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许曙青
页数:289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
ISBN:978756511625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五年制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施》以五年制高职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为抓手,分析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借鉴了国外先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在对江苏省及国内其他省份的五年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五年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设想。具体包括: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课程模式,注重教学方法改革,营造实训教学环境,培训“双师型”师资队伍,构建人才评价体系,创新人才培养管理机制等七大环节。
作者简介
许曙青,男,1973年10月生,江苏东台人,教育学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兼职硕导,全国安全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委员、江苏省职业教育学生发展科研中心组秘书长,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江苏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南京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高级访问学者,先后赴加拿大、英国、欧洲进行职业教育专题培训。曾获教育部与人社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先进个人,江苏省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等。先后任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程分院团委副书记、学生处处长、教务处处长、继续教育学院院长。 许曙青长期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与研究工作,先后出版了《职业院校德育主题活动课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安全与职业健康》、《毕业设计与论文写作》等多部著作和30余篇学术论文,先后主持完成教育部立项课题1项、江苏省“十一五”、“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2项、江苏省应用精品课题2项、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1项、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项目课题2项。 其成果先后获得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一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江苏省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一等奖,江苏省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南京市首届职业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提出的江苏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建设建议、江苏职业安全健康教育条例建设建议先后被江苏省人大、南京市人大采纳并列为省人大提案,系列成果被江苏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引起了较大反响。
本书特色
许曙青著的《五年制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施》以五年制高职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为着力点,分析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借鉴了国外先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在对江苏省及国内其他省份的五年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时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五年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具体包括: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课程模式,注重教学方法改革,营造实训教学环境,培训“双师型”师资队伍,构建人才评价体系,创新人才培养管理机制等七大环节。
目录
上篇 理论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五年制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现状
第三节 五年制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意义
第二章 五年制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基础
第一节 集群理论
第二节 体验性学习理论
第三节 情境建构主义
第四节 西方教育中的实用主义哲学
第五节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实践性学习
第三章 发达国家和地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经验及其启示
第一节 德国:“双元制”模式
第二节 澳大利亚:“行业主导型”模式
第三节 英国:“三明治”模式
第四节 美国:“合作教育”模式
第五节 韩国:“产学合作”模式
第六节 日本:“产官学合作”模式
第七节 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
第八节 台湾地区:“建教合作”模式
第九节 发达国家和地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主要经验及其启示
第四章 国内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第一节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节 顶岗实习模式
第三节 工学交替模式
第四节 校企融合模式
第五节 双定生培养模式
第六节 实训一科研一就业模式
第七节 厂校一体化模式
第五章 江苏省五年制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第一节 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教育概况
第二节 江苏省五年制高职工学结合问卷调查的分析
第三节 江苏省五年制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江苏省五年制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分析
下篇 实践篇
第六章 完善五年制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
第一节 五年制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
第二节 五年制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设计
第三节 案例:五年制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
第七章 五年制高职教育的课程模式和课程标准
第一节 五年制高职教育课程模式
第二节 五年制高职课程标准
……
节选
第三节“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途径 一、培养专业带头人 如果说“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从整体上解决教师实践能力问题的话,那么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则是五年制高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核心问题。不难发现,高职高专教育对专业带头人的素质要求更高,培养难度更大。它是建筑在“双师型”教师培养平台之上的,其建设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更大。专业带头人承担着专业的课程开发和“产学合作”的重任,在高职教育同类专业中还应具备一定的学术地位。因此,如何提高专业带头人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成为目前人才培养十分关键的要求。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则显示出其重要性。 如何形成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呢?首先要转变观念,学校既是教师工作的地方,也是他们生活、发展的地方。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为地方企业输送人才的地方,同时也是教师成长发展的领域。学校要成为人力资源的有效协调者、拓展者,以公开、公平的方式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营造专业带头人成长的良好环境。 专业带头人的培养途径选择首先在于它的层次性。从人世视角来看待问题,应多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进行先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以扩大视野,提高学术水平;从提高专业带头人的业务水平来分析问题,应积极动员鼓励教师参与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工作,主动参与为中小企业开展的技术服务工作;从提高他们的教学管理水平并锻炼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应从本专业的招生、就业、企业实习、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课题项目争取、产学合作乃至参与学校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对他们提出具体工作要求,让他们在比较复杂的环境中成长起来,逐步树立学术威信并形成个人影响力,能担当专业带头人的重任。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制度建设在专业带头人培养方面起到了“游戏规则”的作用。因此,与专业带头人密切相关的学习进修制度、职称评审制度、教研和科研成果评审制度、课题经费使用制度等,都需要不断完善,以体现与时俱进和激励、导向等作用。 二、培养兼职教师队伍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可以吸收企业一些具备丰富企业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的优秀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这些技术人员不仅专业基础知识扎实,而且熟悉本地区、本行业情况,采用这种请进来的办法可以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但是这种方式也有其局限性,那就是这些兼职教师由于缺乏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教师教学技能,难免出现教学经验、教学技巧缺乏的情况,因此也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帮助这些兼职教师来弥补教育理论和技能方面的欠缺。工程师和教师毕竟是两个不同的职业,从工程师到教师的转化,除了要学习必要的教育理论外,还要过好备课关、教态关、语言关、讲解关。因此,必须强化专兼教师的集体备课环节,使专兼教师在集体备课中互相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专职教师帮兼职教师备教材、备学生,提高他们的授课能力;兼职教师帮助专职教师备操作、备实践,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各有所长,有各自的教学风格,通过集体备课可以互通经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三、培养“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 如何做好一支专业化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关系到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战略。要从战略的高度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数量、结构、层次、素质诸方面都能适应学校事业发展需要和专业建设需要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师资队伍。学校可以采取引进和培训相结合、加快青年教师的培养和继续发挥老教师积极性相结合以及政策向“缺口”专业教师倾斜等措施,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力争在师资队伍数量上、质量上能基本满足学校教学工作及事业发展的需要,力求在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上达到教育部统一要求;重视并做好专业带头人及双师教师队伍建设;聘请一批具有高、中级职称的兼职教师和专家,构建兼职教师网络,尤其要注重逐步建立校外企业技术人员的兼职网络;同时,根据师德建设与业务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师任用、职称评聘、考核奖惩、培养进修、晋级待遇、科研等方面的管理上制定和完善一系列配套制度,努力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既有较深理论造诣,又有较强实践能力,既懂教育教学管理,又有较高科研水平的、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