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页数:228页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
ISBN:978711311192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相关资料
插图:2.职业教育的特征不明显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很多职业岗位都需要从业者具备计算机的应用能力。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机操作的技术技能,还应该让学生具备使用计算机完成本岗位工作的能力。而这部分要求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3.高等教育的属性体现不足目前,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一些课程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有与中等职业教育趋同的倾向。特别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这种倾向更明显。课程内容全部由案例构成,学生的学习只是掌握这些案例的操作。但对相关技术的体系或整个软件没有整体的了解和掌握,对一些概念和常识更缺乏了解。这些将阻碍学生的持续发展。4.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于社会的需求相当一批院校将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课程作为公共课程。这种安排的优点是集中一批教师专注于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有利于提高该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在计算机技术尚未得到广泛应用的情况下,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利用师资,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操作技能。但在计算机技术全面融入各行业、专业工作的情况下,这些教师若不及时调整教学的思路、内容和教学方法,仍停留在讲授基本操作的层面,难以胜任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工作。5.学生基础有很大差异国家实施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方案,教育部已经制订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规划和教学大纲。但是由于地区和经济发展的差异,城市与农村及边远地区的学生所接受的信息技术教育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在经济发达地区,家庭拥有计算机的比例很高,许多中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而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计算机的普及程度比较低,计算机教育也相对落后,有些学生甚至根本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这些差异给教学的组织与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许多学校因此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定位于零起点的操作课程。要解决上述问题,应该使用职业分析的方法对高职各专业的特点进行分析,从各专业的教学和工作需求出发,提出对计算机技术及知识的要求,确定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建立适合各自专业需求的计算机课程体系。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课程的需求特点如下:①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不仅是一种工具,而是当今信息社会的从业者所置身其中且不得不面对的工作、生活和发展的环境,是完成本职工作、提升职业素养的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
本书特色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2010》是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第一部分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第1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历程1.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1.1.1 办学规模扩大1.1.2 基本能力提升1.1.3 内涵建设加强1.1.4 教学质量提高1.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1.2.1 加强实践教学的第——次课程改革1.2.2 指向职业适应能力培养的第二次改革1.2.3 以职业竞争力培养为导向的第三次改革1.2.4 高等职业教育三次课程改革的回顾与总结1.3 高职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1.4 高职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1.5 课程开发方法创新1.5.1 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学期项目主导的课程体系开发方法1.5.2 职业竞争力导向的“工作过程——支撑平台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1.6 本书结构说明及基本概念界定1.6.1 本书结构1.6.2 基本概念界定第2章 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2.1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产业现状2.2 我国计算机类教育与培训的职业资格证书分析2.3 计算机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需求分析2.3.1 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人才需求分析2.3.2 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分析2.4 计算机类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2.5 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第3章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3.1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基本要求3.2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指导思想3.3 课程开发的原则与步骤3.3.1 课程开发的原则3.3.2 课程体系框架3.3.3 课程开发的步骤第二部分 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学期项目主导的课程体系开发第4章 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学期项目主导的课程体系开发方法4.1 职业岗位分析指导思想及其工作流程4.1.1 职业岗位分析指导思想4.1.2 职业岗位分析工作流程4.2 职业岗位分析方法及其作业规范4.2.1 职业岗位划分及其作业规范4.2.2 职业岗位工作要求分析及其作业规范4.2.3 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及其作业规范4.2.4 职业岗位工作人员要求分析及其作业规范4.3 确定专业名称及专业培养目标4.3.1 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因素分析4.3.2 确定专业名称4.3.3 专业培养目标描述4.4 学期项目主导的课程体系开发指导思想及其工作流程4.4.1 学期项目主导的课程体系开发指导思想4.4.2 学期项目主导的课程体系开发流程4.5 学期项目主导的课程体系开发方法及其作业规范4.5.1 职业岗位对专业人才素质、技能、知识和评价标准要求的分析4.5.2 