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英]汤姆·穆斯蒂尔/著张孝铎 译 著
页数:416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25
ISBN:978755968124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网盘下载地址:下载如何与鲸交谈:一次与动物交流的未来之旅
内容简介
2015年9月12日,汤姆·穆斯蒂尔正和朋友在加州海岸划船,风光很美,但一头座头鲸突然跃出水面,砸翻了他们的船。还好,他们俩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毫发无伤。事后,穆斯蒂尔产生了一个疑问:“它干嘛要这么做?”然而,你没法去问一头鲸鱼。
作为自然主义者和野生动物电影制片人,穆斯蒂尔开始调查世界各地的人类与鲸鱼的互动,探索利用“水下耳朵”、机器鱼、人工智能(AI)等来发现动物对话模式、解码动物语言的研究。这是一项令人兴奋的调查,从17世纪的显微镜和列文虎克,到19世纪的捕鲸业、20世纪的鲸鱼解剖,再到21世纪最前沿的大数据,本书研究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科技公司对各种动物交流所做的各种解码实验,例如,“鲸类翻译计划”“鲸鱼来电”“动物语言实验”“理解海豚语”“镜像自我识别”“回放实验”等,将我们带到了解码动物交流的前沿。他发现,当大数据与大野兽开始结合,生物学正在发生一场认知革命,颠覆了我们对这些神秘生物的大部分了解。作者用亲身经历和扣人心弦的探索,展示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科学家是如何尝试与动物交流,尤其是如何更好地了解鲸类动物的。
如果动物(如鲸鱼)和人类能够相互交谈,会怎样?
作者简介
作者:
汤姆·穆斯蒂尔(Tom Mustill),生物学者,后来转行成为电影制作人、作家,专门拍摄人与自然相遇的故事。他与格蕾塔·滕伯格和大卫·阿滕伯勒合作的纪录片获得了30多个国际奖项,包括两座韦比奖、一座英国电影学院奖和一次艾美奖的提名。这些作品曾在联合国、时代广场和格拉斯顿伯里的金字塔舞台上播放,也获得过国家元首、世界卫生组织和枪炮与玫瑰乐队的分享。
译者
张孝铎,编辑、译者。译有《花卉词典》《城市的语言》《历史的技艺:塔奇曼论历史》《星空访客:加加林传奇的真相》《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等。
相关资料
一本内容丰富、引人入胜、才华横溢的书,打开了我们的眼睛和耳朵,让我们看到了几乎无法想象的世界。——乔治·蒙比尔特《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重生》作者——弗兰斯·德瓦尔《妈妈的最后一个拥抱》《不同:灵长类动物学家眼中的性别》作者——露西·琼斯《失去伊甸园》作者——菲利普·霍尔第一章 闯入,鲸鱼的追逐
Enter, Pursued by a Whale
——詹姆斯·T.柯克船长《星际迷航 4:抢救未来》 [1]
我们刚一绕过防波堤成堆的巨石进入外海,一群海狮就出现在我们周围的海面上。它们翻腾滚动,就像巨大的水下机器露出旋转的齿轮顶部,满脸胡须,打着响鼻儿。周围的雾气让晨光发生漫射,我们仿佛坐在灯箱中划桨,几乎什么都看不清。但生命就在我们身旁,无处不在。头顶,鹈鹕在海鸥的刺耳叫声中徐徐飞翔。
