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敏庆,普能 著 高建平 等 编
页数:264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
ISBN:978752021423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网盘下载地址:下载中国佛教美学典藏 造像经典与仪轨
内容简介
佛教艺术是整个宗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艺术属于复功用艺术,即它既具有审美功用,又具有功利功用,尤其是“精神功利性”方面。这就决定了佛教艺术不能任由匠师随心发挥,其艺术形式、效果乃至内容都会受到来自经典教义等方面的约束和规定,最常见者如佛像的“相好”原则。本书可为造像艺术之导论,从典籍出发,围绕造像,大致分为五个部分:佛教造像的承载空间、基本的造像种类、关于制造佛像的经典(分为两个部分),以及与造像密切相关的法衣服饰、各类庄严器具及法器等。
作者简介
高建平,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院长暨人文学院院长。
张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宗教艺术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宗教系教授,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宗教学科评议委员,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科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客座教授,韩国釜山大学中国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中心、艺术史系访问学者。
王敏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硕士,中央美术学院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佛教美术、名物。发表学术论文《佛塔受花形制渊源考略——兼论中国与西亚中亚的文化交流》《“荣耀之面”:南北朝晚期佛教兽面图像研究》《黄金之丘下的河神——阿富汗蒂拉丘地1号墓出土的人与海豚金牌饰图像初探》等二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古中国单层方形覆钵塔研究”;出版专著《北周佛教美术研究——以长安造像为中心》。
普能,中国佛学院佛教艺术硕士,现为福建省漳州市福慧净寺、月溪亭住持。
高建平,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院长暨人文学院院长。
张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宗教艺术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宗教系教授,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宗教学科评议委员,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科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客座教授,韩国釜山大学中国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中心、艺术史系访问学者。
王敏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硕士,中央美术学院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佛教美术、名物。发表学术论文《佛塔受花形制渊源考略——兼论中国与西亚中亚的文化交流》《“荣耀之面”:南北朝晚期佛教兽面图像研究》《黄金之丘下的河神——阿富汗蒂拉丘地1号墓出土的人与海豚金牌饰图像初探》等二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古中国单层方形覆钵塔研究”;出版专著《北周佛教美术研究——以长安造像为中心》。
普能,中国佛学院佛教艺术硕士,现为福建省漳州市福慧净寺、月溪亭住持。
本书特色
★从审美判断的视角,提供佛教艺术具有历史美学关联性的经典范例:
区别于目前市场上比比皆是的编年体、考古体、叙史体等类型的佛教艺术图书。
★20余年学术积淀,10年倾心打磨,6大卷本,全套2400余页精彩内容
考察20000余件寺院尊像,500余处南北大小石窟,尽览中国代表性地面寺院、石窟寺,探秘国宝级佛教造像
★由中华美学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学术机构联合发起,权威专家合力编纂。
★作者团队数次开展实地考察,亲赴四川、陕西、甘肃、山西、河南、河北、西藏、新疆等多个省份和自治区,采集珍贵图片和第一手资料,拍摄不对外展示的稀世珍宝
山西,在省文物局许可下,登上了封禁已久的应县木塔,陕西,尘封多年的水陆庵在多方调节下得以允许拍摄;河北,平日无法得见的外八庙造像一一被镜头“收入囊中”;四川,石窟寺多藏在深山中,在文保员的带领下拨开层层植被,才寻找到被埋没的菩萨尊像……
★众多造像深藏于英、美、法、德、俄等国家的博物馆中,首次获取版权,公之于众
大英博物馆、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法国吉美博物馆……
★书口激光雕边,装帧精美,48面拉页,震撼展示造像艺术
书口单面雕边,封面为布面、纸面拼接,瑞士装订,轻松平摊欣赏跨页大图。
★随书附赠明信片、藏书票,精美赠品均为特种纸印刷,完美还原造像震撼质感!
★《造像经典与仪轨》揭秘造像艺术的“度量衡”:深入解读造像经典《造像量度经》
本书从佛教典籍出发,向读者揭秘佛教造像诞生的细节——佛教造像的承载空间、基本的造像种类、有关制作佛像的经典,以及与造像密切相关的法衣服饰、各类庄严器具及法器等。
前言
总序
这部多达十四卷的佛教美学和艺术的总汇,是聚数十名专业研究者,积八年之功,完成的一件宏大工程。在过去的这些年里,各位参与者都很辛苦。现在,终于苦尽甘来,看到这些精美的书册摆在面前,欣喜之感油然而生。
当前,我们正处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之中。要建立中华现代文明,就要将现代理论与传统文化遗产结合。中国佛教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艺术珍品,值得我们花大力气去总结、整理,站在现代的立场进行研究、思考。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最初一千多年,中华美学思想的萌芽可从巫史传统和工艺创造中体现出来。当时的人留下了丰富的实物,给我们提供了对那个时代文化状况的丰富的想象空间。其后,从商到周,形成了精美的青铜器皿和发达的礼乐文化,在实物、操作和观念这三个层面,推动了中华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佛教是原产于印度的宗教,它传入中华大地以后,与中国原有的礼乐文明碰撞交融,经历了一次外来思想中国化的过程,由此造就了文明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