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青少年科普故事系列趣味植物科学故事

封面

作者:王金锋编

页数:183

出版社: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

ISBN:978753975933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青少年科普故事系列:趣味植物科学故事》是一本激发孩子智慧与勇气的科普故事书,将植物学知识融入引人入胜的情节之中,诙谐幽默,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探索过程中发现自然和科学的美妙,充分开启智慧和勇气之门。  《青少年科普故事系列:趣味植物科学故事》是献给孩子们的最有趣、最可爱、最爆笑的科普故事书,像冒险故事一样精彩,像搞笑漫画一样有趣!

本书特色

王金锋主编的《趣味植物科学故事》在内容编排上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青少年朋友们可以浏览到许多奇树异果、奇花异草以及粮食、蔬菜、水果的历史。同时,还可以了解到许多植物常识,如植物的“语言”、“性别”是怎么回事儿,为什么昙花一现等。在第二部分青少年朋友们可以对历史上各国知名植物学家的奋斗历程以及主要贡献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第三部分,青少年朋友们可以了解到植物对人类未来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以及一些生物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

目录

植物学重大发明、发现
植物界是如此多姿
神奇的植物化石
煤炭从何处而来
谁说植物不会“说话”
叶片与光合作用
你见过探矿植物吗
当心这些植物“陷阱”
植物激素的秘密
不要看不起落叶
植物也有男女之分
印度天南星的变性之谜
帮你认识种子植物的五大名科
琥珀从何而来
神奇的水杉
银杉——植物中的国宝
植物与造纸
年轮在说话
植物中的神奇“胎生”物种——红树
榕树的秘密
龙血树的长寿秘诀
什么是珙桐
光棍树——树中的“光棍”
橡胶历史大揭秘
奇妙的金鸡纳树
“膀大腰圆”的栗树
那些生长在塔里木的胡杨树
青檀与宣纸
那些生长在澳大利亚的桉树
孢子植物大揭秘
藻类也有“巨人”
生长在大海里的奇特植物
生生不息的地衣
被子植物大揭议
生命力顽强的杂草
杂草的克星——除草剂
水葫芦——一种生长在水中的恶魔
带你了解菟丝子
“食”肉植物猪笼草
捕蝇草的秘密
“百草之王”人参
曼陀罗与“蒙汗药”
中草药刘寄奴草
金银花的功效
荨麻——一种会“蜇人”的植物
咖啡——一种提神醒脑的植物
中国茶文化小百科
神仙伴侣——可可
小麦的营养价值
玉米的知识知多少
何为“甜菜制糖”
带你领略蔬菜风采
白菜——菜中之王
马铃薯的成长故事

植物学家的故事
植物学家林奈
法国博物学家布丰
植物学家班克斯
植物学专家麦森
植物大师吴其浚
施莱登和植物细胞
培育果树专家米丘林
“园林之母”威尔逊
植物分类学学家胡先啸
地植物学家刘慎谔
会变戏法的植物大家——卡弗
巴克斯特的实验
小麦培育专家布劳格
斯瓦米纳坦的绿色革命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

