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光东
页数:334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
ISBN:978756096277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教材是应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而组织编写的,全书共分10章,第1章为气体,第2章为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应用,第3章为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应用,第4章为多组分系统热力学,第5章为相律与相图,第6章为化学平衡,第7章为电化学,第8章为化学动力学,第9章为界面现象,第10章为胶体。每章末附有一定数量的思考题、习题和目标检测题,并在介绍主要理论知识后补充了少量的阅读材料,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的化学教育、化工、制药、生物工程、环境保护等专业学生的物理化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工矿企业、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相关资料
插图:1.1.1 物质聚集状态与相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在通常情况下,物质有三种可能的聚集状态,即气态、液态和固态,这些聚集状态的物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宏观实物,相对应地称为气体、液体和固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着,分子之问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固体、液体都具有一定的体积,固体还具有一定的形状,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这种作用力使分子聚集在一起而不分开。当对固体或液体施加一定压力时,它们的体积变化很小,表明分子之间的距离很近,存在着很强的相互作用力。在通常情况下,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倾向于使分子聚集在一起,并在空间形成一种较有规律的有序排列。随着温度的升高,分子的热运动加剧。分子的热运动力图破坏固体或液体的有序排列而变成无序状态。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热运动足以破坏原有的排列秩序时,物质的宏观状态就可能发生突变,即从一种聚集状态变为另一种聚集状态,例如从固态变成液态,液态再变为气态。当温度再继续升高到一定程度,外界所提供的能量足以破坏分子中的原子核和电子的结合时,气体就电离成为自由电子和正离子,即形成物质的第四态——等离子态。气体、液体和等离子态物质都可以在外力场作用下流动,所以也统称为流体。物质的气、液、固三态中,气体的运动规律最简单,人们对它的认识也较清楚;固体由于其质点排列的周期性,人们对其也有较清楚的认识;而对液体的认识则相对少一些。相是指体系内部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所有均匀部分。对于一切低压及中压下的混合气体,由于各种气体的分子可以任意扩散而最后达到均匀的平衡状态,因而是一相。几种液态物质所组成的体系可以是一相,也可以是几相共存。例如在水中加入少量的酚,或在液态酚中加入少量的水,则前者是酚在水中的溶液,后者是水在酚中的溶液,均分别为一相。在室温下如果将数量大致相等的水与酚放在一起进行振摇,静置后仍能分成两个液层。这两个液层的物理性质,例如相对密度、折光率、黏度等均不相同,并且在两个液层问有一个明显的界面,用机械方法可以将两个液层彼此分离。由于每个液层中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所以每个液层就是一相,整个体系便是二相平衡体系。对于含有大小冰块的冰水体系,其中的水当然是一相;而大小不等的所有冰块,其间虽有界面,但是它们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因而仍然是一相。对于含有两种物质的固态混合物,不论将它们研磨得如何细,拌得如何匀,仍然是二相混合物。有些混旋物质,例如左旋与右旋的酒石酸混合物,由于它们的分子结构不同,具有不同的旋光性,也属于不同的相。
本书特色
《物理化学》:全国高职高专化学课程“十一五”规划教材
目录
第1章 气体
1.1 理想气体
1.1.1 物质聚集状态与相
1.1.2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1.1.3 混合理想气体性质
1.2 真实气体
1.2.1 理想气体与真实气体的偏差
1.2.2 压缩因子
1.2.3 真实气体的状态方程——范德华方程
1.3 气体液化
1.3.1 相变化
1.3.2 液化
1.3.3 饱和蒸气压
第2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应用
节选
《物理化学》是应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而组织编写的,全书共分10章,第1章为气体,第2章为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应用,第3章为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应用,第4章为多组分系统热力学,第5章为相律与相图,第6章为化学平衡,第7章为电化学,第8章为化学动力学,第9章为界面现象,第10章为胶体。每章末附有一定数量的思考题、习题和目标检测题,并在介绍主要理论知识后补充了少量的阅读材料,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物理化学》可作为高职高专的化学教育、化工、制药、生物工程、环境保护等专业学生的物理化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工矿企业、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