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安虎森
页数:346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
ISBN:978751411169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空间经济学把被主流经济学长期忽略的空间因素纳入到新古典的一般均衡理论的分析框架中,并借此来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解释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和(或)集聚与分散机制,探讨经济增长规律与途径。人类的经济活动存在于时空中,对人类的经济活动而言,离开时空是不可想象的。然而,两个多世纪以来,经济学家一直忽略了空间因素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处理规模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技术工具,或者说无法突破“空间不可能定理”的屏障。如果把阿罗一德布鲁一般均衡模型视为经济学研究的参照系,那么可以把斯塔雷特的空间不可能定理作为研究空间经济问题时的参照系。根据空间不可能定理,当研究空间经济问题时,如果认为不存在规模收益递增现象且把经济活动区位的不同状况归结为空间的非均质特性,则可以在阿罗一德布鲁一般均衡框架下进行讨论,如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及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等,如果认为存在规模收益递增,则此时的市场结构为不完全竞争,无法在阿罗一德布鲁一般均衡框架下进行讨论,如克鲁格曼的核心一边缘模型以及后来的空间经济学的诸多模型。
本书特色
国内对于空间经济学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可喜的是我们已经看到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在理论研究方面,2005年,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安虎森教授主编的《空间经济学原理》;2005年,南京大学梁琦教授翻译出版了藤田、克鲁格曼和维纳布尔斯的《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和国际贸易》;2009年,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安虎森教授等编著的《新经济地理学原理》;2011年,安虎森教授翻译出版了库姆斯、迈耶和蒂斯的《经济地理学》。在实证研究方面,国内研究集中在本地市场效应、产业集聚与分散、区际差异、城镇体系、城乡统筹等领域的研究,研究队伍不断得到加强,2009年10月、2010年10月以及2011年5月,分别在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召开了全国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空间经济学年会,这三次会议的召开表明,国内经济学界以空间经济学研究为主题的年度学术讨论会已逐渐制度化,中国的空间经济学研究正处于扎实推进之中。
为了使国内学者以及空间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者更好地交流其思想和成果,安虎森、薄文广在每年空间经济学年会入选论文中选择一部分优秀论文公开出版,该论文集定名为《空间经济评论》。
目录
产业聚集、工业化水平与区域差异——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知识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一个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检验框架
城市高房价、户籍制度:促进或抑制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中国要素价格均等化悖论的一个解释
劳动力迁移、经济变量冲击与空间动态一般均衡
国外区域协调政策研究进展及对我国的启示——基于neg文献的分析
沿海与腹地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与政策协调——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互动发展的对策研究
城市集聚效应的空间外部性研究——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实证分析
基于新经济地理资本流动分析的区域产业转移探讨
推进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发展研究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对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几点启示
地理加权随机前沿模型及其估计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中国区域收入差距研究
城市化的乘数效应:吉林省与浙江省的比较研究
金融集聚及其空间溢出:来自长三角城市群的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