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康德的批判哲学

封面

作者:德]康德(KANTI.

页数:244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3

ISBN:978755342036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包含有批判哲学、美学、伦理学等内容,力求将康德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展示读者朋友。

作者简介

作者:(德国)伊曼努尔·康德(Kant I.) 译者:唐译
伊曼努尔·康德(Kant I.)1724年—1804年,启蒙运动时期德意志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被誉为“人类哲学界的哥白尼”。1724年,伊曼努尔·康德生于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的一个小手工业者家庭。1755年,康德提出学位论文《论火》,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匿名出版《自然通史与天体论》。第一次在长期统治人们思想的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缺口。1769年是康德的哲学思想发展的关键一年。由于受英国经验主义影响,他从莱布尼茨一沃尔夫学派哲学的“独断的美梦”中猛醒过来。开始从“先批判时期”向。批判时期”过渡。1769年,康德受埃尔兰根大学聘请,担任教授职务。1780年,康德开始《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的写作,他的哲学思想进入批判时期。在1781年至1790年的10年间。康德的构成批判哲学体系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导论>、《判断力批判》3部巨著相继问世。

本书特色

《外国哲学名家丛书:康德的批判哲学》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

目录

纯粹理性批判

先验直观——感性、直观、经验

先验直观是康德批判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先验直观”中,康德提出了几个最基本的概念:一是感性;二是直观;三是经验,并给予了详细的解说。

感性、直观、经验

空间与时间、现象与物自体

先验逻辑——范畴、知性、形成

先验逻辑对应于先验感性。康德认为先验与验前的区别在于:并非任何一种验前知识都应称为先验的,而只有我们借以知道某些表象、只能验前使用或只在验前成为可能,而且又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这种验前知识才称为先验的知识。

概念的划分

范畴及其演绎、验前综合判断

先验判断——原理、理性、途径

验前判断力凭借自身的职能使范畴与感性产生验前知识。所谓感性是指一般感性或验前直观,倘若这一验前知识是符合于一般规则即具有客观有效性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获得知性之先验原理,这种验前判断力称为先验判断力。

原理的定义

人的判断力与图型原理

什么叫本体

什么叫理性

对先验理念问题的陈述与解答

理性、知性、理念、经验之间的关系

理性的新途径

康德的认识论

范畴

关于范畴的概念在第一辑里有所涉及,在此不再复述。本节康德将范畴分四组排列,每组包含三个范畴。他说:“每组内包含三个范畴,这是有讲究的。深入一步考察便能发现,每组的第三个范畴由第二范畴与第一范畴相联结而发生。”

知性与感性的互动性

“先验构架”——一方面是感性,一方面是知性

知性的先验原理

“实体”与“因果”

“交互”

“经验思维三准则”

“自我意识”

所谓“自我意识”,即是“统觉的原始综合统一”,这是康德认识论中一个很重要,很关键,也一向被认为是《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最难懂的部分,被称为康德认识论中的一个“谜”。

“自我意识”

“主观演绎”

“客观演绎”

“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的相互依存

先验矛盾

“先验矛盾”就是矛盾对立的意思。也可以译为“二律背反”。“先验矛盾”是康德辩证法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先验幻象”与辩证法

四个“先验矛盾”

“先验矛盾”的特殊性

物自体

“自我意识”是康德认识论的中心,“物自体”学说则是整个康德哲学的核心,它贯穿于康德整个哲学体系。它是康德哲学认识论的归宿,又是通向伦理学的门户。

物自体作为感性的来源

物自体作为认识的界限

物自体作为理性的理念

审美与目的论

人的本质与审美

人是什么?这个困扰着古往今来许多哲人的问题同样困扰着康德,且困扰了其一生。康德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是“人是自身的最后目的”。这个答案是康德从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中引导出来的对人的最高定义。

自我意识与审美

自由与审美

人向自身的生成与审美

人的感性与审美

人类的本质与形貌

心理机能与审美

《人类学》并非是专门探讨美学的著作,但康德这部人类学著作比起其他同类著作,其有关审美心理的论述更多,尽管这些论述是零碎的,有些甚至是间接的,但只要我们仔细考察某些叙述的精神实质,还是能抓住它们与审美心理的关系。

想象力的活动

符号活动

心灵的游戏

美感特征

关于趣味

在康德前期批判美学中,趣味还仅仅是一个从前人那里遗传下来的一个概念,其内涵侧重于伦理方面。后来,趣味判断慢慢发展为反思判断。于是,趣味成了一个形而上学的抽象概念,尽管趣味的概念更普遍、更一般化了,但同时,其具体的内涵也绝大部分被淹没了,因此理解起来相当不易。惟独在《人类学》一书中,趣味概念被赋予更多的内容,有了更明确的规定,被发挥得很充分。

趣味的概念

趣味的性质

趣味与时尚

关于美、崇高、笑、哭

康德并没有专门从理论上探讨美、崇高、笑、哭等,也没有给出这些概念的科学规定,他仅仅从人类学的角度描述了各种有关现象。但因为这些现象都涉及了与审美有关的情感或情感反应,所以可以当作向严格的美学概念转化的中间阶段,因此,在美学上还是有意义的。

美与崇高

笑与哭

第四辑康德的伦理学

道德律令

道德律令作为超感性经验的理性力量,是普遍必然的绝对命令,它的本质是自由。人是目的不是工具,人作为理性的存在,是自由的。意志自律则是这种自由的直接表现。康德说:“自由这个概念是解释意志自律的关键。”他在《实践理性批判》一书中说:“自由是纯粹理性体系的整个建筑的拱心石,是灵魂不朽、上帝存在等其他一切概念的依据。”

“人是目的”

“意志自律”

善恶与道德感情

历史理念

康德哲学的实质是,先验的理性高高在上,决定着人的认识和伦理。在认识论,先验的自我作为意识的形式,在一切经验认识中,成为自然的立法者,使知识成为可能。在伦理学,先验的自我作为理性的存在,在一切伦理行为中构成绝对命令的依据,使道德成为可能。弄明白了这些,便也对康德哲学有了初步了解。

实践理性的“先验矛盾”与“至善”

历史观

附录

康德演讲稿

康德生平和活动年表

康德名言录

节选

《外国哲学名家丛书:康德的批判哲学》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康德的批判哲学》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362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