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徐欣云
页数:260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1007649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档案泛化现象研究》的作者是徐欣云。 《档案泛化现象研究》讲述了: 档案“泛化”现象主要是指档案界和社会大众对“档案”概念偏离传统的使用,是传统档案概念的延伸、扩张或借用,并保持与传统“档案”语义的关联度。 研究档案“泛化”现象,实际是对档案概念、档案工作和档案学范畴的讨论。这个范畴的界定被许多人讨论过许多遍了,不同的是本书研究现代社会的档案概念、档案工作和档案学的特征,而且用“泛化”来概括这种现代特征。笔者无意于一味地为档案“泛化”张目,旨在从哲学、社会学、语言学等角度对普通大众和学术界的档案“泛化”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其特征、动因和作用,并认为档案“泛化”对档案文明有解构和建构的双重作用,而后现代思维将是“泛化”的出口。也许这些观点并无新颖之处,然而,从笔者所了解到的文献来看,在有关研究中对不同阶段的档案理论,特别是现代性和后现代理论究竟如何影响相应的档案范畴上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而笔者想在这个方向上作一些努力。 本书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知识系统结构分析法。知识系统结构分析法有三个维度,分别是:“基础维”“现象维”和“分析维”。现象维指观察和调研中得到的具体数据,分析维指逻辑构架,而基础维就是指预设、前提或范式。档案学的“范式”是以档案学科的基础教材、法规为内核,特别是以吴宝康、冯惠玲等编著的《档案学概论》教材内容为前提。选用教科书作为“范式”的来源,是因为其正如库恩笔下对于学科常规活动具有的“奇特功效”。在档案学教材中,一般从档案概念、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档案学三方面现象总结出规律性认识,研究档案的“泛化”现象也是从这三个方面着手,不同的则是后者选取现代社会的档案“热点”现象进行描述和解析。 档案“泛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 (1)档案“泛化”现象的普遍性。档案“泛化”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这体现为大众的“档案热”。以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及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资料室标题有“档案”一词的藏书为例进行分析,可发现“档案热”的世俗特征;而电视媒体的“档案”栏目显示了对于“档案”一词的偏好胜过“文物”等词,也说明“档案”一词如鲜活的生命而被大众所喜闻乐见。在国外,J.德里达1996年的书《档案热》在西方引起强烈关注,并由此引发了对艺术的“档案化”热。 (2)档案概念的“泛化”,表现为档案概念的外延扩张。
作者简介
徐欣云,女,1968年生,江苏宝应人,现任职于江西师范大学文化历史与旅游学院。199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管理学硕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学位。曾供职于江苏连云港市档案局(馆)、江西师范大学档案馆;在《档案学通讯》《图书情报知识》等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
本书特色
档案”泛化”现象主要是指档案界和社会大众对”档案”概念偏离传统的使用,是传统档案概念的延伸、扩张或借用,并保持与传统”档案”语义的关联度。本书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知识系统结构分析法。知识系统结构分析法有三个维度,分别是:”基础维”、”现象维”和”分析维”。 在档案学教材中,一般从档案概念、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档案学三方面现象总结出规律性认识,研究档案的”泛化”现象也是从这三个方面着手,不同的则是后者选取现代社会的档案”热点”现象进行描述和解析。
目录
1.1 选题的背景及其意义
1.1.1 一类值得注意的现象
1.1.2 选题背景
1.1.3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档案”泛化”论文献综述
1.2.1.1 档案概念”泛化”论
1.2.1.2 档案学术”泛化”论
1.2.1.3 术语学”泛化”论
1.2.2 现代化与世俗化文献综述
1.2.2.1 现代性与现代化
1.2.2.2 世俗化
1.2.3 后现代思潮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创新、不足与后续研究
1.4.1 论文创新
1.4.2 不足与后续研究
第2章 世俗万象–“泛化”的普遍性
2.1 预设:”档案”的相关度
2.2 图书”档案热”
2.2.1 “传统”档案和”非传统”档案
2.2.2 院资料室与校图书馆藏书比较
2.2.3 图书”档案热”个案
2.2 电视”档案热”
2.3 分析:”档案热”的世俗特征
第3章 外延突围–档案概念”泛化”
3.1 前提:传统档案概念的特征
3.2 现象之一:非档案界之”办事档案”
3.3 现象之二:档案界之”大”概念
3.3.1 “大文件”
3.3.2 “大档案”
3.3.3 “大编研”
3.4 现象之三:平民情结
3.4.1 民间档案
3.4.2 民生档案
3.5 分析:档案来源的”多元化”
第4章 制度理性–档案工作”泛化”
4.1 “基旨”:档案工作之”现代化”
4.2 “公共档案馆”举措的”失当”
4.2.1 “公共档案馆”之公共性
4.2.2 专门档案之动态性
4.3 科技档案概念的”淡化”
4.3.1 理论、政策因素
4.3.2 两个案例
4.3.2.1 鄱阳湖治理档案
4.3.2.2 景德镇陶瓷档案
4.4 分析:档案工作”泛化”之现代性
第5章 热点纷呈–档案学术”泛化”
5.1 “范式”:来源原则
5.1.1 “范式”论回溯
5.1.2 “范式”内核
5.1.3 来源原则与历史主义
5.2档案学术动向
5.2.1 档案社会学
5.5.2 档案文化论和社会记忆说
5.2.3 档案与休闲
5.2.4 档案信息资源论
5.2.5 档案管理视角论
5.2.6 档案知识管理论
5.3 解谜与泛化:两大主线
5.3.1 “解谜”:后保管模式
5.3.3 “泛化”:信息资源管理论
5.4 分析:档案学术”泛化”的效应
第6章 对接与碰撞–“泛化”动因
6.1 现代化历程–启蒙运动与世俗化
6.1.1 启蒙运动
6.1.2 现代性和现代化
6.1.3 世俗化
6.2 后现代思潮的冲击
6.2.1 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
6.2.2 后现代档案学思潮
6.3 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的影响
6.4 现代化的困境–未完成的现代性
6.4.1 对理性的过分迷信
6.4.2 对西方的盲目崇拜
结束语:重构档案文明的设想
参考文献
致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