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毕诚
页数:388页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
ISBN:978780234561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作者简介
毕诚,湖北省浠水人,教育学博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校长发展学校副校长。兼任北京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1979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先后攻读学校教育专业本科、中国古代教育史专业研究生,师从著名教育家毛礼锐先生,于1988年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热哀教育科学研究,潜心中国教育与中国文化,涉猎学术领域宽泛,对教育、哲学、历史、文化、科学和文学等多:方面有兴趣。勇于实践探索,曾在北京率先创办民办学校,并主持中央教科所培训中心工作多年。自1985年以来。先后参加和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共计40余项,独自撰写、主编和翻译学术著作《儒学的转折÷-阳明学派教育思想研究》、《教育社会学引论》、《中国教育鳓、《中外教育名著评介》、《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科教兴国与教育创新》等百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相关资料
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汀漳各郡皆有巨寇”。尚书王琼特举荐王阳明。正德十一年,他被升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奉命镇压江西南部和福建汀州、漳州等地的农民起义。王阳明次年正月至赣,首行十家牌法,推行社会教化,选练民兵,组织地主武装和整顿政府军兵。二月,遂镇压了漳州农民起义军七千余人。五月立兵符,改组地方军事编制,并奏设平和县,移枋头巡检司。六月疏请疏通盐法。九月改授提督南漳、汀漳处军务,并发布《抚谕贼巢》,以“攻心”方法瓦解了黄金巢、卢珂等起义军队伍。十月镇压了横水、左溪、桶冈的农民起义军,随之奏设崇义县。王阳明在横水时曾寄书弟子杨仕德:“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当他审问义军首领谢志珊为何能得数千人聚义造反,谢日:“或纵其酒,或助其急,待其相德,语之吐实。”王阳明退而告诸门人道:“吾儒一生求朋友之益,岂异是哉?”①他注意研究农民起义军的教育与组织方式,总结镇压农民起义和“破心中贼”的经验,把教育与地方政治紧密结合起来,逐步形成“政教合一”的社会教育理论。正德十三年(1518)正月,王阳明在江西开始镇压三涮农民起义。时与弟子薛侃书中再次重申“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观点,说:“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②要求教育作为配合镇压农民起义和巩固镇压农民起义以实现地方治乱的手段。三月,他带兵袭击了大帽、涮头等地义军据点三十八处,擒斩义军二千余人。“四月班师立社学”④。王阳明认为:“民风不善,由于教化未明。”
本书特色
《儒学的转折:阳明学派教育思想研究》是由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绪论第一章 王阳明生平及其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第一节 少年时代的教育和文化环境第二节 泛滥于词章,是非来学,出入佛老第三节 居夷处困,“顿悟”龙场第四节 范围进退朱陆,发展“知行合一”第五节 揭致良知之教,公然褒崇陆学第六节 居越讲学,创立学派第七节 天泉证道,施教思田第二章 阳明学说形成的背景及学术思想体系第一节 阳明学说形成的背景第二节 阳明学说的价值取向第三节 “经学即心学”第四节 论朱陆学术旨趣第五节 对佛、道、墨诸家的评价第三章 阳明的教学思想第一节 阳明教学思想的“心学”特质第二节 “明人伦”的“尽心之学”第三节 论教学中的诸种关系第四节 论“知行合一并进”第五节 论“人生之道”的“实学”第六节 论教学原则第七节 论教学诸法第四章 阳明的德育思想第一节 道德论第二节 求“本体之乐”与“致良知”第三节 “大人之学”与“大人”标准第四节 “四句教”本义第五节 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第五章 阳明的社会教育第一节 王阳明的政教思想第二节 社会控制与社会教化第三节 社学教育第四节 儿童教育第五节 军事教育第六章 阳明学派教育思想的展开与影响第一节 阳明学派的崛起第二节 阳明学派的分化与流变第三节 阳明学激进派的教育思想第四节 阳明学保守派的修养论第五节 修正派对阳明学的改造与开拓第六节 阳明学派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影响第七节 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节选
《儒学的转折:阳明学派教育思想研究》着力研究了王阳明生平及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重点阐述了阳明学派的思想体系、内容展开及社会影响,理顺了阳明学派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的逻辑序列,以及心性论、道德论、知识论、知行观的内在联系。阳明学派是一个体系庞杂、派系众多、思想活跃、注重实际的教育流派,在晚明高峰迭起的社会思潮中阳明学派的分化与流变愈演愈烈,以致门户分立,相互水火,一流弊滋甚。后起的阳明学修正派力图改造阳明学派末流,并修正和发展了阳明学说,因时局风云五变幻.明王朝“天崩地解”,从而使得流传逾百年、门徒遍天下的“显学”在明清之际时代潮流的冲击下,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为明清之际实学思潮、启蒙思潮的勃兴作出了贡献。与此同时,阳明在日本的传播,促进了日本程朱理学的变革。阳明学已经成为世界思想宝库的重要财富,其学术生命力日益显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