘形成和突触修剪,是心智化迅猛发展或被削弱的时 期。这一章,我们重点突出了心智化发展滞后所造成的脆弱性,以及关注预防工作的 价值。 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反映出当前心智化领域的相关知识,还能对这一领域的临床应用有个相当不错的总结。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没有盖棺定论,这就留给其他人来做 吧。对于当代关于心智的理解,我们两位以及我们的许多同事,已经激发起大家的讨 论和建设性的审视,这真令人心生愉悦啊!
这是一本关于心智化(mentalizing)的书。心智化这个 概念,激发了很多人的兴趣和想象,从精神分析师到神经科 学家、从儿童发展研究者到基因学研究者、从存在主义哲学 家到现象学家,无一不被它吸引,范围之广令人称奇。对于 不同领域的人来说,心智化这个概念都有用,这便在一定程 度上说明了,为何心智化这个术语如此人气满满、运用广泛。 更为重要的是,事实上心智化是我们的人性最核心的部分, 它涉及这样一种能力:在我们尝试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 我们能够基于有意向性的心理状态来关注自己和他人。如果 没有心智化,就不会有活跃的自体感和建设性的社交互动, 同样也不会有人际关系中的交互性和个人的安全感。在本书 中,我将与合著者们尝试进一步细化“心智化”这个概念, 并勾勒它所涵盖的版图。 本书追随以下两本书的思路,尝试从发展和临床概念的 角度来建构心智化。第一本书是《情感调节、心智化和自体 发展》(Fonagy et al.,2002a),该书总结了心智化和依恋之间 的关系,并提出: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赋予心智化过程以核心的重要地位。通过心智化的调节作用,童年时期社会认知的异常发展,就与 成人心理病理之间关联起来,这个假设在过去的五年内已经被证实了。与此同时,该 书还阐述了,如何通过聚焦于心智化过程来提高临床实践能力。第二本书是《边缘型 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基于心智化的干预》(Bateman & Fonagy,2004)。该书最终将 心智化确定为治疗严重心理疾患时的核心心理过程,认为它值得关注,并将心智化治 疗看成一种位于心理动力学疗法和认知疗法之间的心理治疗方法。 不同于其他整合性的方法(如人际关系疗法),心智化治疗(MBT)有一个理论 参考框架,包括心智化的发展模型、心理病学理论,以及行为治疗的基本假设。识别 出能促进心智化能力的特定治疗技术这一过程相当缓慢,但是最终,在《边缘型人格 障碍的心智化治疗:实践指南》 (Bateman & Fonagy,2006a)这本书中,总结出了 关于治疗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技术。这本书概述了治疗的具体操作方法,但是我们认 为,只有在所有成分都被整合到一起,并且治疗师以坚持不懈的态度努力促进心智化 能力的情形下,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心智化治疗才算是原创的、新颖的。而“以坚持不 懈的态度努力促进心智化能力”,一直是心智化治疗区别于其他心理治疗最重要的因 素。 不管是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心智化治疗,其目标都必须是增强心智化。心智化治疗 师并不致力于认知重构,不提供洞见,也不试着直接改变行为。心智化过程才是治疗 的焦点。但是,如果说在心智化治疗中不会发生认知和行为的改变,或者病人不会察 觉到潜在的意义,又或者无法认识到本应认识到的内容,那也不对。研究证据显示, 以上情况都会发生,但是这些变化几乎是作为附带现象发生的。它们都是心智化改变 所带来的结果,这特别像正性副作用,而且,心智化概念本身很宽泛,几乎可以说是 涵盖一系列基本心理过程的伞(umbrella)概念,所以,以上这些治疗改变也是心智 化这个宽泛的概念所覆盖的范畴。 最初,心智化这个概念的宽泛程度,激发我们将它看作心理治疗中的多种共同要 素之一。所有的心理治疗,无论它们聚焦于什么,都可能会去重建一个交互式的依恋 矩阵,而心智化会在这样的矩阵当中得以发展,有时甚至会茁壮成长。干预激发出心 智化的正性改变,作为副产品,且不管治疗的靶目标是什么,均可以作为认知、情绪 和行为进一步改变的催化剂;而治疗师的心智化引发病人的心智化和更健康的心理功 能。