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写作教程第2版

封面

作者:尹相如

页数:428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

ISBN:978704027525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全国高等院校规划教材:写作教程(第2版)》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编写方针和“以写为主,以讲促写”的写作教学理念,具有“讲练结合,读写一体”的科学的教学体系,体现了写作学研究和写作教学改革的新成果。全书共分六章,包括写作原理、写作主体、写作过程、网络写作、文学写作、实用写作,涵盖了大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写作理论知识。各章后附有范文点评,为学生写作引路,并精心设计了写作系列训练,促使学生把写作理论转化为写作实践,以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通过修订《全国高等院校规划教材:写作教程(第2版)》实现了由单一的纸质教材到“纸质教材+辅教光盘+导学光盘+课程网站+写作平台”的立体化的课程资源系统的转化,并对系列训练和范文点评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和强化,从而完成了由供教师讲授之用的“讲材”到供学生学习写作之用的“写作理论+写作范文+写作训练”的“学材”的转化。  根据读者的需求,修订后的教材加强了应用文体的比重,并增加了申论、博客写作等内容;同时还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进一步扩大了教材的适应性,使之能够作为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等专业的写作教材和其他写作爱好者学习写作的读物。

本书特色

  《全国高等院校规划教材:写作教程(第2版)》全体编写者虔诚地将自己辛勤劳动的结晶奉献给广大师生,希望此书对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写作理论,进行写作训练,提高写作素养和写作能力有所帮助。能够承担教材的编写任务,为全国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教材建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我们深感荣幸。现将我们编写本书的构想简要陈述,以便读者能够了解我们的编写意图,更好地使用教材。

目录

第一章 写作原理
第一节 写作的含义
一、对文章的考释
二、对写作的理解
三、数字化时代的写作
第二节 写作的系统
一、写作的主体
二、写作的客体
三、写作的载体
四、写作的受体
五、写作系统的组合
第三节 写作的特性
一、社会性
二、个体性
三、综合性
四、实践性
第四节 写作的功能
一、传播功能
二、记载功能
三、实用功能
四、宣泄功能
五、审美功能
第五节 学习写作的要求和方法
一、学习写作的要求
二、学习写作的方法
范文点评
我为什么写作——《王蒙文集》自序(王蒙)
作文与做人(叶圣陶)
谈作文(朱光潜)
不应该那么写(鲁迅)
系列训练一导入训练

第二章 写作主体
第一节 作者的智力
一、观察力
二、记忆力
三、思维力
四、想象力
第二节 作者的能力
一、发现能力
二、表现能力
第三节 作者的素质
一、思想素质
二、文化素质
三、情感素质
四、意志素质
范文点评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
花开的声音(陈文和)
舌苔上的记忆(雷抒雁)
都江堰(余秋雨)
朽木之美(尹相如)
假如我有九条命(余光中)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泰戈尔)
今世的五百次回眸(毕淑敏)
做梦(安妮宝贝)
系列训练二 作者智能训练

第三章 写作过程
第一节 前写作阶段
一、产生动机
二、收集材料
第二节 潜写作阶段
一、确立主旨
二、选择材料
三、安排结构
第三节 显写作阶段
一、语言表达
二、修改完善
第四节 后写作阶段
一、发表传播
二、反馈交流
范文点评
整理秋思(李贺)
敲门推门(丁肃清)
平民雕塑(尹相如)
写给女儿(纳张元)
草戒指(铁凝)
不死鸟(三毛)
五味巷(贾平凹)
系列训练三 写作过程训练

第四章 网络写作
第一节 网络传播与写作
一、电脑写作与网络写作的含义
二、网络传播的特征
三、网络传播对写作活动的影响
第二节 超文本
一、超文本的含义
二、超链接:写作新思维
三、超文本的特点
第三节 网络写作的形式
一、电子邮件
二、网络聊天
三、网络新闻
四、网络评论
五、网络文学
第四节 博客
一、博客的含义
二、博客的作用
三、博客的写作要领
范文点评
孩子,来生我们一起走(文烛)
总有一个声音对我说(红豆杉)
雨中的凌霄花(碑林路人)
回望时光(李贺)
望(水寒)
为防治网瘾开处方——关于推广网络作文,营造绿色
网络空间的建议(扬帆琴海)
网络作文
范文链接
系列训练四 网络写作训练