职业岗位对专业人才素质、技能和知识要求的分类汇总4.5.3 学期项目主导课程整合的课程体系开发方法及作业规范4.6 专业课程体系链路4.6.1 专业课程体系链路概念4.6.2 专业课程体系链路描述4.7 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计划4.8 专业课程体系实施条件4.8.1 实训基地4.8.2 师资队伍4.9 典型课程教学大纲模板第5章 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学期项目主导的课程体系参考方案5.1 “嵌入式技术与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参考方案5.1.1 专业课程体系开发5.1.2 专业课程体系5.1.3 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计划5.1.4 专业课程体系实施条件5.2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参考方案5.2.1 专业课程体系开发5.2.2 专业课程体系5.2.3 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计划5.2.4 专业课程体系实施条件5.3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参考方案5.3.1 专业课程体系开发5.3.2 专业课程体系5.3.3 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计划5.3.4 专业课程体系实施条件5.4 “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参考方案5.4.1 专业课程体系开发5.4.2 专业课程体系5.4.3 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计划5.4.4 专业课程体系实施条件5.5 “软件技术”(欧美服务外包)专业课程体系参考方案5.5.1 专业课程体系开发5.5.2 专业课程体系5.5.3 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计划5.5.4 专业课程体系实施条件第三部分 职业竞争力导向的工作过程——支撑平台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第6章 职业竞争力导向的工作过程——支撑平台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方法6.1 职业竞争力导向的工作过程——支撑平台系统化课程体系构架6.1.1 搭建职业竞争力导向的工作过程——支撑平台系统化课程体系构架6.1.2 课程体系构架16.1.3 课程体系构架26.2 职业竞争力导向的工作过程——支撑平台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流程6.2.1 课程体系构架1开发流程6.2.2 课程体系构架2开发流程6.3 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规范6.3.1 以高技能为主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规范”6.3.2 技术为主专业开发规范6.4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规范6.4.1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流程6.4.2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第7章 职业竞争力导向的工作过程——支撑平台系统化课程体系参考方案7.1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7.1.1 确定专业培养目标7.1.2 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与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技术7.1.3 确定典型工作任务难度等级和支撑平台课程学习链路7.1.4 确定课程体系结构图7.1.5 设计学习领域课程和支撑平台主干课程7.1.6 编制学习领域课程和支撑平台课程教学计划7.1.7 制订专业教学计划7.1.8 开发“公文流转系统实现”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大纲7.2 “软件技术”专业7.2.1 确定专业培养目标7.2.2 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与典型工作任务难度等级7.2.3 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知识能力要求7.2.4 开发“数据库开发”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大纲7.2.5 编制学习领域课程和支撑平台课程教学计划7.2.6 确定课程体系结构图7.2.7 制订学习领域课程教学计划7.3 “电子商务”专业7.3.1 确定专业培养目标7.3.2 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与典型工作任务难度等级7.3.3 设计学习领域课程和支撑平台主干课程7.3.4 确定课程体系结构图7.3.5 制订专业教学计划7.3.6 开发“数据库设计与开发”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大纲第四部分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参考方案第8章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参考方案8.1 指导思想8.2 课程目标设计8.2.1 课程目标8.2.2 基本能力与任务8.3 课程内容8.4 教学实施建议8.5 考核方式第9章 其他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参考方案9.1 “程序设计基础——C程序设计”课程方案9.1.1 指导思想9.1.2 课程目标设计9.1.3 课程内容9.1.4 教学实施建议9.1.5 考核方式9.2 “数据处理与应用(基于MS Excel)”课程方案9.2.1 指导思想9.2.2 课程目标设计9.2.3 课程内容9.2.4 教学方法建议9.2.5 考核方式9.3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方案9.3.1 指导思想9.3.2 课程目标设计9.3.3 课程内容9.3.4 教学实施建议9.3.5 考核方式9.4 “多媒体技术应用”课程方案9.4.1 指导思想9.4.2 课程目标设计9.4.3 课程内容9.4.4 教学实施建议9.4.5 考核方式9.5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方案9.5.1 指导思想9.5.2 课程目标设计9.5.3 课程内容9.5.4 教学实施建议9.5.5 考核方式第五部分 计算机教育教材建设第10章 高职计算机教育教材建设10.1 关于教材建设的理念更新10.2 职业竞争力导向课程模式中的三类课程的教材建设10.2.1 课程的类型10.2.2 三类课程教材的特征10.3 教材开发的要求与队伍建设10.3.1 教材开发的要求10.3.2 教材开发的队伍建设10.4 教材开发的模式10.4.1 校企合作10.4.2 区域合作10.4.3 政府或行业协会组织、协调
节选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2010》内容简介: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并应广大一线教师的迫切要求,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与中国铁道出版社再度联手,在《中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2007》(CVC 2007)的基础上,推出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2010》(CVC 2010)。新版本邀请了有关的知名专家、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职教师以及行业企业专家参加,在CVC 2007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新一轮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步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开发方法和计算机教育的课程方案,为高职院校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