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金锋编
页数:182
出版社: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
ISBN:978753975928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青少年科普故事系列:趣味人体科学故事》是一本激发孩子智慧与勇气的科普故事书,将人体科学知识融入引人入胜的情节之中,诙谐幽默,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探索过程中发现自然和科学的美妙,充分开启智慧和勇气之门。 《青少年科普故事系列:趣味人体科学故事》是献给孩子们的最有趣、最可爱、最爆笑的科普故事书,像冒险故事一样精彩,像搞笑漫画一样有趣!
本书特色
为了帮助你认识自身,在王金锋主编的这本《趣味人体科学故事》里,将会告诉你关于人体的许多科学、有益、有趣的知识。为了使有趣的信息能够更好地被青少年读者接受,我们把这本书分为三部分,以讲故事的形式把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科学家的伟大创举、揭开人体奥妙的一项项伟大发明、发现以及人体科学的未来发展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希望青少年朋友从这本书中多吸取现代科学知识的营养,使自己的视野更广阔、思维更活跃,动手动脑能力得到更进一步提高,将来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为祖国迈人世界科技强国之林而努力奋斗。
目录
睡眠的功能之谜
人类体能极限
未来人的模样
人类的寿命
超级大脑之谜
唾液新发现
记忆移植
与生俱来的人体缺陷
人类少毛的三大假说
人体学家
解剖学先驱盖伦
王叔和与《脉经》
皇甫谧与《针灸甲乙经》
古代营养学家忽思慧
解剖学之父维萨里
哈维发现血液循环
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
用实验“说话”的斯帕拉捷
道尔顿发现色盲
王清任的解剖实践
赫胥黎与牛津大论战
巴甫洛夫发现“条件反射”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发现
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
摩尔根创立新遗传理论
高尔顿和优生学
兰德斯坦纳发现血型
米歇尔发现核酸
梅契尼科夫发现吞噬细胞
艾因特霍芬发明心电图机
神经系统的工程师谢灵顿
斯佩里发现大脑分工
麦克林托克与“跳跃”基因
生化遗传学创始人比德尔
人体重大发明、发现
生命的起源
人类的进化过程
人类起源地之争
“夏娃”理论
遗传的秘密
人种与肤色
神奇的人体比例
人类衰老之谜
人体生物钟
身高的奥秘
人类与色彩
双胞胎产生的原因
神秘的“心灵感应”
毛发里贮藏的人体信息
揭开疼痛的奥秘
人类对睡眠时间的挥索
千差万别的性格
笑的秘密
眼泪的奥妙
记忆揭秘
人类独有的怨恨情绪
“左撇子”的科学新发现
人体离不开微生物
梦的益处
细胞的发现
病毒的发现
染色体的发现
血液循环的发现
蛋白质的发现
维生素的发现
激素的发现
酶的发现
“滴血认亲”与“DNA判官”
徽循环与“修氏理论”
眼镜的发明
体温计的发明
叩诊法的诞生
听诊器的发明
血压计的发明
电子显徽镜的诞生
心肺机的发明
节选
人类少毛的三大假说1859年,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进化论,首次提出了人类是由猿进化而来的假说。自此以后,这个结论一直有不少科学家在争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疑问是:猿猴的体毛很密、很长,而人类的体毛为什么十分稀疏?为此,不少科学家又提出了一些十分奇特的猜想,其中比较重要的三大假说是“水猿假说”、“散热假说”和“免寄生虫骚扰假说”。无论是什么样的假说,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脱毛是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一种有益的自然选择。 英国人类学家艾利斯特·哈代首先提出了“水猿假说”。他认为,在400万—800万年前,非洲东北和北部由于海水上涨淹没了大片土地,居住在那里的古猿为了生存,逐步适应了海中生活,变为海生动物——海猿。约400万年后,海水下降,淹没的土地重新显露出来,少毛的海猿回到陆上生活,逐渐演化为人类。 