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凌艳平著
页数:193
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
ISBN:978781113785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博弈论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分析上市公司虚假信息的成本与收益,并从制度经济学、行为金融学等角度分析上市公司发布虚假信息的作用机理,借鉴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的信息披露与监管制度,提出防范虚假信息、提高证券监管效率的对策。
作者简介
凌艳平,女,1973年生,湖南株洲人,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经济学副教授,财务处副处长。1996年湖南财经学院会计学本科毕业,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2005年获得湖南大学金融学硕士学位,2009年攻读湖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博士。在《求索》、《会计之友》、《经济论坛》、《经济研究导刊》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其中两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工业企业管理》、《物流管理》全文复印。主编《会计电算化》教材1本,参编著作3部。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主持省厅级课题3项,参与省厅级课题5项。
相关资料
插图:1.获取虚假信息的正常费用不管投资者获取什么样的信息。都必须付出一定的成本。如购买证券方面的书籍报刊、参加股票培训班、购买股票接收机、上网查询、向各种证券机构咨询等。据上海证券交易所与全景网络有限公司的联合调查表明,目前投资者每年花在获取上市公司公开信息上的费用(如订阅指定报刊费用和上网费)为:有1.55%的投资者的花费在10000元以上,有2.45%的投资者的花费为5000~10000元,有30%的投资者的花费为1000~5000元,有31.99%的投资者的花费为500~1000元,花费在500元以下的投资者占34.01%。可见对于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而言,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该调查也表明,有44.42%的投资者认为近三年来获取信息的费用呈总体上升趋势,39.31%的投资者认为这一费用比例基本稳定。2.分析虚假信息的成本分析成本是指投资者获取信息之后分析信息所发生的成本。投资者只有通过分析信息,才能评价企业的经营绩效、衡量企业财务状况、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而目前上市公司发布的信息主要是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同其他经济信息~样具有高密集度的特点,财务报表上所反映的信息经过高度概括和浓缩而成。而我国现阶段投资者的职业水平仍有所欠缺,大多数非专业人员都难以理解其中的会计信息,因此他们一般会借助专业分析机构和咨询机构,向他们支付一定的费用来获取相关信息。3.因获取虚假信息而遭受的损失对于这个成本,笔者深有体会。作为一个本科学习会计、硕士学习金融的小投资者,笔者自认为对上市公司提供的信息能够进行比较理性的分析,选取绩优股。
本书特色
本书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对此展开深入的分析,虽然不是一个新的方法,却的确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而在众多博弈中,上市公司信息提供者与信息使用者之间的成本与收益博弈是最为核心的,本书将之作为讨论的焦点,可谓抓到了解决问题的“牛鼻子”。
本书在成本与收益博弈分析的基础上,辅之以制度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讨论,并借鉴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成熟的监管经验,从上市公司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提出了我国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披露的防范措施,是具有一定价值的。
目录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第二节 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文献回顾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框架
第二章 博弈理论
第一节 博弈论基本理论
第二节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第三节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第四节 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第五节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第三章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基本博弈关系
第一节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第二节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基本博弈关系概述
第三节 上市公司经营者与股市投资者的博弈
第四节 上市公司与监管机构之间的博弈
第五节 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博弈关系
第六节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的其他博弈关系
第四章 上市公司虚假信息发布的成本与收益博弈分析
第一节 虚假信息披露的表现形式与动机
第二节 虚假信息披露的成本和利益分析
第三节 上市公司虚假信息发布的成本与收益博弈
第四节 上市公司虚假信息发布的成本与收益实证分析
第五章 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信息的制度和行为分析
第一节 上市公司虚假信息发布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第二节 上市公司虚假信息发布的行为金融学分析
第六章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法律责任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美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证券监管制度
第二节 日本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证券监管制度
第三节 英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证券监管制度
第四节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及证券监管的相关规定
第五节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过程及结果的国际比较
第七章 防范上市公司发布虚假信息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上市公司内部的治理措施
第二节 上市公司外部的治理措施
附录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基于博弈论的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披露研究》运用博弈论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分析上市公司虚假信息的成本与收益,并从制度经济学、行为金融学等角度分析上市公司发布虚假信息的作用机理,借鉴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的信息披露与监管制度,提出防范虚假信息、提高证券监管效率的对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