第五章 文学写作
第一节 诗歌
一、诗歌概述
二、诗歌的意象组合
三、诗歌的意境创造
四、诗歌的语言锤炼
第二节 散文
一、散文概述
二、散文的写实题材
三、散文的本色情感
四、散文的自由结构
五、各类散文的写作
第三节 小说
一、小说概述
二、小说的人物塑造
三、小说的情节结构
四、小说的环境描写
五、微型小说的写作
第四节 剧本
一、剧本概述
二、剧本的矛盾冲突
三、剧本的人物对白
四、戏剧剧本与影视剧本的特点
范文点评
致橡树(舒婷)
笑声(蔡其矫)
离别(林非)
母亲(肖复兴)
我的父亲山(红豆杉)
菊(李贺)
我站在沈从文墓前(尹相如)
学会欣赏(碑林路人)
错寄情书给父亲(贺双龙)
猴(纳张元)
太阳谷(于艾平)
系列训练五 文学写作训练

第六章 实用写作
第一节 新闻类
一、新闻概述
二、消息
三、通讯
四、深度报道
第二节 理论类
一、理论文章概述
二、理论文章的要素组合及论证方法
三、思想评论
四、文学评论
五、学术论文
六、杂文
七、申论
第三节 应用类
一、应用文概述
二、公务文书
三、事务文书
四、教学文书
第四节 科普类
一、科普说明文概述
二、科普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三、一般科普说明文
四、科学小品
范文点评
永不褪色的板书
——献给汶川地震中的英雄教师(新华社记者)
孝心无价(毕淑敏)
按照自己的方式跑(武园萍)
琴诗的弦外音(尹相如)
学术论文写作与大学生素质教育(陈妙云)
夏三虫(鲁迅)
走走看看、吃吃喝喝及其他(蒲依)
大学生消费亟待正确引导
——山东师范大学调查(段连友 朱文峰)
笑(高士其)
冬虫夏草(杨文丰)
系列训练六 实用写作训练
参考文献

节选

  第一章 写作原理  1899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了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上的文字,这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写作成品。从甲骨、石料、釜属、丝织到纸张再到电子,社会的物质文明总是源源不断地为写乍提供着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各种记载写作符号的物质形式。今天,人类社会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写作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比。面对新的形势,如何理解“谁来写”、“为谁写”、“写什么”、‘怎样写”等超稳定的写作内核以及写作的含义、特性、功能、要求等理论问题,这些都有待作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诠释。  第一节 写作的含义  要自觉地从事写作活动,就必须对写作的内涵和外延及其来龙去脉具有清楚的认识。特别是作为一个未来的教师,更应该比学生了解得多一些,深一些。一、对文章的考释  (一)文章的概念  传统的观点认为,写作就是写文章。因此要研究写作的含义,首先得弄清文章的概念。  在汉语里,文章的本义为“文彩”,含有彩色花纹的意思。对文章最早的解释见诸《周礼·考工记》:“青与白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说文》也有这样的解释:“彩,文章也。”《楚辞·九章·橘颂》有“文章烂兮”句,其中的“文章”即属此义。  直到汉代,文章才引申为“文辞”,具有今义。《史记·儒林列传》中的“文章尔雅,训辞深厚”可以为证。  (二)文章的分类  中国是个文章大国,自古以来,文章浩如烟海。对于文章,具有各种各样的分类方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南北朝时期的“文笔说”。当时文学观念已经觉醒,文章写作走向自觉时期。其标志是出现了博大精深的写作学专著《文心雕龙》。当时人们倾向于把文章分为“文”与“笔”两大类,但所指各有不同。刘勰从文章的形式上划分,把有韵者称为“文”,把无韵者称为“笔”。他在《文心雕龙.总述》中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萧绎则从文章的性质上划分,把讲究辞采的抒情性文章称为“文”,而把论事说理的实用性文章称为“笔”。尽管前人对于文、笔的划分存在着分歧,但当时已经形成了文学与非文学的概念,这是不争的事实。  沿着“文笔说”的思路,后人一般把文章划分为“文学类”和“实用类”,这是比较恰当的。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了近代,科技的进步,写作经验的积累,主体探索精神的自觉以及社会需求的催生,使文体又增加了新的类别。在生物界,杂交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在社会现象中,无论科学还是艺术,或者其他领域,也存在着类似生物杂交的现象。如电与光结合产生激光,舞蹈与体育结合诞生水上芭蕾、艺术体操等。事实上,在任何两类相邻的事物之间,绝不存在绝对的质的区别。从甲事物到乙事物,中间必然存在一个过渡层。在这个“边缘地带”里,“一种结构逐步转化为另一种结构,遵循着量变到质变的规律”。①在边缘地带生存的过渡物必然兼有甲、乙两种事物的主要特征。过渡物把这些特征集于一身,成为似甲非甲,似乙非乙的“杂种”。在生物界,两个遗传基础不同的植物或动物杂交。其杂交后代所表现出的各种性状均优于杂交双亲,这就是所谓的杂交优势。正如生物界普遍存在的杂交优势,文体杂交后新生的“杂种”亦会扬弃亲本的劣势,继承并张扬亲本的优点。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写作教程第2版》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439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