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新中国政治史举要

封面

作者:李正华 著

页数:268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

ISBN:978751541321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网盘下载地址:下载新中国政治史举要

内容简介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用几十年时间完成了其他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书写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壮丽篇章,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新中国政治史反映的是新中国的发展方向和道路选择,是新中国历史的核心内容。深入研究、准确把握新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不仅是正确认识新中国历史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能够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进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精神动力。
本书是作者继《新中国政治发展论略》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反映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国政治发展的作品。

作者简介

李正华 湖南衡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党组成员、副所长(主持工作)兼当代中国出版社社长,《当代中国史研究》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共党史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系主任,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主要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共党史研究。著有《中国改革开放的酝酿与起步》(第五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新中国政治发展论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等,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九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新中国7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2023年获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优秀学术成果奖一等奖)、《中国共产党简史》、《新时代这十年》、《中国式现代化简史》、《新编中国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等书的撰稿统稿工作。

相关资料

新中国史研究文丛
— 总 序 —

在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之际,当代中国研究所组织编辑出版的《新中国史研究文丛》第一批成果终于与读者见面了。
当代中国研究所是中共中央批准成立的专门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编撰与宣传工作的科研机构,自 1990 年成立以来,编写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新中国 7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中国式现代化简史》等国史基本著作。为迎接新中国成立75 周年,当代中国研究所组织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新中国史事编年》等学术著作,不断推动新中国史研究事业繁荣发展。《新中国史研究文丛》, 既是当代中国研究所肩负“修史、资政、育人、护国”职责使命,为庆祝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也是对当代中国研究所成立 30 余年来科研成果的又一次检阅。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国史学会成立 30 周年贺信中强调, 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进一步团结全国广大国史研究工作者,牢牢把握国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创新宣传方式,加强教育引导,激励人们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更好凝聚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这不仅为当代中国研究所、国史学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推动新中国史研究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 5000 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深入研究新中国史,一方面是继承发扬中国源远流长的史学传统,另一方面可以从中深刻体悟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在新的起点上深化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就需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这是编辑出版《新中国史研究文丛》的重要使命。
激励人们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新中国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时代画卷,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只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深化新中国史研究,拿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并加强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才能真正把历史智慧和历史经验进一步转化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充分发挥新中国史资政、育人、护国的作用。这是编辑出版《新中国史研究文丛》的重要目的。

新中国史研究文丛

— 总 序 —

在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之际,当代中国研究所组织编辑出版的《新中国史研究文丛》第一批成果终于与读者见面了。

当代中国研究所是中共中央批准成立的专门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编撰与宣传工作的科研机构,自 1990 年成立以来,编写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新中国 7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中国式现代化简史》等国史基本著作。为迎接新中国成立75 周年,当代中国研究所组织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新中国史事编年》等学术著作,不断推动新中国史研究事业繁荣发展。《新中国史研究文丛》, 既是当代中国研究所肩负“修史、资政、育人、护国”职责使命,为庆祝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也是对当代中国研究所成立 30 余年来科研成果的又一次检阅。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国史学会成立 30 周年贺信中强调, 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进一步团结全国广大国史研究工作者,牢牢把握国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创新宣传方式,加强教育引导,激励人们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更好凝聚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这不仅为当代中国研究所、国史学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推动新中国史研究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 5000 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深入研究新中国史,一方面是继承发扬中国源远流长的史学传统,另一方面可以从中深刻体悟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在新的起点上深化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就需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这是编辑出版《新中国史研究文丛》的重要使命。

激励人们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新中国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时代画卷,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只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深化新中国史研究,拿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并加强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才能真正把历史智慧和历史经验进一步转化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充分发挥新中国史资政、育人、护国的作用。这是编辑出版《新中国史研究文丛》的重要目的。

