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新梅 著
页数:384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24
ISBN:978754268650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网盘下载地址:下载上海俄侨文学研究
内容简介
研究,包含上、下两篇。上篇(第一至第五章)是对上海俄侨文学的整体研究。第一章介绍上海俄侨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史,其中包括上海俄侨来源,俄侨的物质、文化和文学生活,俄侨文学家的群体构成、创作文体和风格。第二章研究上海俄侨文学中的俄罗斯记忆,其中包括对十月革命与国内战争的创伤记忆,对旧俄生活的美好回忆,对俄罗斯传统文化的永恒记忆。第三章分析上海俄侨文学中的多元化上海形象,即亲切温暖与冷漠疏离交织、繁华喧闹与贫穷落后共存、光鲜亮丽与肮脏邋遢并存、忙碌拥挤与冷漠仇视并存的矛盾多元形象。第四章分析上海俄侨文学家的中国书写,其中包括对哈尔滨、上海等栖居和旅行地的书写,对中国传统节日和大事件的书写,对普通百姓和历史文化名人的书写,对中国图腾和文化元素的书写。第五章阐释上海俄侨文学中传达出的身份认同,即20世纪30年代中期之前坚守旧俄身份认同,30年代中期之后近一半选择苏联公民身份认同并回归苏联,另外近一半选择坚守旧俄身份认同并继续流亡他国。
本书下篇(第六至第八章)是对俄侨文学家的个体化研究。选择三位代表性上海俄侨作家(巴维尔·谢维尔内、娜塔莉娅·伊里因娜、拉里萨·安黛森),深入解读他(她)们在小说、诗歌、传记和特写四种不同体裁内的创作题材和风格。
作者简介
李新梅,女,复旦大学外文学院俄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文学与思政研究委员会秘书长,上海翻译家协会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20、21世纪俄罗斯文学与文化。
目录
绪论1
上篇 综合研究9
第一章 上海俄侨文学发展史11
第一节 上海俄侨的来源和生存史11
第二节 上海俄侨的文学和文化生活14
第三节 上海俄侨文学家概述17
第四节 上海俄侨文学的文体风格22
第二章 上海俄侨文学中的俄罗斯记忆27
节 关于革命、战争与逃亡的创伤记忆30
第二节 关于昔日旧俄生活的美好记忆45
第三节 关于俄国精神文化的永恒记忆56
第三章 上海俄侨文学中的多元化上海形象75
节 俄侨生命中的小站76
第二节 现代工业文明异化的钢铁之城79
第三节 贫穷与富有交织的市井小城87
第四节 充满异域情调的江南水乡93
第五节 时局动荡不安的撒旦之城104
第四章 上海俄侨文学中的中国书写112
节 中国书写的空间具象112
第二节 中国书写的时间具象137
第三节 中国书写的人物具象142
第四节 中国书写的文化具象156
第五章 上海俄侨文学中的身份认同177
节 20世纪初—30年代中期:坚定的旧俄身份认同178
第二节 30年代末—50年代初:旧俄身份认同的怀疑与
重新选择188
第三节 50年代之后:选择后的坚守196
下篇 个案研究205
第六章 巴维尔·谢维尔内的中短篇小说创作207
节 流亡中的俄国记忆208
第二节 流亡地的悲惨现实生活211
第三节 流亡中的爱情变故213
第四节 流亡者的本土印象和文化碰撞215
第七章 娜塔利娅·伊里因娜的传记和特写220
节 自传体文集《道路与命运》221
第二节 特写集《另一种视角——上海生活特写》230
第八章 拉里萨·安黛森的诗歌创作241
节 生平与创作概述241
第二节 中国流亡诗(1922—1956)250
第三节 他国漂流诗(1956—1969)296
第四节 法国定居诗(1970—2012)309
第五节 诗歌的美学特征340
结语356
参考文献359
附录 俄侨及研究者译名对照表364
后记372
上篇 综合研究9
第一章 上海俄侨文学发展史11
第一节 上海俄侨的来源和生存史11
第二节 上海俄侨的文学和文化生活14
第三节 上海俄侨文学家概述17
第四节 上海俄侨文学的文体风格22
第二章 上海俄侨文学中的俄罗斯记忆27
节 关于革命、战争与逃亡的创伤记忆30
第二节 关于昔日旧俄生活的美好记忆45
第三节 关于俄国精神文化的永恒记忆56
第三章 上海俄侨文学中的多元化上海形象75
节 俄侨生命中的小站76
第二节 现代工业文明异化的钢铁之城79
第三节 贫穷与富有交织的市井小城87
第四节 充满异域情调的江南水乡93
第五节 时局动荡不安的撒旦之城104
第四章 上海俄侨文学中的中国书写112
节 中国书写的空间具象112
第二节 中国书写的时间具象137
第三节 中国书写的人物具象142
第四节 中国书写的文化具象156
第五章 上海俄侨文学中的身份认同177
节 20世纪初—30年代中期:坚定的旧俄身份认同178
第二节 30年代末—50年代初:旧俄身份认同的怀疑与
重新选择188
第三节 50年代之后:选择后的坚守196
下篇 个案研究205
第六章 巴维尔·谢维尔内的中短篇小说创作207
节 流亡中的俄国记忆208
第二节 流亡地的悲惨现实生活211
第三节 流亡中的爱情变故213
第四节 流亡者的本土印象和文化碰撞215
第七章 娜塔利娅·伊里因娜的传记和特写220
节 自传体文集《道路与命运》221
第二节 特写集《另一种视角——上海生活特写》230
第八章 拉里萨·安黛森的诗歌创作241
节 生平与创作概述241
第二节 中国流亡诗(1922—1956)250
第三节 他国漂流诗(1956—1969)296
第四节 法国定居诗(1970—2012)309
第五节 诗歌的美学特征340
结语356
参考文献359
附录 俄侨及研究者译名对照表364
后记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