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戏曲舞蹈知识手册

封面

作者:金浩编著

页数:343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

ISBN:978756511376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戏曲舞蹈知识手册》共收与戏曲舞蹈相关的词目975条。包括上编戏曲舞蹈基础知识——表演程式与技巧功法、开宗立派的名家人物、“做打舞”并重的剧目、戏曲舞蹈的著作集萃;下编戏曲舞蹈审美文化——戏曲舞蹈的审美特征、戏曲舞蹈的形式美、戏曲舞蹈的内在美、戏曲舞蹈的空间美、戏曲舞蹈的表现美、戏曲艺术行当的动作表演、戏曲舞蹈的基本功训练等。另附《戏曲舞蹈·刀枪舞》课程汇报视频光盘及图片百余幅。

作者简介

  金浩,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研究生部党总支书记兼副主任、中国古典舞系专业理论教研室主任,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北京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学会会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会员,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1993年考入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本科教育专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2000年考取唐满城先生的研究生,并作为他的助手担任多门古典舞专业课程的教学。2003年获舞蹈学硕士学位。主要学术著作有:《新世纪中国舞蹈文化的流变》(专著·获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合著·获北京市高教精品教材项目奖)、《中国古典舞简明教程》(主编),《中国古典舞训练教程》(主编)、《舞蹈表演教学法》(主编)、《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赏析》(副主编),《舞蹈鉴赏》(副主编)、《桃李舞春秋》(副主编)、《中国古典舞剑舞教程》(编委)。曾荣获首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理论评论二等奖;中国青少年艺术大赛第七届“桃李杯”舞蹈比赛“园丁奖”;文华艺术院校奖第八届“桃李杯”舞蹈比赛“学术论文一等奖”;文华艺术院校奖第九届“桃李杯”舞蹈比赛“学术论文二等奖”:北京市文联第五届、第六届文艺评论二等奖;北京舞蹈学院2008-2009学院奖”学术论文一等奖”。作为《中国古典舞表演教学研究》完成人之一,此课题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撰写北京舞蹈学院校庆50周年专场晚会《如此多娇》文字台本。本人在国家大剧院及多所大学开设艺术讲座,担任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高校的艺术特长生考委。多次出访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韩国进行艺术交流。

本书特色

《戏曲舞蹈知识手册(附光盘)》共收与戏曲舞蹈相关的词目975条。包括上编戏曲舞蹈基础知识——表演程式与技巧功法、开宗立派的名家人物、“做打舞”并重的剧目、戏曲舞蹈的著作集萃;下编戏曲舞蹈审美文化——戏曲舞蹈的审美特征、戏曲舞蹈的形式美、戏曲舞蹈的内在美、戏曲舞蹈的空间美、戏曲舞蹈的表现美、戏曲艺术行当的动作表演、戏曲舞蹈的基本功训练等。另附《戏曲舞蹈·刀枪舞》课程汇报视频光盘及图片百余幅。本书由金浩编著。

目录

编写说明
代序
导论
上编
戏曲舞蹈基础知识
一、表演程式与技巧功法
1.身段
2.起霸
3.走边
4.趟马
5.四功五法
6.三节六合
7.程式动作
8.虚拟动作
9.精气神
10.静与动
11.分寸感
12.打背躬
13.亮相
14.跺泥
15.法儿
16.边式
17.软腰子
18.寸劲
19.脆
20.圆
21.顺
22.帅
23.理髯
24.整鬓
25.整冠
26.提鞋
27.基本功
28.水袖功
29.抖袖
30.绕袖
31.扬袖
32.翻袖
33.靠功
34.跷功
35.翎子功
36.椅子功
37.甩发功
38.髯口功
39.帽翅功
40.扇子功
41.手绢功
42.耍鸾带
43.耍素珠
44.耍旗
45.开跟
46.推磨
47.望门
48.三笑
49.报门
……
二、开宗立派的名家人物
三、“做打舞”并重的剧目
四、戏曲舞蹈的著作集萃

下编
戏曲舞蹈审美文化
一、戏曲舞蹈的审美特征
二、戏曲舞蹈的形式美
三、戏曲舞蹈的内在美
四、戏曲舞蹈的空间美
五、戏曲舞蹈的表现美
六、戏曲艺术行当的动作表演
七、戏曲舞蹈的基本功训练
参考书目
后记