这并不是说,心智化是大多数治疗起作用的机制,尽管很有可能是这样,而是说,将病人的心理放在治疗师的心里面,将会让任何治疗工作都更加有效。这不是一 个激进的观点——一个病人,若在治疗中感觉自己的主观心理状态被人理解了,那么 他就更有可能接受治疗干预。 然而,心智化的催化剂模型多少有些小瞧了心智化的重要性,之所以这么说,有 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有证据表明,在依恋关系背景下,心智化方面存在特定缺陷 的人,可能是那些当前被界定为人格障碍的一类人。这是我们最初对边缘型人格障碍 的看法,而如今看起来,《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V)可能会将 反思能力和自体感问题作为所有人格障碍的潜在共同要素。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 手册(第5版)》中,人格障碍的定义是:在自体身份认同和人际功能方面的发展性 失败,例如,难以对他人进行整合性的表征,而整合性的表征正是心智化的一个关键 方面。因此,由心智化问题所导致的、有问题的自体感和功能不良的人际关系,可能 是人格障碍评定的强有力标准,而且远超边缘型人格障碍所限定的范围。 其次,心智化是发展性的建构。这就提出了可变性的问题,不只是母亲-孩子之 间互动的可变性,还有家庭的可变性,以及发展关键期的可变性,尤其是从儿童期迈 入青春期的可变性。因此,心智化发展中的扭曲,有可能超出了人格障碍的范畴,并 且,可能有其他人(除人格障碍以外)会因其心智化问题直接得到处理而获益。心智 化问题是一系列发展性问题的根源,这一观点具有流行病学的重要性(见第十八章), 可以解释某些心理障碍(如,饮食障碍、品行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抑郁症)发 病率增加的原因。这便开启了在儿童期做预防工作的可能性,泽瓦尔金克等人在第六 章对此进行了讨论。 最后,心智化是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与所有重大的心理障碍都有关系。因此, 相比具有通用性的强化或其他一般心理原理来说,针对许多疾患,心智化治疗都有可 能提高幸福感,这毫不令人吃惊。无论病理问题的根源是什么,也不管心智化是不是 其核心焦点,有问题的心理过程都会影响一个人思考和表征心理状态的能力,或者, 反过来,一个人思考和表征心理状态的能力会影响其心理过程,使其出现问题。例 如,抑郁(在第十五章中,卢伊滕和他的同事对此进行了探讨)虽然不是一种心智化 障碍,然而,一个人一旦抑郁了,他/她就失去了心智化能力,由于心智化会影响一 个人的自体感及其人际关系,因而又会影响抑郁的改善过程,还会因此失去从抑郁中 走出来的必不可少的心理能力。创伤(艾伦等人在第十六章中对此进行了探讨)也是一个例子。我们并不是说创伤代表着某种程度的心智化失败,但是,由于创伤对一系 列心理过程都有全面的影响,它便不可避免地与心智化交界,而且,二者的交界地带 极为重要,可以说,不管采取何种治疗技术和治疗方法来治疗创伤,都要设法处理这 个交界地带。 一方面,我们在提到心智化的时候,还是那么谨慎,但是,另一方面,作为整合 性的心理过程,心智化与广泛的心理功能相关,我们在提到其重要性的时候,还需要 详细阐述。我们建议:在治疗中,不管心智化有没有被当成正式的治疗方法运用于干 预之中,任何治疗师都需要从病人的角度看世界;只要聚焦于病人的内在心理过程占 了主导地位,有力地致力于病人的主体性,这本身就很有价值。“持续聚焦于病人的 主观现实”,体现在本书的所有章节之中。 本书分成两个部分。在这两个部分中,作者们聚焦于临床,不断探索采取心智化 视角的治疗效用。总的来说,实证研究结果并不是说在治疗疾患时应首选心智化疗 法,而是说,增强病人的心智化能力,可以使其他疗法更为有效。 本书的第一部分是一个综述,回顾了在不同的心理治疗背景下,心智化的视角如 何影响我们对病人的治疗。写作的重点,一部分放在了治疗技术上,这些治疗技术用 在特定的心理治疗框架或模型中,比如个体治疗、团体治疗和家庭工作,另一部分则 放在如何将心智化运用于不同的设置下,如门诊、部分住院和住院。无论是在哪一种 背景或设置下开启治疗,在开始治疗前,治疗师都必须很好地理解个体的心智化能 力,并以系统而可靠的方式评估它。只有如此,在治疗中,心智化才能成为治疗师和 病人的核心焦点。 因此,在本书的第一章里,我们将介绍心智化概念本身,并详细探讨它的多个面 向或维度。