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兰兰,王琼芝著
页数:237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
ISBN:978751414003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成本收益比较研究》将成为国内首次将中职路径毕业生和高中路径毕业生的货币收益、非货币收益作对比的研究。我国学者对中职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的个人收益的研究仅限于最后学历为中职和最后学历为高中的就业者,在我国2010年高中升入高等教育的比例高达83.3%的状况下,这些研究忽视了就读于高中的学生相对于就读于中职的学生更具有的潜在收益,这种潜在收益是高中升人高等教育的升学率比较高带来的,如果忽视了这种潜在收益,就很难解读曾经存在的“普高热、职高冷”现象,也很难为中职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所以,笔者将中职路径毕业生和高中路径毕业生的个人收益作对比,能更好地分析这两种不同类型教育的个人收益。
作者简介
李兰兰,1974年4月出生于湖南新邵县。1996年毕业于邵阳学院英语系;2004年6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获管理学硕士学位;2008年1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教育财政。参加工作以来,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课题、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等多项课题,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教育科学》、《求索》、《职教论坛》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中等职业教育成本综述
第二节 中等职业教育收益综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等职业教育成本分析
——与普通高中对比
第一节 理论基础
第二节 中等职业教育成本分析
——以1993届毕业生为例
第三节 中等职业教育成本分析
——以2002届毕业生为例
第四节 中职个人直接成本与政府负担的成本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教育收益理论
第一节 教育收益的概念及分类
第二节 教育投资收益的实现机制
第五章 中等职业教育个人货币收益分析
第一节 中等职业教育个人货币收益分析
——以1993届毕业生为例
第二节 中等职业教育个人货币收益分析
——以2002届毕业生为例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非货币收益分析
第一节 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非货币收益分析
——以1993届毕业生为例
第二节 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非货币收益分析
——以2002届毕业生为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两届中职和高中毕业生收益变化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生均教育资源占有量分析
第二节 师资队伍分析
第八章 政策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2.就所调查的2002届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毕业生追踪样本来看,笔者选取的十五项指标中,所有指标都表明,中职就业者与高中就业者的非货币收益不存在显著差异。更有甚者,这十五项指标中,有八项指标(就业者换工作数量、就业者工作时间在一年以下的单位数、失业累计次数、失业时间、就业者在单位享受到的福利政策、对自己所在单位管理状况的评价、就业者的孩子个数以及就业者的男孩个数)显示,中职就业者不仅与高中就业者的非货币收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且与大专和高职就业者的非货币收益亦不存在显著差异。 在所调查的2002届中等职业教育路径和普通高中教育路径毕业生追踪样本中,笔者所选取的十五项指标,都表明了中等职业教育路径就业者的非货币收益显著低于普通高中教育路径就业者的非货币收益。这也暗含着一个信息,就是21世纪初期,初中毕业生只要选择了中等职业教育,无论是毕业后直接就业,还是继续接受教育后再就业,所获得的非货币收益显著低于选择普通高中路径的就业者。 2002届毕业生分析结论表明,21世纪初期,我国中职学生通过三年的专业学习,居然与高考落榜、毫无专业技能的高中毕业生所获得非货币收益基本相同,显著低于本科就业者和硕士及以上学历就业者的非货币收益。一般地,受过中职教育的劳动者相对于高考落榜生来说,三年的专业学习应该使中职就业者具有较高的操作技能和较强的动手能力,通过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系统学习,能学到一技之长,获得谋生的本领,从而劳动者的素质和岗位竞争能力得以提高,显示出就业方面的强大优势,从而获得较高的非货币收益。但事与愿违。这一结论让笔者不得不为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担忧:现阶段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布局是否合理,是否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教学条件、设备设施是否优越,是否满足教学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被充分调动,“双师型”教育是否充足,是否建立了完善的师资培训体系和培训制度?现实的教学条件与理想的教学条件还有多大差距?中等职业教育连年来的扩招是否会使本来生均教育资源占有量很少的中职教育出现生均教育资源占有量进一步走低?等等。如果本应造就有一定专业知识、专业特长和专门人才的职业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那无论是政策制定者还是学校管理者均应该对上述问题做深入思考,如果一味地扩招、保量而不保质,那么,出现中职学生通过三年的专业学习,居然与高考落榜、毫无专业技能的高中毕业生所获得非货币收益基本相同这种状况,实际上是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效率低下。 对2002届毕业生的非货币收益分析得出的一个结论值得重视,十五项指标中,有八项指标表明,中职就业者不仅与高中就业者的非货币收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且与大专和高职就业者的非货币收益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笔者在第五章分析中还发现,2002届毕业生中,中职就业者不仅与高中就业者的货币收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且与高职就业者之间货币收益也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两个结论不得不让笔者思索目前我国整个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质量问题,按理说,旨在培养人的技能技巧的职业教育应该能使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动手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从而显示出就业方面的强大优势,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无论是货币收益还是非货币收益分析告诉我们,中职就业者、高职就业者居然与高中就业者的个人收益不存在显著差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