节选

  3.走边  亦称“边挂子”,是戏曲以舞蹈形式表现特定情节的一种技巧。一般表现夜间潜行的动作。武生、武花脸、武丑、武旦等角色虽各有一套特定动作,但由于走边主要是表现人物夜行疾走、飞檐走壁等内容,因而各行角色的舞蹈动作既有异,也有同。走边分“响边”、“哑边”两种。响边由板鼓、小钹、小锣伴奏。哑边只是由堂鼓敲击出有轻、重、缓、急变化的鼓点来伴奏。两种伴奏方法虽有区别,但都是为了渲染“夜静更深”这一特定的环境.走边的形式有多种:有单人的走边,俗称“单走边”,如昆曲《林冲夜奔》的走边;有双人的走边,俗称“双走边”,如京剧《青风寨》中的李逵和燕青的走边;有多人齐舞的集体走边,如《四杰村》中的濮天鹏、冯洪、余千、鲍金花四人的走边。  4。趟马  亦称“马趟子”,是戏曲表演中以舞蹈形式表现骑马行路的程式化表演技巧。这种表演程式有特殊的表现力,它用虚拟手法以鞭当马来表现骑马时的挥鞭、马不停蹄飞奔急驰的情景。趟马有男女之分。男趟马中的“跨镫上马”、“调转马头”、“马腾前蹄”、“抱鞭勒缰”、“纵马飞奔”、“背鞭策马”、“飞越天堑”、“甩鞭打马”、“催马飞奔”等,由丁字步、弓箭步、跑圆场、踢、抬、蹁、跨腿、LU膀、飞脚、翻身、射燕、大跳等技巧及各种持鞭的基本造型组成。女趟马中的“观路择行”、“取道前奔”、“驶驵越壑”、“观渡沼泽”、“极目远望”、“良骥骚骏”、“马失前蹄”、“策鞭催马”、“纵马腾跃”、“栽鞭催行”等,由跑圆场、踏步、丁字步、碎步、云手、山膀、翻身、下腰、平转、跳坐(俗称“屁股坐子”)及各种持鞭的基本造型组成。趟马的形式多样,有单人的趟马,如《悦来店》中何玉凤的趟马;有双人的趟马,如《打焦赞》中孟良、杨排风急奔三关并马双行的双趟马;有四人的趟马,如《溪皇庄》中,捉拿土豪花德雷时的四女兵飞驰追缉的四人趟马;现代戏《草原英雄小姐妹净中有一组先由八人,后又发展为十二人的马舞,使趟马程式化的舞蹈动作有了新的发展。  5.四功五法  戏曲表演的基本手段,是戏曲演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四功为唱功、念白、做功、武打,亦称唱、念、敝、打的四项基本功。五法在戏曲界有三种不同的观点:手、眼、身、去、步。手指手势,眼指眼神,身指身段,步指台步,法指以上几种技术约规格和方法。前辈艺术家说“手为势,眼为灵,身为主,法为源,步为限”。其中“法”是指戏曲表演所不能背离的规矩和法度,它是演员在舞台上展现戏曲表演意境和神韵的技法。手、眼、身、发、步。发指甩发的技术,此说认为“法”是“发”的讹传。口、手、眼、身、步。“口”指发声的口法。此说倡自程砚秋,他归纳为口法、手法、眼法、身法、步法。  6.三节六合  它是对身段动作表演规律的经验概括,表现为:“动中关节灵活,舞姿部位准确。各部节奏统一,不能前后失措。牵一发动全身,各部位莫分割。有主动有随从,主从彼此协合。”主要指身体各部位,如头、腰、脚的照应;胯、膝、脚的配合;肩、肘、手的追随,以及形体动作和内心情感的协调一致。关于“三节”,程砚秋说:“以手臂来说,手是梢节,肘是中节,肩是根节。以腿来说,脚是梢节,膝是中节,胯是根节。以人的身体来说,头是梢节,腰是中节,脚跟是根节。”“六合”又可以分作外三合与内三合。“外三合是每一个姿势,三节都需要‘合’(协调):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例如抖袖,就要讲究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这样才能好看。如果中节不随,根节不追,只有梢节在单独活动,整个动作的‘势’就断了”(《程砚秋文集》)。关于内三合,《程砚秋的舞台艺术》中所述为“心与意合”、“意与神合”、“神与貌合”,实际说的是戏曲舞蹈表演中内外一致、上下贯通的艺术要领。戏谚有“一动百动”,“腰不管腿,腿不管腰,不算是个会唱戏的”,就是说的手、眼神、身肢、头和脚,各个部位都不可分解,应该紧密联系起来,才能有一个整体的、美的、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舞蹈身段。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戏曲舞蹈知识手册》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406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