植物学科猜想
人工种子的培育
不可思议的转基因蔬菜
植物也有血型不同之别
植物能发电么
植物与“石油”
生长在字宙中的植物——小球藻
植物可以探雷么

节选

  植物与造纸读书、看报纸、写字都离不开造纸,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如今,造纸业已经成为世界十大重要工业之一。任何物件的发明,都有其产生的特定背景,都是无数发明的交融递变的产物,纸的发明以及用树木造纸的发明也不例外。  我国古代最早的文字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称为“甲骨文”。后来,人们又把字用刀刻,或用漆、墨等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种竹片、木片大约有一二尺长,每片可以刻上十来个字,多的可以刻三四十个字。古时,竹片叫“简”,木片称“牍”。早先,汉字之所以由上到下竖写,而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多数由左到右横写,也是由简牍的书写特点而决定的。古时人们写信用不了多少竹片,如要写一本书,就不然了,必须用绳子将竹片连起来才能阅读。现在我们称书的量词“册”,就是将一片一片的简、牍穿起来的象形字。我们可以想象得出,这种用竹、木片“纸”写成的书必定是笨重而不便携带的。战国时,思想家惠施外出讲学,带的书简就装了五车,“学富五车”的典故即出于此。显然,这种笨重的“纸”,严重地影响了文化的发展。  大约在春秋时期,人们开始用丝织成的“帛”来写字。用墨水写字在帛上,要比简牍方便得多,而且帛又轻又软,还可以卷起来。现在有时称一部书为一卷书,即来源于此。可惜的是,这样的“帛纸”虽然很好用,但价格昂贵。在汉代,一匹帛相当于720斤米的代价,一般人是用不起的。因此,直到汉代,“帛纸”和简牍还被人们同时应用着。  东汉时期,汉和帝的尚方令名叫蔡伦,他是一名太监,主要负责监管制造御用器物。担任这些职务,自然要考虑节省开支,价格昂贵的帛也在蔡伦的考虑之中。能不能找到一种可以替代帛的书写材料呢?不仅要与帛同样的轻便易写,而且价格还要很便宜。  蔡伦经常在休息时到城外活动散步,他不由想起了郊游时看到过的漂絮的情景。所谓漂絮,就是人们利用不适于抽丝织造的次等茧来做丝棉时,先将次茧用水煮过,再铺在篾席上浸到河水里去,用棍子捣打成丝棉。从事这项手工劳作的妇女,人们称之为“漂母”。蔡伦发现漂母在漂絮的过程中,有一些残留的丝絮粘在篾席片上,等到晒干后,把残絮剥剔下来就成了一层薄薄的絮片。有些买不起帛的穷人就利用这种絮片写字,不过在这上面写出的字非常模糊。  由于丝制品价格贵,一般老百姓穿不起,那时还没有棉花,平民百姓能穿的,只是麻制品。人们将麻的皮剥下来,仍用在水中漂洗捣打的方法,制成适合于织造的麻纱。在这过程中,也会在篾席上留下麻絮。蔡伦发现,也有人利用麻絮片来写字的。“嗯,这倒是个办法,也许可以试试。”于是,蔡伦当起了“漂母”。他将那些留在篾席上的丝絮和麻絮收集起来,放在水中继续漂洗捣打,将它们弄得很烂,再用席子把它们捞起来滤掉水分,晒干后就成了一些薄薄的、细密的絮片。用它来写字,效果竟同帛差不多,纸就样诞生了。后来,造纸术逐渐由我国传人了朝鲜、日本、印度和阿拉伯,又经非洲北部传到了欧洲。在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后的很长时间里,造纸原料一直是亚麻和棉碎布。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纸张的需求迅速增长,亚麻和棉碎布已经供不应求了,去哪儿找制造纸张的新原料呢?1713年,有个名叫罗蒙尔的法国生物学家,偶然在院子里看到了一只马蜂在屋檐下衔木筑巢。马蜂先飞到树上,在树枝上咬下一点木屑,然后飞回吐出来涂在巢座上,便成了倒形莲蓬状的马蜂窝。蜂窝分有许多细格子,每个格子呈六角形,格子的壁又匀薄又结实,风吹也不怕,有点像纸。罗蒙尔一边观察,一边记录,他想:小小的木屑,黏结起来不也能成为一张纸吗?几年后,罗蒙尔根据自己的研究,向法国科学院递交了一篇论文。论文中说,马蜂能够从一般树木中提取些小木屑,而后造出了像我们使用的纸状物来,这似乎在诱发我们:可以不用破布或亚麻造纸,而改用木头去试一试。  1738年,德国人希费尔博士沿着罗蒙尔的思路继续对马蜂窝进行更为详尽的研究。他把马蜂窝分解,割下一块块的巢壁,用清水泡、热水煮,最后得到了一丝丝长短不一的木材料纤维。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无误,他又找来了各种各样的植物,包括常用的造纸原料在内,如棉花、亚麻、核桃木等,进行了大量的试验。虽然他费了好大的劲,刀切斧砍锤子砸,分离出了一些纤维,可是由于加工设备不行,终究也没有弄出结果来。  1844年,德国一位名叫凯勒的机械设计师一直在尝试从木材中把纤维分离出来。有一次,他随手捡起了一块表面凸凹不平的石头,来回摩擦木块,居然得到了一丝丝的纤维,顿时使他兴奋极了!于是,凯勒连夜绘出了一种能够沿轴心不停地转动的石器,几经修改,进而发展成一种被称为磨石与活动连杆联合的机器。接着,他请人加工制作,不久,一架最早的磨木机由此诞生。当看到这种机器把一段一段的木头连续地磨碎变成纸浆的时候,凯勒的心像开了花似的。由磨木机生产出来的纸浆叫做磨木浆。  由于磨木机的速度快,生产量大,木头的价钱比亚麻低得多,所以造纸厂的老板很高兴,乐意生产磨木浆。他们说:磨木浆的成本便宜,制成的纸吸油墨又快,拿来印报纸是很适用的。于是,许多报社纷纷订货,这样,人们约定俗成地把用磨木浆为主要成分生产的纸,称为新闻纸。  经过不断地发展,现在用树木造纸的过程已经比较简单:砍下树木,切成小木片,放人巨大的蒸煮锅内与化学物质混合,在高温和高压下,纤维就分离,形成木浆。木浆经去除松香、树脂之类的杂质后,加入化学染色剂或漂白剂,从大缸的狭缝流人一个不断移动的筛网上,筛网将水排出,留下绝大部分的纤维。随后所形成的纸浆经滚压除去更多的水分,再通过一组蒸汽加热的滚筒烘干,纸张就成形了。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青少年科普故事系列趣味植物科学故事》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885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