我们的导游肖恩(Sean)是个留着胡子的棕发小子,看样子他腰系皮艇防水裙的时间,比穿着陆上服装的时间还多。肖恩介绍说,如果我们看到鲸鱼,应该与它们保持 100码(91.44米)的距离。它们是野生动物,我们有责任避开它们,而不是要求它们躲着我们。这片水域生活着很多种鲸鱼和海豚。灰鲸妈妈护送幼鲸,从它们出生的墨西哥海域,沿海岸一路游过来;虎鲸在这里潜伏,伺机捕猎它们;长须鲸、小须鲸在这里巡游,追逐浮游生物群;灰海豚在这里捕食乌贼。
皮艇划出港口不过几分钟,我们就看到鲸鱼了。它们简直无处不在。晨雾散去,我们看到它们喷出的水柱(又称“喷潮”)冲出水面,喷向四面八方;鲸鱼的呼吸在空气中留下了“轨迹”,沿着沙岸向蒙特雷湾和大海流动。作为保育生物学家和野生动物纪录片制作人,我有幸见过许多不同种类的鲸鱼,但从未有过这样的体验——这里的鲸鱼实在是太多了。
起初,我们看到的鲸鱼都在半英里(约 800米)开外,比较远。然后,三头鲸鱼相继出现在距离我们咫尺之遥的地方,它们在快速游动。没过多久,更多的鲸鱼出现在我们身后,复又消失。肖恩要大家靠拢,然后划艇开始后退,与鲸鱼保持距离。此刻,海面风平浪静。
突然,鲸鱼浮出水面,发出爆破般的喷气声,震耳欲聋,仿佛就响在耳边,听着像是一种介于马儿嘶鸣和储气罐减压之间的声音。它们呼出的气体,闻着像带有鱼腥味的变质西蓝花,顺风向我们吹来。
通常情况下,真正看到鲸鱼的那一刻可能会令人失望——你能看到鲸鱼的时候,大多是它们浮出水面呼吸的时候——站在高高的甲板上,你匆匆瞥见的动物好像一根会呼气的大木头。
在这个高度,你很难对鲸鱼庞大的体形有直观的感受。从皮艇上看鲸鱼,则是截然不同的体验。当我们与它们处在同一水平面时,我们才真切地感受到了它们惊人的体积和力量。
第一章 闯入,鲸鱼的追逐
Enter, Pursued by a Whale
他们说海水冰冷,但大海中有最滚烫的血液。
——詹姆斯·T.柯克船长《星际迷航 4:抢救未来》 [1]
2015年 9月 12日,我和朋友夏洛特·金洛克(Charlotte Kinloch)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海岸附近的蒙特雷湾(Monterey Bay) 最划皮艇。清晨6点左右,我们与一名导演及其他六名皮艇爱好者从莫斯兰丁(Moss Landing)出发,这座深水港位于海滨城市蒙特雷与圣克鲁斯(Santa Cruz)之间狭长海湾的中间位置。我们每两人一组,每组分配了一艘双人皮艇。天气寒冷,雾气弥漫,万籁俱寂,我甚至能听见水滴从桨板滴落到海面的声音。港口岸壁内风平浪静,海獭懒洋洋地仰浮休息,或者在毛茸茸的“筏子”上相互依偎,从远处观察我们。
我们刚一绕过防波堤成堆的巨石进入外海,一群海狮就出现在我们周围的海面上。它们翻腾滚动,就像巨大的水下机器露出旋转的齿轮顶部,满脸胡须,打着响鼻儿。周围的雾气让晨光发生漫射,我们仿佛坐在灯箱中划桨,几乎什么都看不清。但生命就在我们身旁,无处不在。头顶,鹈鹕在海鸥的刺耳叫声中徐徐飞翔。
最 蒙特雷湾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海洋生态保护区之一,也是欣赏鲸豚的热门地点。——译者注
我凝视着几乎显现出金属光泽的灰蓝色海洋。现在,我们下方是一道比科罗拉多大峡谷还要深的水下峡谷。 [2]虽然我们离陆地不远,但此处的海底已经深达数百英寻 最,一条巨大的裂缝从海岸延伸入海,足有 30英里(约 48公里)长。这处地质奇观是世界第三大海底峡谷。它让富含营养的深层海水流向海面;海面上,阳光与营养物质结合而产生的“海洋魔力”,滋养出一条令人惊叹、堪称自然奇迹的食物链。在 276英里(约 444公里)长的海岸线和 600平方英里(约 1,554平方公里)海域中,这片国家海洋保护区拥有数量极其丰富、品种极为多样的物种,因而有了“蓝色塞伦盖蒂”(Blue Serengeti)[3]之称。
