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周德钧等
页数:208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6099453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人口流动规模之大前所未有,而相当一部分流动人群选择将子女带在身边,这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流动儿童。这个数量不容小觑的流动儿童群体在跟随父母进入城镇之后,受到城市生活和城市文化的排挤,处于城市生活的边缘状态,他们的成长与教育着实令人堪忧。针对这一现状,本书作者在2004年至2013年的9年间,跟踪调查德才中学的融合教育实践,以田野考察的方法,与该校师生进行了密切的互动联系,以组织专题交流会,和调查问卷的形式,就学校的融合措施、校园文化营造、班级编排、班级内的学生互动、流动儿童的学习心理、流动儿童的家庭状况、流动儿童所在社区的生活状况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基于这些调查,作者对武汉市德才中学的融合教育实践进行了初步的总结,提出班级、学校、家庭、社区“四位一体”的融合教育模式。
作者简介
周德钧,男,1962年生,湖北武汉人,历史学硕士,现为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历史社会学、城市史研究,出版有《皇族婚媾》《诸经总龟》《乞丐的历史》等多部著作,在《社会学研究》《孔子研究》《文献》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本书特色
据2005年全国1%的人口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显示,全国14周岁及以下流动儿童规模达到1833万人。这个数量不容小觑的群体在跟随父母进入城镇之后,受到城市生活和城市文化的排挤,处于城市生活的边缘状态,而且这些流动儿童已明显感觉到了自己与城市孩子的差别,并意识到这种差别在城市壁垒面前难以逾越,这种对社会差别的强烈不平等感受,将加深他们的反社会倾向和对立感。流动儿童的问题在今天看来是一个教育问题,在明天则会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针对这一令人堪忧的现状,本书作者费时9年,跟踪调查德才中学的融合教育实践,以组织专题交流会,和调查问卷的形式,就学校的融合措施、校园文化营造、班级内的学生互动、流动儿童的学习心理、流动儿童的家庭状况、流动儿童所在社区的生活状况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基于这些调查,作者对武汉市德才中学的融合教育实践进行了初步的总结,提出班级、学校、家庭、社区“四位一体”的融合教育模式。
目录
导论 流动儿童:从边缘化生存到全面融合/1
一、“流动儿童”概念的界定/3
二、“流动儿童”城市融入的困境及其成因/4
三、融合教育模式的提出/8
四、“四位一体”促进流动儿童全面发展的策略/11
第一章 流动儿童的群体特征/15
一、新近统计的流动儿童数量规模/17
二、流动儿童的群体特征/19
第二章 弱势与边缘:流动儿童的城市生活状态/31
一、边缘群体:流动儿童的社会身份/33
二、边缘身份的自我体认/53
第三章 社会排斥与文化冲突:流动儿童成长困境之成因/77
一、异乡与城里:城乡差别、地区差异之下的城市生活困境/79
二、我群与他群:城市对流动儿童的群体排斥/90
第四章边缘处境下的学习状况/101
一、交往阻隔与流动儿童的学习困境/103
二、支持缺失与流动儿童的学习困境/112
三、边缘状态对流动儿童学习适应的多重影响/119
第五章 融合教育:促进流动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之道/127
一、武汉市德才中学融合教育的实践历程/130
二、开放包容、全面发展:融合教育的宗旨与特色/133
三、四位一体、校社联动:融合教育的实施策略/136
第六章 和谐校园:流动儿童全面发展的“成长乐园”/147
一、和谐校园的制度设计/149
二、和谐校园的文化营造/151
三、和谐校园从班级开始/154
四、教师的特殊角色影响/161
第七章 和谐社区:流动儿童融合发展的“温馨家园”/165
一、和谐社区的理念与建设/167
二、社区支持:促进流动儿童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169
三、关爱、教化、整合:社区支持的原则与方针/171
四、社区教育、社区工作与社区服务:促进流动儿童融合发展的
重要手段/173
第八章 从学校到社区:融合教育的巩固与延伸/181
一、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衔接互补/183
二、校社联动:融合教育的巩固与延伸/192
参考文献/201
后记/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