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吴寄南
页数:442
出版社:时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
ISBN:978780232366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和复杂的变化,日本悄然出现了一股“战略热”。历届内阁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对外战略构想,其涵盖的领域之广、影响之深,堪称前所未有。
作者运用大量第一手资料,揭示了新世纪日本对外战略构想酝酿和出台的背景,对日本在外交、军事安全、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等领域提升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进而维护其国家利益的战略思路和实施路径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对新世纪日本对外战略构想实施的前景及其制约因素也进行了全视野、多角度的解剖和展望。
本书观点新颖,内容翔实,文笔流畅,可供专业工作者和关心国际时事的广大读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吴寄南是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日本政治及外交问题研究,曾任《国际展望》副主编、日本研究室主任,兼任上海市日本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日本研究交流协会副会长等。
主要著作有:《日本新生代政治家》、《新世纪日本的行政改革》、《站在新世纪入口的日本》、《中日关系“瓶颈”论》、《战后日本防卫研究》、《国际风云中的联合国》、《变态的政治斗争–当代世界的恐怖活动和反恐怖斗争》。
主要译著有:《日本政界的“台湾帮”》、《冷战以后》等。
相关资料
日本为争取“入常”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冷战时期,日本的联合国外交比较低调。除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同美国“一唱一和”,先后抛出《重要事项提案》、《逆重要事项提案》以阻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外,在大多数时候基本上是看着美国的眼色投票,很少有自己的声音。随着东西方冷战的结束,大国关系进入了以综合国力竞争为主的新时代。日本掌握的经济筹码权重不断看涨,“大国梦”再度在日本朝野的政治家中膨胀起来。尽管日本在联合国成员国中当选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的次数最多。但它已经不满足这一现状了。因为联合国宪章规定,非常任理事国两年任期届满后,必须间隔两年才能再次竞选。在等待再次竞选的这两年里,日本驻联合国的代表就只能焦急地徘徊在安理会会场外的走廊里,向偶尔走出房间的代表打听安理会的讨论情况。对日本的外交官来说,这显然是很难堪的差使。尤其是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日本先后为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提供了130多亿美元的军费,但当事国的科威特却对日本没有一句感谢的话。不仅如此,由于是时日本恰好是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任期结束后的“轮空期”,它在海湾战争的善后处理问题上竟然没有一点半点的发言权。在历届日本首相中,宫泽喜一是第一个在日本“入常”问题上表态的。1992年1月31日,宫泽喜一在联合国一次峰会上,声称联合国的宪章和安理会的组成有必要适应时代的变化进行修改和调整。“日本将积极地参与这一改革进程”①。
本书特色
《新世纪日本对外战略研究》: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前身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建立于1960年,隶属于上海市人民政府。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分别被评为中国十大智库和全球十大智库之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包括:从战略和政策角度对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问题及中国的对外关系进行跨学科研究,为中央政府和上海市政府提供国际事务方面的咨询;通过共同举办学术研讨会、合作课题研究和互派访问学者,与海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建立沟通合作机制;推动政府、媒体和社会民众对世界趋势及主要热点问题的了解。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现有研究及科辅人员逾90人,其中30余人为资深研究人员。
目录
第一编 新世纪日本对外战略出台的背景和经过
第一章 新世纪日本对外战略出台的国内外背景
第一节 新世纪日本对外战略出台的国内背景
一、日本政治生态加快转型步伐
二、日本经济继续朝“后工业化时代”迈进
三、日本社会进入矛盾多发时期
第二节 新世纪日本对外战略出台的国际背景
一、国际体系进入重要_的转型期
二、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的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多
第二章 日本国内围绕新世纪对外战略的酝酿
第一节 新的世纪呼唤新的日本对外战略构想
一、日本从冷战结束就开始探索新的对外战略
二、日本“失去的十年”和世纪之交的战略“漂流”
第二节 影响新世纪日本对外战略的主要思潮
节选
《新世纪日本对外战略研究》内容简介: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和复杂的变化,日本悄然出现了一股“战略热”。历届内阁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对外战略构想,其涵盖的领域之广、影响之深,堪称前所未有。作者运用大量第一手资料,揭示了新世纪日本对外战略构想酝酿和出台的背景,对日本在外交、军事安全、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等领域提升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进而维护其国家利益的战略思路和实施路径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对新世纪日本对外战略构想实施的前景及其制约因素也进行了全视野、多角度的解剖和展望。《新世纪日本对外战略研究》观点新颖,内容翔实,文笔流畅,可供专业工作者和关心国际时事的广大读者阅读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