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郭镇之//苏俊斌
页数:306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
ISBN:978730908653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郭镇之、苏俊斌编著的《当代广播电视学》是论述广播电视及其他电子传媒大众传播活动和规范的一本教材,范围主要是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广播电视的活动与现象,包括传统广播电视、有线和卫星广播电视及其他电子媒介。同时,在互联网web2.0时代,考虑到新传播技术和新传播媒介的发展,以及公众参与新闻传播活动的前景,本教材也涉及新技术和新媒体方面的一些知识和情况,并增加了对非媒介传播的点滴思考。《当代广播电视学》按照16周的教学时间,分为16章。这16章内容根据不同的功能需要,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第1章为导论性质的开篇,介绍时代背景和广播电视的当代环境;第2章到第15章根据广播电视的专业特征,分为史论等基础知识、广播电视节目特点、广播电视产业运作机制、广播电视法规、媒介伦理和批评等内容。第16章为总结性质的结尾,归结到广播电视的职业前景。在每一章后附有思考题,同时还列了进一步阅读的书目,供学生拓宽知识。本书的目的,是让广播电视专业的学生对大众社会最重要的传播媒介
——广播电视——的性质、特征、内容和环境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获得基本的专业素养,从而对即将从事的职业产生理性的认识和亲切的感情。这本书同时也可以为一般社会读者服务,让他们了解广播电视的基础知识,揭开大众电子传媒“造势”、“造星”、“制造流行”的神秘面纱。
作者简介
郭镇之,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清华大学第九届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全球传媒评论》主编。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会长。
1982-1985年、1994-2004年在北京广播学院任教。1988-1994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2004年至今在清华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曾到加拿大、美国、韩国、德国、新西兰、新加坡作访问研究。
主要著作有:《中国电视史》、《北美传播研究》、《传播论稿》、《中外广播电视史》、《传媒的历史与分析:大众媒介在加拿大》(译著)。合作著作有:《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译著)、《聚焦“焦点访谈”》、《广播电视新闻概论》、《守望社会:电视暗访的边界线》、《第一媒介: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视》等。
苏俊斌,200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并获博士学位,现为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讲授电子媒介、社会网传播研究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学术兴趣主要在于探讨媒介技术变迁的动因及其影响。近五年来以第一作者或独立作者发表多篇论文被CSSCI、EI等数据库全文检索。
本书特色
郭镇之、苏俊斌编著的《当代广播电视学》是一本为新闻传播学广播电视相关专业的低年级研究生和本科学生准备的教材,范围主要是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广播电视的活动与现象,包括传统广播电视、有线和卫星广播电视及其他电子媒介。不过,在互联网web
2.o时代,考虑到新传播技术和新传播媒介的发展,以及公众参与新闻传播活动的前景,本教材也涉及新技术和新媒体方面的一些知识和情况,并增加了对非媒介传播的点滴思考,只是仍然以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为主。本书的目的,是让广播电视专业的学生对大众社会最重要的传播媒介——广播电视——的性质、特征、内容和环境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获得基本的专业素养,从而对即将从事的职业产生理性的认识和亲切的感情。这本书同时也可以为一般社会读者服务,让他们了解广播电视的基础知识,揭开大众电子传媒“造势”、“造星”、“制造流行”的神秘面纱。
目录
第一章 导论:21世纪的广播电视
第一节 全球化与广播电视
一、全球化时代的媒介环境
二、市场化条件下的广播电视
第二节 媒介融合与广播电视
一、数字化时代的大众传播媒介融合
二、“走出去”工程与中国媒介的电子融合
第三节 本书特点与使用方法
一、文化传播的基本取向
二、新闻传播的专业视角
三、框架结构和使用方法
第二章 大众传播与广播电视
第一节 大众传播与现代社会
一、现代社会中的大众传播
二、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 广播电视与电子传播
一、广播电视的定义
二、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
第三章 媒介技术与广播电视
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播的技术过程
第二节 广播电视技术的原理和特征
一、有线广播电视
二、地面广播电视
三、卫星广播电视
第三节 数字化与广播电视
一、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发展
二、广播电视科技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 广播电视的体制与监管
第一节 世界广播电视体制
一、广播业的管治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