最 英寻(fathom),是海洋测量中计算水深的单位,1英寻约等于 1.83米。——译者注
在陆地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地方能亲眼见到巨型动物,比如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大草原。在大部分陆地区域,你能看到的体形最大的动物很可能只是一头牛,而海中至今还生活着很多巨兽。它们大多在远离人类视线的极地水域或遥远的岛链附近活动。不过,由于这处峡谷的存在,地球上体形最大的水生动物在这里混居一处:大白鲨、棱皮龟、翻车鱼、海象、座头鲸、虎鲸,以及巨型动物之最——蓝鲸。它们就生活在安静的海岸边,毗邻人类最热闹的聚居地之一——从旧金山和硅谷过来,路程不算远。
我们的导游肖恩(Sean)是个留着胡子的棕发小子,看样子他腰系皮艇防水裙的时间,比穿着陆上服装的时间还多。肖恩介绍说,如果我们看到鲸鱼,应该与它们保持 100码(91.44米)的距离。它们是野生动物,我们有责任避开它们,而不是要求它们躲着我们。这片水域生活着很多种鲸鱼和海豚。灰鲸妈妈护送幼鲸,从它们出生的墨西哥海域,沿海岸一路游过来;虎鲸在这里潜伏,伺机捕猎它们;长须鲸、小须鲸在这里巡游,追逐浮游生物群;灰海豚在这里捕食乌贼。
皮艇划出港口不过几分钟,我们就看到鲸鱼了。它们简直无处不在。晨雾散去,我们看到它们喷出的水柱(又称“喷潮”)冲出水面,喷向四面八方;鲸鱼的呼吸在空气中留下了“轨迹”,沿着沙岸向蒙特雷湾和大海流动。作为保育生物学家和野生动物纪录片制作人,我有幸见过许多不同种类的鲸鱼,但从未有过这样的体验——这里的鲸鱼实在是太多了。
起初,我们看到的鲸鱼都在半英里(约 800米)开外,比较远。然后,三头鲸鱼相继出现在距离我们咫尺之遥的地方,它们在快速游动。没过多久,更多的鲸鱼出现在我们身后,复又消失。肖恩要大家靠拢,然后划艇开始后退,与鲸鱼保持距离。此刻,海面风平浪静。
突然,鲸鱼浮出水面,发出爆破般的喷气声,震耳欲聋,仿佛就响在耳边,听着像是一种介于马儿嘶鸣和储气罐减压之间的声音。它们呼出的气体,闻着像带有鱼腥味的变质西蓝花,顺风向我们吹来。
通常情况下,真正看到鲸鱼的那一刻可能会令人失望——你能看到鲸鱼的时候,大多是它们浮出水面呼吸的时候——站在高高的甲板上,你匆匆瞥见的动物好像一根会呼气的大木头。
在这个高度,你很难对鲸鱼庞大的体形有直观的感受。从皮艇上看鲸鱼,则是截然不同的体验。当我们与它们处在同一水平面时,我们才真切地感受到了它们惊人的体积和力量。
那天早上,我们要找的鲸鱼是座头鲸(Megaptera novaeangliae),它是所有鲸目动物中体形最大的物种之一。鲸目动物(cetaceans),是对包括鲸鱼、海豚和鼠海豚在内的一类哺乳动物的统称。座头鲸刚出生时,体重就和陆地上的白犀牛不相上下了。此刻,在我们身边游动的成年座头鲸,大多数体形有机场摆渡车那么大。薄雾下,朦胧的光线照亮了它们皮肤上的每一处细节,其肌理与黄瓜类似,带有细纹状的裂缝和疤痕,两个鼻孔上方有肌肉发达的隆起,可在头顶闭合。它们的背部呈蓝灰色,腹面颜色较浅;胸鳍很长,状似手臂。
我们此前已经得知,鲸鱼们正在捕食海面下延绵 1英里(约 1.6公里)的鱼群。显然,我们的皮艇下方正在举行一场盛大的鲸鱼宴会。座头鲸是大胃王,可以一次性捕食几百条鱼,并一口吞下。它们是洄游物种:夏季前往更清凉的海域,比如南极洲、阿拉斯加和蒙特雷湾,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进食,月复一月,它们大吃特吃,体重不断增加;到了冬季,它们就不吃东西了,一连数月都不进食,它们会游向温暖的热带海域,在那里求偶、处理寄生虫并产崽。
