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赵联斌,申明著
页数:281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
ISBN:978756491116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集中阐述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的九大研究焦点和理论视角,所列述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既是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的核心理念,也是目前一些高校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理论框架,同时还是一些翻译研究人员引用较多的理论命题和学术观点。
本书特色
原型模型翻译理论具有如下属性:(1)普遍经验的概括或者法则化属性;(2)具有根据语境进行调整或者选择的灵活性;(3)经得起科学验证的属性;(4)具有以汉外之间的转换规律为研究对象的针对性;(5)以东方辩证法思想为哲学基础的中国根源性;(6)具有解决翻译程序和方法选择的系统论证性;(7)具有对可译性问题的深入探讨属性。
赵联斌、申明专著的《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的形成有以下三个动因:
第一,原型模型翻译理论在中国学者提出之前是“世界上原本没有的东西”,可谓“无中生有”。同时,原型模型翻译理论是从一个与以往研究有很大不同的新视角对翻译所作的系统综观和探讨,其中还有不少新的术语和概念,又可谓“自说自语”。那么,原型模型翻译理论从无到有究竟“生”出了一些什么样的东西?原型模型翻译理论自己到底又“说”出了一些什么样的话语?本书试图对此作简要列述与阐释……
目录
第一节 理解过程中的“模拟”
一、模拟范式
二、原型→模型的模拟过程
第二节 翻译过程中的“模拟”
一、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的三要素
二、作品的三要素
三、译者对作品的模拟
第三节 原语文本与译语文本的“模拟”关系
一、模拟概念的界定
二、意义和含义的模拟关系
三、模拟概念的符号意义
四、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的目的论导向
第四节 作者与译者的“模拟”关系
一、作者与译者的关系渊源
二、译者的模拟权限
第五节 译者模拟的能动性
一、理解和表达
一、译者和模拟建构
三、译者模拟的属性
四、译者模拟的文化功底
第二章 关联模拟
第一节 关联理论与模拟行为
一、关联理论
一、关联理论与模拟过程
三、关联性与模拟原则
第二节 关联理论与模拟策略
一、语境与释意
一、模拟者的本质
三、关联模拟策略
四、文学翻译中的关联模拟
第三节 关联理论与语篇理解过程
一、关联现象的话语处理
一、最佳关联性
三、法律文本的关联模拟
第四节 关联理论与模拟者角色分析
一、模拟者的身份转型
二、认知语境分析
三、模拟者的角色定位
四、模拟范畴的界定
第五节 关联理论与翻译理论研究
一、关联理论的翻译渗透
二、语言学派的翻译观
第三章 原型属性
第一节 翻译的原型属性
一、翻译的前本体研究
二、翻译的原型范畴
第二节 原型属性的认知研究
一、原型的研究探源
二、原型认知的突显性
三、原型论与范畴论的异同
第三节 原型属性的理解途径
一、原型的认知特征
二、原型的显著度
第四节 原型的翻译趋同
一、翻译等值的前研究
二、翻译的原型导向
第五节 原型的语言属性
一、原型语言特征阐释
二、语言的原型属性
第四章 模型属性
第一节 语篇的模型分析
一、多模型特征
二、多模型语篇分析
三、符号学视域下的模型
第二节 模型分析的形式及关系
一、多模型分析前研究
二、意义传播的途径
三、多模型话语形式
第三节 模型分析的理解过程
一、多模型意义建构
二、理解方式分析
第四节 模型分析的研究方法
一、多模型分析的性质
二、话语分析的基础
第五节 模型的语言属性
一、模型的语言分析
二、语言子系统的模型属性
三、模型的语言形式
第五章 译非被动
第一节 译者的模拟风格彰显
一、译者的风格
二、作者的风格
三、译者的风格彰显
第二节 译者的模拟者属性
一、译者的模拟者身份
一、译者的模拟模式
第三节 译者的模拟作为
一、译者主体性的前研究
二、译者的模拟主体地位
第四节 模拟者和作者的和谐建构
一、模拟者的风格渗透
二、原型一模型的和谐建构
第六章 读者中心
第一节 作者的“读者”中心立场
一、作者的读者中心观
二、读者意识即市场意识
第二节 模拟者的“读者”中心立场
一、模拟者的读者考虑
二、广告模拟的读者满足
第三节 “读者”中心立场下的模拟策略
一、菜单模拟的读者思考
二、菜单模拟策略的读者中心
第四节 “读者”中心立场下的模拟标准
一、模拟标准的前研究
二、读者中心的模拟标准
第五节 “读者”中心立场下的理解过程
一、读者的文本接受
二、读者的文意推断
三、读者的鉴赏超越
第七章 适合/忠实
第一节 适合/忠实的研究回顾
一、严复的适合/忠实渗透
二、模型难超原型
三、模拟者的标准界定
第二节 模型的读者适合与原型忠实
一、模拟者的主体实质
二、模拟忠实原则
第三节 适合/忠实视域下的模拟者主体
一、模拟主体的流变
二、模拟主体的度
第四节 适合/忠实的矛盾性探究
一、原型信息的缺失
一、习语模拟的适合与忠实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在强化关系中,一种模型的形式只提供背景信息。如在话剧中,图形幕景提供背景信息,而声音语言话语则是前景化的,从而使讲的话语突出出来。在讲话时打手势则是一种辅助手段,所以是次要模型。而在播放布什的讲话的同时播放他在某些重大事件中的一些录像片段是对声音表达的意义的扩充。所以强化关系可以包括突出、主次和扩充三种关系。非强化关系表示两种交际模型缺一不可、互为补充的关系,特别是听觉和视觉的结合。在非强化关系中,我们可以区分协调、联合和交叉几种形式。在协调关系中,不同的模型共同表达交际者的整体意义,缺乏任何一者将不完整。例如,在播放录像画面时,同时播放声音。图像和声音都是必需的,不然交际将难以理解。这是一种典型的相互协调模式。在同一种模型中,不同类型的媒体可以形成联合关系,共同来体现意义。例如在录像这种多模型话语形式中,与动画相匹配的声音与解说的声音联合体现听觉所实现的意义。还有一种交叉体现意义的现象,例如交际者可以在边工作、边做事的同时,讲解他做的事情的经过和原理、原因等,从而形成两种模态交叉体现整体意义的现象。这样非强化关系可归结为协调、联合和交叉。非互补关系表示第二种模型对第一种在意义的体现上并没有大的贡献,但仍然作为一种模型出现。这种关系一般体现为以下几种形式:交叠、内包和语境交互。交叠现象是两种或多种模型同时出现,但它们之间并没有相互强化关系。这种现象可以在PPT中出现。例如,PPT画面上出现的是所有讲话者要讲的内容,讲话者只需要像读课本一样来读PPT画面上的内容,或者是大家一起来读这些内容。没有附加,也没有缩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