从这个角度理解心智化,就涉及心智化的评估,在第二章,卢伊滕等人对 此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评估心智化意味着,通过心智化的多个面向来识别“心智 化剖面”。在不同情况下,心智化的各个方面所受到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因而,评 估心智化的过程,不是界定某人的单一特质,而是详细界定一个矩阵的过程,在这个 矩阵中,心智化的不同面向或多或少受到不同情境的影响,包括人际的、社会的和情 绪互动的影响,还涉及更具体的背景的影响。 在第三章到第九章中,作者们阐述了如何在常见的心理治疗模式中实现心智化聚 焦。在第三章(Bateman & Fonagy)中,心智化聚焦的方法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和验证。因此,我们写这一章是为了澄清人们对个体心智化治疗不明了的地方,而不是去 重复那些在其他地方呈现过的材料。尽管个体治疗是治疗师和病人的首选治疗设置, 但它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无论治疗师多么敏感、医患关系多么和谐,病人从一个治 疗师提供给他的心理表征中的获益,仍然是有限的。其次,对某些病人来说,专门聚 焦于他们自己的个体治疗,会令其深感压力,也会削弱其心智化功能。相反,团体治 疗(Katerud & Bateman,见第四章)可以借助多个人对个体的心理表征所产生的影 响,来增强个人的心智化能力。这不仅因为,有更多的人在体验病人的主观体验,还 因为,病人也有机会感受其他人的多种主观体验,而且,最为重要的是,这是发生在 病人尝试去理解一个人的心智如何影响另一个人的心智的背景下,并且这种关系是团 体中的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并不直接涉及病人。团体再造了过去的、发展性的环 境,个体能够在其中正常地获得心智化。在过去,50多个人的团体会集体关注一个儿 童的心理状态,但是,在西方社会中,这一发展任务已经交给了家庭。家庭成员持续 不断地努力挣扎着、把彼此的心理放到自己的心里面来理解。感到不被理解,没人欣 赏自己,这种状态令人十分厌恶。因此,家庭成员之间(尤其是父母对待孩子)若难 以采取心智化的立场来对待彼此,某个成员就会体会到社会心理的压力,从而产生心 理困扰。而这种情况本身也会威胁家庭成员之间的心智化,导致进一步的压力。这个 非心智化的循环,令家庭成为一系列心理障碍的理想干预场所。阿森和冯纳吉 (Asen & Fonagy)将在第五章探讨这个主题。但是,临床经验显示,某些儿童和某些 家庭不太会从心智化治疗中获益。因此,这些儿童需要在父母参与或不参与的情况下 单独见治疗师。在第六章,泽瓦尔金克等人(Zevalkink,et al.)将阐述如何把心智化 治疗框架和治疗方法运用于问题相对严重的儿童。 然后,作者将阐述心智化治疗方法在不同背景下的运用。对于许多需要社会心理 干预的人来说,长程治疗并不现实。我们已经开发出了一个简化版的心智化治疗模 式,特别适用于团体。最初它是作为短程住院治疗项目的一部分,目的是让病人为进 行长程治疗做准备,或者作为治疗模型的自选模块,以及其他治疗项目的临床选择模 块。在第七章,艾伦等人将介绍如何进行这种短程心智化治疗。与之相对,某些患严 重疾病的人,在其病情较为严重的几个月里,则需要治疗干预来支持和保护他们。第 八章中,巴尔斯和贝特曼(Bales & Bateman)将介绍在部分住院项目和心智化治疗初 始随机实验背景下的心智化模型。在第十章,韦尔莫(Vermote)等人将呈现住院设置下的心智化模型。与门诊设置相比(Kjolbe & Bateman,将在第九章中介绍门诊设 置),在住院和半住院两种设置背景下,临床工作者都要敏锐地意识到:封闭、密集 的互动环境,以及持续地关注治疗性环境,都有可能对病人造成伤害,尤其是边缘型 人格障碍病人,当然,也可能会提供实质性的益处。我们认为,在这些治疗设置下, 关注心智化,可以降低出现负性治疗反应的风险。 本书第二部分是从病人的角度来写作的。我们以诊断分类为出发点,针对每一类 病人,较为具体地探讨其心智化问题,而且,无论其治疗设置是什么,我们都能识别 出对其行之有效的治疗技术。在第十一章中,贝特曼和冯纳吉澄清了边缘型人格障碍 治疗领域的干预技术,而这在最初的治疗手册中较少呈现,进而精进了边缘型人格障 碍的治疗,此外,还对治疗师在治疗中的角色进行了深入说明。在临床实践和实证研 究中,都较少有证据表明心智化治疗适用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不过,在第十二章 中,贝特曼和冯纳吉阐述了一种新型心智化疗法,专门针对具有长期、严重反社会问 题的成年人。