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国佛教美学典藏 出土及传世造像

封面

作者:王敏庆,杨小娟,吴源虹 著 高建平 等 编

页数:508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

ISBN:978752021339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网盘下载地址:下载中国佛教美学典藏 出土及传世造像

内容简介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以来,与中华文明不断融合、发展,成就了独具特色的东方佛教造像艺术。除了人们所熟知的石窟和地面寺院的造像之外,还有很多传世之作及随着考古事业发展而发现的深埋于地下的造像艺术。这些造像由于大多已脱离了原始的环境,其所蕴含的宗教意义逐渐减弱,而审美意义则凸显出来。其材质丰富,不仅有常见的石刻、木雕,还有金铜、漆器以及陶瓷等。这些造像时代不同、材质不同、制作手法也不尽相同,却在遵从经教典籍的同时,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美学样态,带给人们别样的视觉盛宴。

作者简介

高建平,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院长暨人文学院院长。

张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宗教艺术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宗教系教授,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宗教学科评议委员,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科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客座教授,韩国釜山大学中国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中心、艺术史系访问学者。

王敏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硕士,中央美术学院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佛教美术、名物。发表学术论文《佛塔受花形制渊源考略——兼论中国与西亚中亚的文化交流》《“荣耀之面”:南北朝晚期佛教兽面图像研究》《黄金之丘下的河神——阿富汗蒂拉丘地1号墓出土的人与海豚金牌饰图像初探》等二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古中国单层方形覆钵塔研究”;出版专著《北周佛教美术研究——以长安造像为中心》。

高建平,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院长暨人文学院院长。

张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宗教艺术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宗教系教授,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宗教学科评议委员,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科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客座教授,韩国釜山大学中国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中心、艺术史系访问学者。

王敏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硕士,中央美术学院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佛教美术、名物。发表学术论文《佛塔受花形制渊源考略——兼论中国与西亚中亚的文化交流》《“荣耀之面”:南北朝晚期佛教兽面图像研究》《黄金之丘下的河神——阿富汗蒂拉丘地1号墓出土的人与海豚金牌饰图像初探》等二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古中国单层方形覆钵塔研究”;出版专著《北周佛教美术研究——以长安造像为中心》。

杨小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宗教学硕士,先后在西藏基层和宣传文化系统工作,现为西藏日报社记者。

吴源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硕士,现就职于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藏佛教艺术。

本书特色

★从审美判断的视角,提供佛教艺术具有历史美学关联性的经典范例:

区别于目前市场上比比皆是的编年体、考古体、叙史体等类型的佛教艺术图书。

★20余年学术积淀,10年倾心打磨,6大卷本,全套2400余页精彩内容

考察20000余件寺院尊像,500余处南北大小石窟,尽览中国代表性地面寺院、石窟寺,探秘国宝级佛教造像

★由中华美学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学术机构联合发起,权威专家合力编纂。

★作者团队数次开展实地考察,亲赴四川、陕西、甘肃、山西、河南、河北、西藏、新疆等多个省份和自治区,采集珍贵图片和第一手资料,拍摄不对外展示的稀世珍宝

山西,在省文物局许可下,登上了封禁已久的应县木塔,陕西,尘封多年的水陆庵在多方调节下得以允许拍摄;河北,平日无法得见的外八庙造像一一被镜头“收入囊中”;四川,石窟寺多藏在深山中,在文保员的带领下拨开层层植被,才寻找到被埋没的菩萨尊像……

★众多造像深藏于英、美、法、德、俄等国家的博物馆中,首次获取版权,公之于众

大英博物馆、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法国吉美博物馆……

★书口激光雕边,装帧精美,48面拉页,震撼展示造像艺术

书口单面雕边,封面为布面、纸面拼接,瑞士装订,轻松平摊欣赏跨页大图。

★随书附赠明信片、藏书票,精美赠品均为特种纸印刷,完美还原造像震撼质感!

★《出土及传世造像》解读历史留给后人的记忆碎片,是国内少见的以通史形式叙述可移动佛教造像的著作

首次将青州龙兴寺窖藏坑、河北临漳邺城遗址、北吴庄造像埋藏坑等重大考古发掘的文物图片集于一书,更有诸多被掠夺,深藏于英、美、法、德、俄等国家的博物馆中的佛造像,本书首次获取高清图像版权。

前言

总序

这部多达十四卷的佛教美学和艺术的总汇,是聚数十名专业研究者,积八年之功,完成的一件宏大工程。在过去的这些年里,各位参与者都很辛苦。现在,终于苦尽甘来,看到这些精美的书册摆在面前,欣喜之感油然而生。
当前,我们正处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之中。要建立中华现代文明,就要将现代理论与传统文化遗产结合。中国佛教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艺术珍品,值得我们花大力气去总结、整理,站在现代的立场进行研究、思考。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最初一千多年,中华美学思想的萌芽可从巫史传统和工艺创造中体现出来。当时的人留下了丰富的实物,给我们提供了对那个时代文化状况的丰富的想象空间。其后,从商到周,形成了精美的青铜器皿和发达的礼乐文化,在实物、操作和观念这三个层面,推动了中华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佛教是原产于印度的宗教,它传入中华大地以后,与中国原有的礼乐文明碰撞交融,经历了一次外来思想中国化的过程,由此造就了文明的更新。

赞助用户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佛教美学典藏 出土及传世造像》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40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