座头鲸是“在海面上高度活跃”的鲸鱼,它们经常将一部分身体伸出海面,或者在海面上翻滚。捕食猎物时,它们会突然从水中扑出,头部大部分露出水面,张大嘴巴;下潜时,它们则会优雅地折叠身体,让尾鳍完全伸展到水面之上。在热带海域时,它们基本都在休息,很少活动,为漫长的回程保存体力。不过,宁静会不时地被雄性座头鲸打破。它们在“求偶追逐仪式”(heat runs)中追逐雌鲸,并且相互争斗、撞击,这是一场血腥而危险的竞争。座头鲸每年洄游的距离是迁徙的哺乳动物中最长的,几乎跨越整片海洋。当它们返回聚食场时,体内的脂肪已经消耗殆尽,瘦得连脊骨的轮廓都清晰可见。所以,座头鲸在蒙特雷可不是无所事事地混日子的。正是饕餮时节,它们要把肚子塞满。
我们周围的座头鲸都在游动,并且速度很快。三四头组成一小群,频频转身。我知道,这些鲸鱼可以相互配合,用它们的身体和呼出的气泡困住密集成群的鱼类,将猎物推向水面,然后再一起猛冲过去。在这番巧妙的调动中,不同的鲸鱼似乎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就合作捕猎的哺乳动物而言,有一点极不寻常:鲸鱼“团队”的成员之间往往没有血缘关系,却年复一年地聚在一起,结伴远游数千英里。我看到四头鲸鱼浮出水面,身体排成一条直线,胸鳍重叠在一起。它们整齐划一地呼气、吸气,旋即消失不见,活像得分时碰拳的排球运动员。
这种关系被称为友谊关系,尽管科学家们通常称之为“稳定的多年伙伴关系”(stable multiyear associations[4])。我们坐在皮艇上颠簸不已,脚指头冻僵了,嘴巴张得大大的,看着它们大快朵颐。我后来得知,当天在这个海湾至少出现了 120头鲸鱼。它们有时会将鳍“啪”地拍在水上,发出巨大的声响(称为“鳍肢拍水”,pec-slapping),甚至还会将头探出水面,眼睛在空中四处观望,这种行为叫作“浮窥”(spy hopping)。向天边望去,我们几次看到鲸鱼们跃出海面(“跃水”,breach)的画面——鲸鱼从水中跃起,然后砸向海面,炸起白色的海浪,发出“轰”的一声,就像远处的惊雷。当时我还没意识到,即使就蒙特雷湾来说,这也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饕餮狂潮。天时地利人和,我们碰巧在最平静的天气下,遇到了有史以来距离海岸最近、密度最大的鲸群。
我看向我们的向导肖恩,注意到他的神色并不轻松。他的目光在我们这支小船队的四艘皮艇上来回扫视;如果我们漂得太远,他就时不时地喊我们靠拢;当新的鲸鱼出现时,他便催我们划桨后退。当然,鲸鱼的游动速度比皮艇快多了。
晨光渐逝,三四艘观鲸船和其他皮艇加入了我们。我们离海滩太近了,甚至有个玩立式桨板的人也靠过来了。我早就不再在意天气有多么寒冷潮湿,也忘了我的屁股已经坐麻。几个小时后,夏洛特——那天之前,她这辈子还没见过鲸鱼——和我将我们的皮艇划离鲸鱼的方向,和小组其他人一起回到岸边,筋疲力尽,满怀敬畏。
我们距离港口还有大约一半距离时,前方约 30英尺(约 9米)处,一头成年座头鲸突然从海里跃出,不可思议地冲向空中,用夏洛特后来的话说,就像一座建筑破海而出。鲸鱼在水中时,就像一座冰山:你能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无法真正理解它的大小。座头鲸成年后的身长在 30~ 50英尺(约 9~ 15米),每一英尺的体长重约一吨。一种体重是双层巴士三倍的动物,你能想象它在你上方悬停是什么样子吗?上一秒,我们还在碧波如镜的海面上往岸边划;下一秒,这块由肌肉、血液和骨骼组成的、活生生的巨物就升入空中,向我们飞来。我甚至注意到它喉部的凹槽。“喉腹褶”,我在心里嘀咕。接下来,我人已经在水下了。座头鲸比体形最大的霸王龙还大三倍;长达 16英尺(约4.8米)的胸鳍是地球生命史上动物里最大、最强的前肢。如果给座头鲸的胸鳍拍 X光片,那么你看到的结构和你自己的胳膊差不多,只不过大得可怕:肩胛骨与肱骨相连,桡骨和尺骨接合,还能看到手骨和手指——这是它们的祖先回归海洋之前在陆地生活留下的痕迹。