据英国历史学家迈克·别伊真特所言,地质学家发现约700万年前,现在埃塞俄比亚北部的阿法尔平原曾是茂密的森林,后来由于大地构造过程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内陆湖——一阿法尔海。若干百万年之后,它逐渐干涸,变成一片厚达几百米的黏盐土荒漠。从前覆盖森林的达纳基尔高地也在那里,据说正是这个“浴场”成了猿的栖身之地。1974年11月30日,美国古人类学家多纳德·乔汉逊曾在这里发现的死于350万年前的著名类人生物露茜的遗骸。根据所有情况来看,它是淹死的。露茜的骨骸躺在蟹螯中间,同鳄鱼和龟的蛋混杂在一起,并没被猛兽伤害和撕扯。后来,在偏南一些的地方,乔汉逊还在湖底发现了13具露茜同族的遗骸。这个发现也为艾利斯特·哈代的“水猿说”提供了依据。 水猿假说可以解释人类为何少毛。人的身体表面裸露无毛,却有皮下脂肪,这与灵长类动物大不同,光洁无毛的身体与丰富的皮下脂肪更适宜在较冷的海水中生活并保持体温。人体无法调节对盐的需求,而且要靠出汗来调节体温,这是“浪费”盐分的,而灵长类动物却不需要靠出汗调节体温,反而具有对盐摄人量的控制与渴求的机制,这说明人类是从盐分丰富的海洋中来。 艾利斯特·哈代的解释很富有想象力,也可替人类越来越粗的腰围找到好借口,但人类是否经历过一段水栖时期,还缺少一些古生物学上更多直接证据的支持。“水猿假说”也很少得到人类学界的支持。因为身体无毛虽然可以减少在水中活动时的阻力,降低行动时能量的消耗和增加行动速度,但是却加速了体表热量的散失,而水的导热性比空气大,因而水生动物身体热量的散失远比陆生动物快。因此,各类水生哺乳动物身上大多有一层浓密的毛。所以,无毛不是水生哺乳动物的普遍特征,早期灵长类人科的成员体重一般较轻,没有现在人类那样厚厚的脂肪,要在海水中维持高体温是不可能的。 “散热假说”是流行最广的一种假说。这个假说是建立在人类起源于非洲这个假说的基础之上——为适应热带草原的生活,人类失去体毛以利散热。我们的猿类祖先曾在寒冷的森林中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长长的体毛有利于它们抵御寒冷。但是,当猿猴转移到炎热的大草原之后,接受阳光的暴晒增多。尤其是猿猴进化到人后,人类学会了直立行走,体表暴露在阳光下的面积就更大了,长长的体毛就会让体温变得过高。 1965年,美国人类学家布雷斯和蒙塔古在《人类进化》一书中就提出了体毛的丧失与狩猎中的散热有关。1967年,英国人类学家莫里斯在《裸猿》一书中,也提出狩猎时散热是人类体毛丧失的主要原因。他们认为,早期人类由于在炎热的阳光下进行狩猎,为了散发体内大量的热量,需要丧失体毛,发展大量的汗腺,成为在白天唯一的主要捕食者。在距今大约200万年前,已有与人类遗骸一起发现的动物化石,表明屠宰遗址的存在。他们更指出,人脑的大量扩大只能在肉食之后,这说明人类进化确实和狩猎有关。 人体上并不是真正无毛,实际上其毛囊的数目以及密度和同属灵长类的大猿差别并不大。体毛稀少的最重要功能是散发体表热量,由于大部分体表汗腺的密度达到每平方厘米数百条之多,因此,人体有比任何哺乳动物都更为有效的冷却系统。这样的想法似乎很合理,可是没有体毛虽然能在白天保持凉爽,人夜后却很难维持体温。此外,如果没有了体毛,灼热的阳光会给皮肤带来很大的伤害。因此,曾经流传最广的“散热假说”如今却争议最多。 最近,英国生物进化学家马克·培格和他的同事沃特·波德默共同提出了“避免寄生虫骚扰假说”。他们认为,人类失去体毛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人类会因此得以减少体表寄生虫的数量。覆盖着毛发的皮肤成为了虱子等皮外寄生虫的“天堂”,这里不但食物丰富,而且十分安全。然而,这些小生物不仅会带来刺激和恼人的感觉,也会导致各种疾病——有些疾病甚至可能致命。为了避免寄生虫的骚扰,那些体毛少的人占据了生存优势和生殖优势,那些体毛多的原始人就逐渐被淘汰了。就这样,人类慢慢地进化成少体毛的样子。 也有些生物学家对“避免寄生虫骚扰假说”不认同。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罗宾·邓巴认为,人类大量脱毛是发生在200万年前古人类开始直立行走的时期,而寄生虫在人类开始居住时才出现。无论如何解释人类脱毛的原因,有一个问题必须要解释清楚,那就是为什么男性和女性的头部、腋下以及阴部都保留浓密的毛发?对“避免寄生虫骚扰假说”的支持者来说,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人类仅仅脱掉了部分毛发而不是全部,而保留了毛发的头部、腋下和阴部正是最容易受到感染的部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