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杜兴东
页数:178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20010275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许多青少年在读书上面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但是未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阅读。杜兴东编著的《青少年能力培养课(阅读)》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编著。本书对青少年在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结合具体实例对青少年读书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方法。除此之外,本书还附有专业的阅读能力测试题,青少年可以通过此测试题来评断孩子的阅读能力。
作者简介
杜兴东,任职于北京某教育机构,是一名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在多年对孩子一对一的辅导与培训中,积累了大量的解决青少年成长问题的经验,也储备了实战的案例。曾写作图书《经典心理测试1000例》《气场实用修炼手册》《不身累的做法,不心累的活法》《父母不可不读的心理学》。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11-14岁
阅读能够影响一个人的人生,甚至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命运。阅读能够激发和鞭策我们不断地前进,从而获得幸福的生活。阅读能够指明和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使我们从此走上一条成功事业的道路。 杜兴东编著的《青少年能力培养课(阅读)》针对阅读方法进行了指导,本书兼顾趣味性、实用性,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青少年的阅读能力。
目录
“四个结合”读书法——孔子谈阅读 贵在自得,求之有恒——孟子 终日而思不如片刻所学——荀子谈阅读 “不求甚解”读书法——陶渊明谈阅读 读书要经世致用——王安石谈阅读 “提要抓纲”与“八面受敌”——苏轼谈阅读 注意书籍的修改之处——黄庭坚谈阅读 切己体验,循序渐进——朱熹谈阅读 “师其意,不泥其迹”——戚继光谈阅读 逢书必批——金圣叹谈阅读 边读边抄,越读书越厚——顾炎武谈阅读 追求博通,求实创新——王夫之谈阅读 创皇帝读书之最——康熙谈阅读 篇篇都读,就成了没分晓的钝汉——郑燮谈阅读 读书要善于取其神——袁枚谈阅读 由点到面,博专结合一曹雪芹谈阅读 读书要专而有恒——曾国藩谈阅读 志患不立,更患不坚——左宗棠谈阅读 不可一日无书——孙中山谈阅读 读书四字诀——蔡元培谈阅读 学问之趣味——梁启超谈阅读 治学三境界——王国维谈阅读 从目录学入手——陈垣谈阅读 随便翻翻也有学问——鲁迅谈阅读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谈阅读 阅读要文理兼容——竺可桢谈阅读 读之善用方为上——陶行知谈阅读 不动笔墨不读书——毛泽东谈阅读 如何“无师自通”——梁漱溟谈阅读 最忌死读书——叶圣陶谈阅读 知其意,明其理——冯友兰谈阅读 “宝塔式”阅读法——邹韬奋谈阅读 书痴的四种研读法——郁达夫谈阅读 读“爱读的书”——茅盾谈阅读 不能叫书管着我——老舍谈阅读 厚今薄古,古为今用——王力谈阅读 随缘中讲求章法——梁实秋谈阅读 如牛反刍般阅读——巴金谈阅读 心中要有个评价标准——臧克家谈阅读 做人第一,读书第二——傅雷谈阅读 由薄到厚,由厚到薄——华罗庚谈阅读 看书忌虚荣——黄永玉谈阅读 推想式读书法——李政道谈阅读 要注重能力的培养——李泽厚谈阅读 有所为而阅读——李敖谈阅读 给学生的四点建议——张五常谈阅读 把阅读当作人生大事——余秋雨谈阅读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林清玄谈阅读 去读天才作家的作品——塞涅卡谈阅读 阅读得当会益智增才——培根谈阅读 读书不在多,而在于多思考——卢梭谈阅读 永远学习希腊人——歌德谈阅读 博通而有自己的见解——拿破仑谈阅读 重视阅读的时间和地点——兰姆谈阅读 读书要跨越专业领域——达尔文谈阅读 一点一点地学——林肯谈阅读 最喜爱的事是啃书本——马克思谈阅读 要系统地读原著——恩格斯谈阅读 要善于总结阅读经历——列夫·托尔斯泰谈阅读 从阅读中区分好与坏——高尔基谈阅读 随手记下智慧的火花——列宁谈阅读 小纸条成了“百宝囊”——杰克·伦敦谈阅读 跟随你的兴趣——爱因斯坦谈阅读 阅读学习应有所区别——莫洛亚谈阅读 系统而有计划地读书——卡耐基谈阅读
节选
“四个结合”读书法——孔子谈阅读 近代著名学者胡朴安说:“千古读书方法之善,当首推孔子。”孔子作为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其读书方法科学适用,自成体系,特别是“四个结合”阅读法,更为人们所推崇。下面就把这种阅读法介绍给大家。 1.学与习结合 孔子以其读书治学的切身感受,提出“学而时习之”的学习方法,即要经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以增强记忆、加深理解。 科学实验表明,学习、理解、掌握知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人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巩固所学知识、防止遗忘进而循序渐进的过程。读书不仅先要学,而且还要反复温习,不断复习强化,这样才能利于后边的学习。因为旧知与新知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学习就是要把旧知与新知联系起来,并很好地理解、巩固进而掌握乃至运用。正如孔子所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学与问结合,凡学必有问 清代大学者刘开说得好:“君子之学必好问。学与问,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学习没有止境,要想真正学到知识,除了刻苦之外,还应该有孔子提倡的“切问”“每事问”的精神。 人非生而知之,学习书本一定会发现问题,产生疑问;社会的大课堂中更是疑惑迭出,不解重重。这就需要我们认认真真地向工具书、老师、同学及其他有专长的人请教,寻根究底,通过“问”搬掉块块“绊脚石”。“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可见孔子在治学中是非常重视“问”的。 3.学与思结合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道出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只学习,不思考,是学不到知识的;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空想的境地,最终一无所获。“学”离不开“思”,“思”有利于“学”,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在良好的阅读心理上,根据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基础、经验阅历,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比较分析、归纳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从而获得真知灼见。可见,“学”与“思”是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4.学与行结合 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在履行“孝、悌、信、仁”等道德行为的同时,要学习文化典籍。可见,孔子十分重视学与行的结合。他认为“学”是为了“行”,而且“行”是首要的。 孔子还曾强调指出“讷于言而敏于行”。就字面意思来看,是说话要谨慎,行动要果敢,实际上是在强调学与行的结合,即儒学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子思所说的“笃行之”,也就是要踏踏实实地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接受实践检验的同时,使理论知识得到丰富和发展。 另外,除了“四个结合”法,孔了还认为学习一定要谦虚。由于孔子的学问非常渊博,对于《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代的文献和历史都非常精通,有人以为他是天生的。对此他给出了这样的回答:“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说,我不是天生就知道这些东西的,而是喜好古文献,并以敏锐和全神贯注的精神而追求到的。 不仅如此,孔子还提倡一个人在学习中要多问多听,不懂不要装懂。不论什么人,只要他在某一方面有专长,就应该虚心向他求教。 他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说,如果有三个人同行,其中必有一个人在某一方面胜过自己,自己应该选择其好的方面而学习,对其不好的方面则加以改正。 P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