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国家行动办公室 著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
ISBN:978711737471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网盘下载地址:下载健康生活方式核心信息(2023年)
内容简介
本书将既往健康生活方式核心信息与近年来健康新理念及科学证据进行有效结合,主要内容包括三个章节:第一章:提出所有人群都可以适用的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包括“三减三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健康、日常卫生、疫苗接种、合理用药等;第二章:节围绕常见慢性病,介绍各种疾病的专业定义、早期症状及其相关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和健康建议;第三章:围绕常见传染病预防和控制,介绍各种疾病的早期症状及相关健康行为。
作者简介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由政府举办的实施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公益事业单位。其使命是通过对疾病、残疾和伤害的预防控制,创造健康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促进人民健康;其宗旨是以科研为依托、以人才为根本、以疾控为中心。
本书特色
1.基于国家最新发布健康生活方式内容编著。
2.作者权威。
目录
一、孕妇
1 食物多样,总量控制,践行“三减”,适当补充叶酸、铁等微量营养素 / 3
2 坚持运动,根据不同孕周采取适宜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 / 6
3 孕前调整并维持健康体重,孕期保持适宜的体重增长 / 8
4 逐步适应孕期生理和心理变化,主动学习母乳喂养与育儿的科学知识 / 11
5 不吸烟,避免被动吸烟,不饮酒,减少视屏、久坐等静态行为 / 12
6 按时进行孕期检查,保持口腔健康 / 14
7 生活规律,不熬夜,保证适当休息和充足睡眠 / 16
二、乳母
1 食物多样不过量,保证优质蛋白质、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摄入 / 21
2 随哺乳期的进程选择适宜的有助于生殖器官和身体恢复的活动和运动 / 23
3 母乳喂养是健康生殖的重要阶段,有助于减少体重滞留,改善新陈代谢 / 25
4 与丈夫共同履行哺育责任,学习和实践回应性喂养,建立母婴和谐的喂养规律 / 28
5 与家庭成员多交流沟通,在全社会支持下享受哺育新生命的幸福和快乐 / 29
6 禁烟戒酒,规范言行,做好孩子第一任老师 / 31
7 调整生活节奏,积极休息,充足睡眠 / 32
三、婴幼儿
1 母乳喂养与合理添加辅食是婴儿最佳的喂养方式,培养清淡口味和自主进食能力,不强迫、不放任 / 37
2 减少限制身体活动的照护方式,释放运动本能,保证活力玩耍时间,促进运动发展 / 39
3 与婴幼儿多交流,进行适宜的养育教育,重鼓励、多引导、不溺爱 / 41
4 有固定可靠的养育人,提供健康安全的照护,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 42
5 定期体检,建立生长发育档案,适时接种疫苗,提高机体免疫力 / 43
6 远离烟尘,勤洗手,保持口腔卫生,避免视屏行为 / 45
7 帮助婴幼儿尽早建立生活节律,保证充足睡眠 / 46
四、儿童青少年
1 食物多样,营养均衡,动物性食物要适量,保证新鲜蔬菜和水果 / 51
2 规律进食,不浪费食物,培养清淡口味,足量饮水,不喝含糖饮料 / 52
3 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至少掌握1 项运动技能,户外活动充足 / 54
4 监测身高和体重,保持口腔健康,改善营养状况,维持适宜生长速度 / 56
5 尊敬师长,团结友爱,懂包容,有担当,会分享 / 58
6 不接触烟酒毒品,不沉溺于网络,学会自我保护 / 59
7 姿态端正,减少视屏和耳机使用,提升专注力,提高学习效率 / 61
8 作息规律,早睡早起,保证睡眠质量 / 63
五、职业人群
1 合理膳食,规律进餐,控制高盐、高脂和高糖饮食,保持健康体重 / 67
2 主动锻炼,坚持做工间操,及时舒缓肌肉紧张,关注颈腰椎和关节健康 / 69
3 根据自身作业方式、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及时调整饮食、改善运动 / 71
4 定期参加职业健康检查,接受职业健康教育与培训,提高职业安全与防护能力 / 74
5 保持心情舒畅,积极社交,主动调节工作、生活压力或寻求专业帮助 / 76
6 不吸烟/ 早戒烟,不酗酒,工作期间禁止饮酒,关注口腔健康 / 78
7 规律作息,充足睡眠,合理安排生活时间 / 79
六、老年人
1 饮食多样,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合理烹调,口味清淡,保证优质蛋白摄入,鼓励陪伴就餐 / 85
2 动则有益,保持适宜运动,增加户外活动 / 87
3 保持健康体重,减少骨量丢失,增加肌肉力量,提高平衡能力,延缓功能衰退 / 89
4 适应增龄性改变,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维护家庭和谐,主动融入社会 / 92
5 戒烟限酒,维持口腔健康和视听功能 / 93
6 定期体检,不讳疾忌医、不过度就医,不盲从保健宣传,严格遵医嘱用药 / 95
7 规律作息,充足睡眠,适当午休 / 97
前言
1989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生活方式是“以生活条件和个人行为模式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社会影响和个人特征为决定因素的一种生存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助于抵御传染性疾病,而且利于促进健康、提高生活品质,是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的根本途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会导致慢性病的发生,还会加剧慢性病患者的病情和影响治疗的效果,带来严重的危害。随着社会发展,健康生活方式的范畴和内涵不断演变。1992年WHO 提出健康“四大基石”,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被广泛接受为健康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数十年来,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健康生活方式的内涵也不断得到更新和完善。保持心情愉快、规律作息和避免被动吸烟等内容也被认为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内涵。此外,有学者认为健康生活方式应该涵盖学习、工作、睡眠、饮食等多个层面。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国家行动办公室发布的《健康生活方式核心要点(2023)》为“生活方式”和“健康生活方式”赋予了新的涵义,即:生活方式是指所有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行为模式和习惯;健康生活方式是指个体或群体为实现全生命周期的最佳健康目标而采取的行为模式,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地域性和人群特征,主要包括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良好睡眠、积极社交、主动学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