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占安主编
页数:198
出版社: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
ISBN:978730406253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分为导论加11章的结构,大体上可以归为四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概述学习这门课一开始需要了解的一些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社会条件、历史过程、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等。第二部分有四章。第三部分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具体分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章,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对这些问题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深化过程,又体现了党的十八大对于这些方面的新部署、新要求。第四部分讲祖国完全统一构想和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各为一章。
目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第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第一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和确立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第二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市内容和基市要求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二、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及其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市含义和主要特征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
三、我国当今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市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三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市任务
一、坚持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目标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三、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动力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二、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
三、改革开放的目的
第二节 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第三节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
第一节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及其内涵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第二节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及其依据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三节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收入分配制度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收入分配制度
二、走共同富裕道路,由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第四节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三节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第三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二、发展教育和科学
三、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第二节 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二、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及其紧迫性
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
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
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
第二节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目标任务
第十章 祖国完全统一构想和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
第一节 推进祖国完全统一大业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与发展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三、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
第二节 新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二、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三、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基本原则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二、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三、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四、加强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
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二、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第三节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三、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后记
节选
(六)国家统一理论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要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坚持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充分的条件。为此,我们坚决反对“台独”分裂阴谋,决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 (七)外交战略理论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要适应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始终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八)依靠力量理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力量。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形成的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要大力巩固和加强全国各民族的团结合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强国防建设和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为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可靠保障。 (九)领导核心理论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执政地位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形成的,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中国问题的关键在党。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贯通起来,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在新的形势下,党面临着诸多考验和危险,必须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个理论体系,内容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涵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等各个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本身等三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 (一)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中,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性质定位,它表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解决中国实际问题而形成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创造性发展和理论上的升华。这里强调“基本原则”是说,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既包括基本原则,也包括某些非基本原则。例如,经典作家针对当年历史上发生的某些社会主义运动现实而制定的一些具体行动纲领,或根据某些特殊的历史事件提出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某些具体设想,其内容在当年是正确的,但对于我们今天的工作来讲,就不能都放在基本原则的位置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