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杨敏 方舒
页数:344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30018810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作为衡量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一个重要尺度,和谐与公正始终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伴相随。在当前我国进入经济快速发展和矛盾突发期,和谐与公正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杨敏编著的《和谐公正(社会建设与风险应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系列丛书》重点探讨了和谐与公正的社会学意义,研究阐释如何在当下中国的社会管理中构建和谐公正的社会机制。
作者简介
杨敏,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社会学规划和评审组专家、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社会学会常务理事、《社会学评论》杂志执行副主编。 主要从事理论社会学及其应用、社会政策、社会建设等研究。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由《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约40篇。独撰、主编和参编著述20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3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和其他单位委托课题20余项。 方舒,法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理事、《社会学评论》杂志编辑。主要从事社会政策理论与应用、社会工作研究,主持研究课题3项,发表论文近20篇,被《新华文摘》、《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6篇。
本书特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创新社会治理,化解社会矛盾。作为衡量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一个重要尺度,和谐与公正始终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伴相随。随着我国进入经济社会转型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和谐与公正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杨敏编著的《和谐公正(社会建设与风险应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系列丛书》贯彻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紧紧围绕创新社会治理的现实要求,秉持社会学中国化的学术取向和理论自觉意识,以社会学取向的安全研究作为切入点,重点探讨了和谐公正、风险治理与个体安全的社会学意义,同时分别从社会建设、社会政策、社会福利、民政事业、基层社区治理、企业劳资关系及残疾人服务等实际领域,《和谐公正(社会建设与风险应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系列丛书》研究阐释了如何在当下中国创新社会治理的背景下构建和谐公正的社会机制。
目录
一、安全研究:逐渐展开的知识褶叠层
二、社会学研究取向的发展及贡献
三、作为社会学范畴的个体安全
结语:个体安全的研究历程概要
第二章★文明变迁与风险应对
一、文明破晓——“风险求存”的智慧
二、神圣镜像——“彼此宽容”的智慧
三、国家关系——“和平共处”的智慧
四、世俗底蕴——“和谐大同”的智慧
结语:走向更高智慧的文明
第三章★风险社会与现代公共治理转型
引子:治理理念的变迁和个体安全研究
视角的反思
一、个体安全视角下的公共政策转变
二、个体安全研究与社会政策覆盖域的拓展
三、个体安全研究与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
四、个体安全研究与社会管理模式的变革
第四章★社会政策视野下的社会建设
引论:资本逻辑、发展与福祉
一、发展与福利关系的理论嬗变
二、以发展与福利关系的视角审视当前
中国两大社会矛盾
三、推进社会建设是缓解两大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
四、社会建设的关键是构建发展型社会政策体系
五、结语与展望:中国社会建设是围绕
民生福祉谋发展
第五章★风险应对与现代社会福利探源
一、社会转型与保障和福利:另一个视野中的
“现代故事”
二、西方社会保障福利制度演变过程的内在悖理
三、发展的适度与从容:西方社会保障福利制度
的启示与反思
第六章★构建“国家—社会”新型风险治理关系
——北京“大民政”建设的经验
一、“大民政”蕴含的理论与方法论意义
二、从“大民政”看“国家—社会”的
中国理念
三、“大民政”与“政府—市场—社会”
的合作三维
四、“政府—企业—社会”关系的中国探索
五、讨论:“大民政”彰显的“国家—社会”
新型关系
六、“大民政”三问:why ? what?how?
第七章★风险下沉、资源配置“社区化”与社区治理新趋势
一、走出“单位制”重返“社会人”的转变与挑战
二、社会资源配置的“社区化”:重大变革与机制创新
三、我国基层社区服务和治理的新探索
四、“服务―治理―管理”新型关系下的社区治理实践
五、构建社区与创新体制的“深圳经验”
六、“深圳经验”的社会学感悟
第八章★和谐劳资关系与社会工作介入
一、我国劳资关系及其政策的演进
二、当前我国劳资关系中的不和谐因素
三、传统工作机制无法有效缓解劳资矛盾
四、工业社会工作在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中的优势
五、工业社会工作介入和谐劳资关系构建
的路径探索
六、结语与展望:社会工作是创建和谐劳资关系
的可行选择
第九章★残障风险与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建设
一、托养服务:残障风险的福利治理手段
二、第三部门失灵与残疾人托养服务困境
三、社区为本:残疾人托养服务的新理念与新趋势
四、残疾人托养服务社区为本模式:比较优势
与现实价值
五、我国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六、结语:残障风险应以社会化手段应对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