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纪秋发
页数:254页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
ISBN:978750971698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作者简介
纪秋发,江西南城县人。先后就读于江西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社会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北京青少年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为青年文化、网络文化。发表《青少年学生使用网络的实证研究》、《网络游戏的价值与青少年的保护》、《对国外网络成瘾失调症研究的略述》等多篇学术论文。参与北京市规划办“北京青年志愿者行动与志愿精神研究”、“和谐社会中的社区志愿服务研究”等重点课题。主持完成“计算机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及教育对策”、“北京市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失调症及对策研究”等多项课题。
相关资料
插图:卡斯特认为,认同是同全球化相对抗的趋势,是新社会运动产生和发展的核心理念。①在其“信息时代”三部曲之《认同的力量》一书中,卡斯特集中讨论了社会认同从瓦解到新生的分化与整合过程。卡斯特描述了当今社会的两大互相斗争的趋势:全球化和认同,旨在推崇多元文化。首先是“国家认同”衰败,“民族认同”兴起。多民族国家面临崩溃的命运,因为它们缺失国家认同,而存在民族认同,民族主义兴起。卡斯特明确指出,全球化是民族主义复苏的时代,这表现在对既有的民族国家的挑战,以及各地以民族性为基础的认同建构或重建。“民族是借由共同的历史及政治目标,以人民的心智及集体记忆所建构的文化共同体。”②他进一步把民族认同的原因归结为语言,“语言,特别是发展完成的语言,才是民族自我认知以及建立一个看不见的民族边界的基本特征”③。其次是主权国家的重新定位。卡斯特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主权国家确实已经从拥有主权的主体变成只有战略性地位的角色,主权国家遭受来自本国和全球化的双重压力。主权国家能在这种夹缝中生存,是因为,其国土内的民族和人民,为避免在全球化的狂风巨浪中失去避难所,而展开以国家为疆界的保护性社群主义。可以说主权国家的存在是全球化和新社会运动妥协与权衡利害的结果。最后是电子媒体政治。
本书特色
《中国数字鸿沟:基于互联网接入、普及与使用的分析》是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第一章 绪论一 选题意义与研究目的二 文献综述三 研究问题与方法四 研究框架与内容第二章 数字鸿沟的“信息社会”理论渊源一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思想二 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理论三 希勒的文化帝国主义思想四 蒂奇纳等人的知识沟理论五 小结第三章 中国互联网普及的数字鸿沟一 中国与世界一些国家(地区)之间互联网普及的数字鸿沟二 中国不同省份互联网普及的数字鸿沟现状三 中国不同省份互联网普及的数字鸿沟的决定因素第四章 七城市不同群体互联网接入的数字鸿沟一 数据来源与说明二 不同群体互联网接入的数字鸿沟三 互联网接人与非接人群体对互联网的认知比较四 互联网接入与非接人群体家庭电子设备拥有的差距第五章 七城市不同群体互联网使用的数字鸿沟一 为什么要关注互联网使用的数字鸿沟二 三类互联网使用群体人口与社会经济特征描述三 三类使用群体互联网使用的数字鸿沟第六章 数字鸿沟的根源探析一 数字鸿沟成因的多维度解释框架探析二 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互联网普及的数字鸿沟根源三 中国不同省份互联网普及的数字鸿沟根源四 不同群体互联网接入与使用的数字鸿沟根源第七章 应对中国互联网数字鸿沟的策略一 为什么数字鸿沟会成为一个问题二 应对中国互联网的数字鸿沟策略三 研究展望参考文献致谢
节选
《中国数字鸿沟:基于互联网接入、普及与使用的分析》内容简介: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互联网走上商业化之路,并以迅猛之势发展并渗透世界各国(地区),但分布极不均衡,存在严重的数字鸿沟问题。数字鸿沟本质上是一种利用信息、知识和技术处理与创造财富能力的差距,在普及和扩散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平衡状态会带来新的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分化。《中国数字鸿沟:基于互联网接入、普及与使用的分析》运用统计资料和社会调查资料,对我国互联网接入、普及与使用的数字鸿沟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描述与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