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比较文学教程

封面

作者:赵小琪

页数:306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

ISBN:978730117272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提出了比较文学学科特征与研究范围的新观点,即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在于主体间性,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指涉异质文学的事实材料间性关系、异质文学的美学价值间性关系、不同诗学的间性关系、文学与其他学科的间性关系、文学与其他文化理论的间性关系五种关系。在教材中大力增加文学与其他学科互渗关系比较的内容让不同学科的知识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有机地集成,使学生成为既“专”又“博”,既“博”又“专”,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知识体系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由“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在教材中注重对学生实践性能力的培养。由此将教学时空延伸到了课外,真正实现了课内外的优势互补和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作者简介

赵小琪,现代文学博士、比较文学博士后,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湖北省比较文学学会秘书长、湖北省社科联第七届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比较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出版著作《台湾现代诗与西方现代主义》、《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等,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天津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战线》、《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120余篇,主编教材多部,独撰的论文曾获多项省部级社科奖。

相关资料

再次,比较文学中的主体间性学科特征也表现为研究对象与研究对象的间性关系。如果说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一元的,那么,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则是两种国别的文学问性或文学与其他学科间性的二元关系。真正的比较文学研究不可能产生于单一的研究对象之中,而必须产生于一个研究对象与另一研究对象的相互作用和关系之中,它强调的是研究对象与研究对象的主体的共生关系。也就是说,两种国别的文学主体或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主体的共在与交互作用才构成了一种真正的比较文学研究,没有两个研究对象主体之间的共在与交互作用,就不可能有比较文学研究以及比较文学学科的存在。这其中,两者中任何一方的主体性都是不可忽视的。例如,我们在对梁宗岱诗学与西方现代主义诗学进行比较研究时,一方面要看到西方象征主义对梁宗岱诗学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梁宗岱在引进西方象征主义理论和创作时,实际上是以传统的纯艺术精神去会解的。在梁宗岱看来,西方象征主义的许多“创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存在。二者虽存在着文化时空背景的区别,但在基本理路和策略方面又有着明显的契合之处。由此,他在对象征主义理论的介绍中,就借助中国佛学思想进行了会解。他认为,象征主义文学要获取一种宇宙意识,必须遵循两种途径,一为“形骸俱释的陶醉”,一为“一念常醒的澈悟”。①而事实上,无论是“形骸俱释的陶醉”,还是“一念常醒的澈悟”,都与佛家修行的至高境界有关。这样,梁宗岱就在象征主义和佛家思想的相互印证、相互阐发中,不仅使象征主义的“契合”论,而且也使佛家的妙悟论都呈现出了崭新的面目,无论是它们的内涵还是外延都获得了深化和扩展。由此可见,当比较文学研究者将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念的国别文学放置在一起时,他的目的并不是以任何一方的主体性压制或消解另一方的主体性。即使如梁宗岱这样的被影响一方,他的诗学在受到西方象征主义诗学的影响时也并没有丧失自己的创造性转化能力。

本书特色

《比较文学教程》:高等院校中文专业创新性学习系列教材

目录

《高等院校中文专业创新性学习系列教材》总序
绪论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渊源与定义
第二节 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与研究范围
第一章 事实材料间性关系研究
第一节 流传学
第二节 渊源学
第三节 媒介学
第四节 形象学
第二章 美学价值间性关系研究
第一节 主题学
第二节 文类学
第三节 阐发研究
第三章 文学与其他学科间性关系研究
第一节 文学与哲学
第二节 文学与心理学
第三节 文学与艺术
第四节 文学与传播学
第五节 文学与病理学
第六节 文学与计算机技术
第四章 异质诗学间性关系研究
第一节 诗学范畴比较
第二节 诗学文化体系比较
第五章 文学与其他文化理论间性关系研究
第一节 文学与原型批评
第二节 文学与叙事学
第三节 文学与诠释学
后记

节选

《比较文学教程》是中文专业比较文学基础课教材(外语学院兼用),为“高等院校中文专业创新性学习系列教材”之一。全书提出了比较文学学科特征与研究范围的新观点,即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在于主体间性,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指涉异质文学的事实材料间性关系、异质文学的美学价值间性关系、不同诗学的间性关系、文学与其他学科的间性关系、文学与其他文化理论的间性关系五种关系,据此在大的系统方面划分五章;在子系统方面,每节都是一个小板块,具体阐释了各个间性关系对应的研究方法如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形象学、主题学、文类学、阐发研究、原型批评、诠释学等。每个板块基础知识后进一步给出了“导学训练”、“研讨平台”、“拓展指南”,供学生深入学习之用。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比较文学教程》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75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