这种干预方法基于这样的假设:心智化问题使得这些个体无法识别情绪 对其行为的影响,再加上遗传和环境的脆弱性,进而就会引发他们的攻击性。我们将 介绍一个项目,该项目在团体治疗背景下旨在增强心智化过程,而这看起来在临床上 是有可能成功的。在团体成员之间建立关系,加上低频的个体治疗,可以有效减少暴 力犯罪。 我们经由个体童年早期的经历来理解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发展。纵向研究很好地 证明了:紊乱的、敌意的、虐待性的早年养育环境与个体后来的攻击性有关联。如果 需要理由的话,那么,这便是证明了:对母亲进行干预是正确的,在高风险家庭中, 母亲通常是主要的(唯一的)照顾者,而对她们进行干预,可以支持她们与其婴幼儿 发展出“将心比心”的情感联结。第十三章,萨奇曼和同事介绍了一个非常棒的早期 干预方案,适用于那些身处社会困境,而几乎不可能给予其孩子将心比心照顾的人。 这样的干预工作,为心智化在未来发展成为有力的临床工具,指明了一条令人兴奋的 道路。 在第十四章,斯卡德鲁德和冯纳吉将从心智化多重失败这一角度来探讨进食障 碍。进食障碍的治疗迄今依然是个难题,当前的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和人际关 系疗法,都只有中等程度的疗效。作者认为,夸张地关注身体,可能只是一个人脆弱 的自体感的附属品,而有限的心智化功能,又削弱了这个人的自体感。若能处理病人心智化不足的问题,将会令极具挑战性的进食障碍病人获益,也可能给用于治疗进食 障碍的其他疗法带来额外的好处。目前,研究心智化疗法对进食障碍的治疗效果,主 要采用的是随机对照试验方法。进食障碍病人和其他临床组病人的一个特点是:他们 的心智化困难,引起对身体的夸张的关注,关注身体是个体对无法表达和无法体验到 的心理状态的表达手段,而这种排他性的关注,又削弱了自体的一致性体验。在第十 五章,卢伊滕和他的同事将采用相似的方法来理解抑郁症病人的困难,将他们的认知 扭曲(这些认知扭曲往往是糟糕的生活体验所带来的后果),视为因心智化的失败带 来的淹没性的影响。我们认为在抑郁和进食障碍中,与其说心智化失败是触发因素, 不如说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对问题的维持,以及治疗中常见的阻抗,都起着重要的 作用。一旦心智化被削弱,任何治疗技术的效果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在第十六 章,艾伦等人针对创伤深入地说明了这一心理动力。这里的议题,与其说是设计新的 治疗模式,不如说是在探讨如何使优秀的治疗变得更为有效。我们和其他专家都认 为,创伤是一种社会体验,这种体验会直接影响心理功能,而这些功能通常来说,本 来是可以处理这种创伤的。与创伤有关的主观扭曲,导致了严重的创伤体验,它们被 病人体验为物理现实,而非与记忆以及思想和感觉有关的心理现实。理解丧失心智化 所带来的破坏性影响,或许有助于治疗那些长期受创伤折磨的病人。在第十七章中, 菲利普斯(Philips)等人探讨了物质滥用或物质依赖,这是又一个心理障碍的例子, 物质滥用损害社会认知能力,并且严重影响了用于构建治疗关系的心理能力。在这章 中,作者们将讨论物质滥用的基本生物学因素,由于依恋和成瘾过程有相同的神经生 物学基础,这就引导我们回到了依恋的主题上。虽然二者的关联还未被很好地理解, 但是,这一关联以依恋和心智化的关系作为桥梁,将成瘾带入心智化领域。在第十八 章,布莱伯格等人整合了前面所有章节中提到的心理疾患,聚焦于青春期这个成长性 的阶段,而这个阶段又是人格障碍、抑郁、进食障碍、物质滥用以及其他心理障碍首 次出现的时段。作者们概述了一系列专门针对青少年的治疗方法,也许有助于减少后 续的发病率。这一章强调:要认识到青春期的重要性,青春期是一个以生物大脑的迅 速发育为基础的时期,例如髓鞘形成和突触修剪,是心智化迅猛发展或被削弱的时 期。这一章,我们重点突出了心智化发展滞后所造成的脆弱性,以及关注预防工作的 价值。 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反映出当前心智化领域的相关知识,还能对这一领域的临床应用有个相当不错的总结。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没有盖棺定论,这就留给其他人来做 吧。对于当代关于心智的理解,我们两位以及我们的许多同事,已经激发起大家的讨 论和建设性的审视,这真令人心生愉悦啊!