推动新中国史“三大体系”建设,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新时代战略任务。新中国史伴随着新中国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兼具政治性与学术性的新兴学科。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新时代十余年以来的努力,新中国史“三大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毋庸讳言,与其他成熟学科相比,新中国史还有很大进步空间。编辑出版《新中国史研究文丛》,是加快构建新中国史“三大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举措。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当代中国,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新中国史研究在这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和特殊优势。新中国成立 75 年来,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如何记录好、总结好新中国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是时代赋予的重大课题。新中国史研究工作者有责任积极参与国际性的对话和交流,在世界舞台上讲好当代中国故事,传播好当代中国声音,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当代中国,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编辑出版《新中国史研究文丛》,希望有助于发挥新中国史研究在讲好中国故事中的独特作用。

培育新中国史研究力量,壮大人才队伍。“千秋基业, 人才为本。”近几十年来,新中国史研究逐步形成了一支政治素养高、专业能力强、学科门类齐的人才队伍。推进科教融合,建立了中共党史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系,编撰出版教材,注意培养新中国史研究新生力量。但同时也要看到,新中国史研究还面临着成果发表平台不足、方法有待完善等现实问题,很大程度制约了人才的成长与发展。编辑出版《新中国史研究文丛》,有助于“出人、出书、走正路”,不断壮大新中国史研究人才队伍。

我们将编辑出版《新中国史研究文丛》作为一个长期项目,为新中国史研究的优秀成果提供优质的出版服务。期望得到学界同仁的关心和支持,大家一起通过此项目,为新中国史研究事业这座巍峨大厦添砖增瓦,并推动它不断繁荣发展。

李正华

2024 年 5 月

前 言

2024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5 周年。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其他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书写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壮丽篇章, 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新中国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时代画卷,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

新中国之所以能彻底改变近代以后一百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找到了一条中华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立、完善和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探索、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引领下,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之后,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并取得巨大成就,客观地成为新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也是新中国政治史的核心。《新中国政治史举要》有 10 篇文章涉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发展内容。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新中国政治史深刻揭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时代主题,不仅要全面展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新中国建立后是怎样团结奋斗一步步改变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社会的面貌的历史,而且特别要研究和阐述好新时代伟大变革的重大成就及其里程碑意义,研究和阐述好中国人民阔步迈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的伟大意义。《新中国政治史举要》有 11 篇文章重点论及新时代的政治发展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中国史研究事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发表一系列关于新中国史的重要论述。2022 年 12月 8 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成立 30 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要求国史研究工作者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这些都为新中国史研究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中国政治史研究,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坚持人民立场,坚持大历史观,才能分清新中国史的主流与支流、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深刻揭示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才能深刻揭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领导人民所取得的伟大成绩、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新中国政治史举要》 有 4 篇文章涉及新中国政治史的学科建设。

牢记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继续担当历史使命,掌握历史主动,不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新中国成立 75 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的现实基础。新中国史研究特别是新中国政治史研究,就是为了把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经验、智慧传给今人、留给后人,帮助人民深入把握历史大势,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值此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之际,新中国史研究者只有深刻认识新中国史研究的政治属性、新中国史研究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意义,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善于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中准确把握新中国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分清主流和支流,才能真实记录和全面反映新中国建立、巩固、发展的过程,正确总结历史经验,发挥好国史资政育人护国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目录

目 录

前 言 / 001

第一部分 新中国政治史研究 / 001

“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中国史的重要论述 / 002

新中国 70 年政治制度的形成、完善与发展 / 010

新中国 70 年的奋斗历程及其重大意义 / 018

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 026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主要经验 / 029

重视政治建设是党历史实践的优良传统 / 054

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斗争的历史进程及当代启示 / 060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 078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步伐不可阻挡 / 087

在总结经验中开启新征程

——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 098

第二部分 新时代中国政治史研究 / 105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时代十年 / 106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 120

十八大以来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成就和主要经验 / 137

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历程及经验 / 153

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永恒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治建设主要成就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成就 / 188

民之所望 政之所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 198

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的重要特征 / 204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来路、时代创新与世界意义 / 224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保证 / 229

十八大以来社会体制改革的重大成就 / 234

第三部分 新中国史学科建设 / 257

推动国史研究再上新台阶 / 258

守正创新踔厉奋发 推动新中国史研究再上新台阶 / 261

深化新中国历史研究的根本遵循 / 265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建设的缘起、发展与展望 / 271

后 记 / 283

赞助用户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新中国政治史举要》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33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