当鲸鱼向我们砸下来时,巨大的冲击力把皮艇压到海水里,我们也随着下落的鲸鱼一起被吸入海中,在我们刚刚所在的位置激起一片浪花。在水下,我掉出皮艇,像玩具小人一样打着转,在冰冷的水中翻滚——速度快得超乎我想象,胃在翻腾——就像从高处往下跳时的感觉。我睁开眼睛,但除了一片白色什么也看不到。我意识到,鲸鱼在离我非常近的地方。然后,我感觉到它离开了,没有碰到我。迸发的白浪慢慢变成了幽暗的海水。
直到那一刻,我才感到后怕。在那之前,我只是以事实来看待这一切:我头顶上方有一头鲸鱼,我要死了。我的部分爬行脑(本能脑)所做的合理解释是,我之所以还没死,唯一的原因就是我处于休克状态,感觉不到身体已经被砸成了碎片;很快,我就会被疼痛击垮,失去意识。但我奇迹般地感觉到救生衣在被向上拉扯,我随即蹬腿向亮光处游去。
我确信夏洛特已经死了。
本书特色
1.本书以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探访众多科学家获得的科学研究相结合。既具有新奇、有趣的故事性,又具有严谨、客观的科学性,将鲸类动物独特的社交、语言、生活习性等犹如纪录片一样展示给读者。
2.书中集合了生物学、解剖学、语言学领域的诸多研究成果,包括动物语言研究、动物行为研究、鲸鱼构造解剖、鲸鱼叫声研究等。读者可以跟随作者一起探访多位专家学者,近距离认识鲸鱼、海豚等鲸类动物惊人的高智商隐秘。
3.本书还将科学研究与最新的前言科技,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结合,展示了如何通过大数据筛选来分辨不同尾叶的鲸鱼,如何通过叫声分析鲸鱼想表达的意思,如何通过水下机器人、飘浮科研船等技术获取鲸鱼的DNA样本、运动轨迹等,揭开它们的秘密——身份、性别、从哪里来、去过哪里、吃什么、健康状况、族群等。
目录
引言 列文虎克要“细细端详”
(新工具 好奇心=意想不到的发现)
第一章 闯入,鲸鱼的追逐
(21世纪鲸豚生物学的革命,以及我如何加入其中)
第二章 海洋中的歌
(怎样通过解码“鲸语”拯救鲸鱼)
第三章 说话之道
(不同物种已实现交流)
第四章 鲸鱼之乐
(鲸类是否拥有交谈和倾听的工具?)
第五章 “一种傻乎乎的大鱼”
(关于鲸鱼的思维,它们的大脑能告诉我们什么?)
第六章 探寻动物语言
(我们还是别用“语言”这个词吧)
第七章 深层思维:鲸豚文化俱乐部
(海豚的行为暗示我们:与它们聊天值得一试)
第八章 隔海有耳
(机器人能记录我们以前无法记录的鲸鱼交流)
第九章 动物算法
(如何训练机器寻找鲸类动物的交流模式)
第十章 慈爱的机器照管一切
(用谷歌翻译破译“鲸语”)
第十一章 人类例外论
(人类低估了其他动物……以及为什么这事关重大)
第十二章 与鲸共舞
(是时候搞清楚我们能不能说“鲸语”了)
致 谢
注 释
后 记
前言
引 言 列文虎克要“细细端详”
Van Leeuwenhoek Decides to Look
——蕾切尔·卡森《万物皆奇迹》[1]
17世纪中叶,荷兰共和国代尔夫特生活着一个名叫安东尼·范·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的男人。列文虎克可不是等闲之辈,下页图中这位就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