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胡辉杰 著
页数:313
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
ISBN:978781113791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庸是周作人思想中的核心概念,本书力图通过对这一概念的追根溯源、条分缕析来对周作人的文化思想进行独辟蹊径的解读,从而达到纲举目张的阐释预期,并进而对其作一个较为切近实际的梳理。本书的重点在于阐述周作人对于中国传统中庸思想的改造,即以“智”代“礼”,致力于“儒家人文主义”的文艺复兴。
作者简介
胡辉杰,1969年11月出生,湖南邵阳人,在湖南师范大学和武汉大学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湖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鲁迅、周作人以及中国现代文艺复兴观念研究,在《鲁迅研究月刊》等专业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
本书特色
本书独辟蹊径,选择了中庸思想作为周作人研究的突破口,深入细致地剖析了周作人中庸思想的中外渊源关系;它在文章和审美观念上的体现;它如何企图通过以智代礼的转换改造中国传统的中庸观念,最终实现儒家人文主义的创造性转化与复兴。过往的研究大多是把周作人的中庸思想当作传统文化的负面因素而加以否定,因此,作者这一研究视角的选择是需要巨大的理论勇气的。而事实证明,把握住周作人所取“中庸”的价值立场,确实能在相当程度上说明周作人思想的复杂性和悖论性,其二律背反的困惑也往往能够迎刃而解。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的研究视角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三、选题的基本思路
第一章 周作人与中庸之道
第一节 中庸的理想:“允执其中”
第二节 周作人与中庸之道
第二章 周作人与希腊中道观
第一节 希腊的中道观
第二节 希腊之馀光
第三章 中庸:文学观念中的价值趋向
第一节 范畴之一:贵族与平民
第二节 范畴之二:载道与言志
第四章 文章之美:致“中和”
第一节 “中”与“和”
第二节 平和冲淡
第三节 “趣味”说——美在趣味
第五章 “中”: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
第一节 礼的沿革
第二节 执中:以“礼”制“中”
第三节 “中”:对于礼法权威的反动
第六章 以智代礼:中庸之“中”的潜在转换
第一节 古代的智
第二节 古希腊的智者
第三节 智:人情与物理之“中”
第四节 以智代礼:仁且智
第七章 儒家人文主义:创造性转化还是乌托邦
第一节 中庸的追求:健全的思想
第二节 中庸的虚无:少信
第三节儒家人文主义:创造性转化还是乌托邦
结语 尊德性·道学问·理性的吊诡
参考文献
后 记
一、选题的研究视角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三、选题的基本思路
第一章 周作人与中庸之道
第一节 中庸的理想:“允执其中”
第二节 周作人与中庸之道
第二章 周作人与希腊中道观
第一节 希腊的中道观
第二节 希腊之馀光
第三章 中庸:文学观念中的价值趋向
第一节 范畴之一:贵族与平民
第二节 范畴之二:载道与言志
第四章 文章之美:致“中和”
第一节 “中”与“和”
第二节 平和冲淡
第三节 “趣味”说——美在趣味
第五章 “中”: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
第一节 礼的沿革
第二节 执中:以“礼”制“中”
第三节 “中”:对于礼法权威的反动
第六章 以智代礼:中庸之“中”的潜在转换
第一节 古代的智
第二节 古希腊的智者
第三节 智:人情与物理之“中”
第四节 以智代礼:仁且智
第七章 儒家人文主义:创造性转化还是乌托邦
第一节 中庸的追求:健全的思想
第二节 中庸的虚无:少信
第三节儒家人文主义:创造性转化还是乌托邦
结语 尊德性·道学问·理性的吊诡
参考文献
后 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