本书特色
全面系统,涵盖广泛:本书涵盖了心智化理论的基础、评估方法及在多种临床设置中的应用,从个体治疗、团体治疗、家庭治疗到儿童精神分析,内容全面系统,堪称心智化领域的百科全书。
聚焦前沿,引领趋势:心智化疗法是近年来心理治疗领域的热点,本书紧跟时代潮流,详细介绍了这一前沿疗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为读者提供最新的治疗理念和技术。
案例丰富,实用性强:本书结合大量临床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心智化疗法的应用技巧,并提供具体的治疗策略和操作步骤,方便读者理解和应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针对性强,应用广泛:本书特别探讨了心智化疗法在边缘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抑郁症、创伤、药物成瘾等特定心理问题中的应用,为治疗这些复杂心理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权威作者,值得信赖:本书作者团队由国际知名心理学家组成,他们在心智化领域拥有丰富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经验,保证了本书内容的权威性和可靠性。
本书是一部集权威性、实用性、前沿性于一体的心理治疗巨著,是心理治疗师、研究人员以及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目录
第一部分 临床实践
导论及概述 …………………………………………………………003
需要一个发展的交互模型 ………………………………………………006
社会认知的发展 …………………………………………………………007
心智化:一个多维建构 …………………………………………………020
抑制心智化的后果:再现内部心理状态的前心智化表征 ……………033
“改变心理”:心理治疗、改善了的心智化和大脑 ……………………035
治疗启示 …………………………………………………………………040
总 结 ……………………………………………………………………043
推荐阅读 …………………………………………………………………043
心智化的评估 ………………………………………………………045
依恋、心智化和压力中的个体差异 ……………………………………047
关系特定的心智化和心智化的人际特性 ………………………………053
结构式评估心智化 ………………………………………………………055
心智化的非结构式评估 …………………………………………………059
结 论 ……………………………………………………………………065
推荐阅读 …………………………………………………………………065
基本模型之个体治疗技术…………………………………………067
不担忧和不知道 …………………………………………………………068
治疗会谈中的情感亲近 …………………………………………………069
反向移动 …………………………………………………………………071
干预过程 …………………………………………………………………072
结 论 ……………………………………………………………………081
推荐阅读 ……………………………………………………………………………082
团体治疗技术…………………………………………………………………083
并行心理治疗 ………………………………………………………………………085
团体的焦虑和心智化 ………………………………………………………………089
团体分析与心智化治疗 ……………………………………………………………090
心智化团体治疗 ……………………………………………………………………091
结 论………………………………………………………………………………110
推荐阅读 ……………………………………………………………………………111
心智化家庭治疗………………………………………………………………113
在关系背景下心智化的优势 ………………………………………………………116
心智化中的困难 ……………………………………………………………………117
心智化家庭治疗的会谈结构 ………………………………………………………121
形成假设和制订方案 ………………………………………………………………123
治疗工作:五步干预技术 …………………………………………………………124
心智化当下时刻 ……………………………………………………………………127
提升心智化的活动 …………………………………………………………………129
会谈间期的活动和任务 ……………………………………………………………132
结 论………………………………………………………………………………133
推荐阅读 ……………………………………………………………………………134
蕴含心智化的儿童精神分析 ………………………………………………137
发展上的考量 ………………………………………………………………………139
目标人群 ……………………………………………………………………………142
理论框架 ……………………………………………………………………………144
深思失败且需要同辈督导 …………………………………………………………145
治疗师对儿童及其重要他人的立场 ………………………………………………147
儿童的心智化治疗:技术 …………………………………………………………152
总 结………………………………………………………………………………166
推荐阅读 ……………………………………………………………………………167
短程治疗………………………………………………………………………169
心智化视角下的短程干预 …………………………………………………………172
对病人进行心智化教育 ……………………………………………………………175
心智化练习 …………………………………………………………………………178
关于过程和内容的注解 ……………………………………………………………202
临床工作者的心智化挑战 …………………………………………………………202
总 结………………………………………………………………………………207
推荐阅读 ……………………………………………………………………………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