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佛说身病-慈悲祛病

封面

作者:安艺

页数:192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

ISBN:978753872734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它渗透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观念和习惯。其中,佛教对人体医学、生活保健的认识博大精深,对身心调和与健康生活的具体要求比比皆是,它们,涉及到我们日常的饮食和呼吸,涉及到我们的道德修养,涉及到我们的情绪调节,也涉及到我们精神生活的达观和纯净……
身体的病痛从何而来?心中的不满如何疏导?精神的愤懑如何化解7健康和谐的人生如何养成?现代人生活在追逐与压力之中,忽略着损害身心健康的病源,却盲目地进补、片面地自我安慰,殊不知身心的调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身体与精神的双重调和,又如何能够创造和谐的人生?
《慈悲祛病》,从生理、心理两方面的健康误区入手,从饮食、呼吸、生活规范、情绪调节、心灵净化等多方面角度,以日常生活行为为主线,以现代养生、日常保健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为内容,全面介绍健康生活的诸多要素,内容浅显,简单易行,人人可学。
《佛说身病》,详尽介绍了佛教医学中对人体的理解、对疾病来源及其危害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了佛教养生与现代生活保健的综合性知识,提出了全方位的身心调和方案。

作者简介

安艺 上世纪八十年代生人,年纪轻轻,有信仰、爱生命。虽不曾研习过关于文学的理论知识,却因为对文字的热爱而投身于此。闻言“只有印在纸上的东西才能够流传得更久”,便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图书出版行业;又因听闻“没有生活的文字是没有活力的”,而转投其他行业。曾出版《享受慢生活》。

相关资料

插图:修行之路,健康第一净饭王得知太子出家的消息,甚为悲伤,在多次派人劝说无效后,他只好在亲族中选派了侨陈如、摩诃男等五人伴随、服侍他。可他没想到,这五个人后来成为佛陀的第一批皈依者,史称“五比丘”。这一阶段,悉达多太子先后学了苦行、修习了禅定,都未能真正得到解脱。那时候的印度人都相信可以凭借绝食、不眠等苦行获得能力与知识,他也想试试,于是,带着五个门徒来到河边绝食静坐,这样,经过6年苦行生活,他变得形体枯瘦,竟然有一天饿晕了过去,幸好,被一名好心的牧羊女喂了一些乳糜,这才恢复了意志。吃了乳糜后,悉达多忽然领悟到用绝食苦行的方法来求得真知实在是愚不可及的,因为饥饿和过度的苦修只会破坏身体的健康,这样就无法去深思精神上的需求。于是,悉达多就毅然决然地舍弃无谓的苦行,来到伽耶山菩提树下。据记载,他以吉祥草敷设金刚座,端身正坐,发誓说:“我今若不证无上正等正觉,终不起此座!”他在树下静坐49天,克服了内外的种种“魔障”。这里的“魔障”就是人类最原始的欲望。这时候的释迦牟尼彻底看见了自己本来面目,止息了一切妄想无明,在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终于觉悟,时年35岁。世人尊称他为“佛陀”,意思就是“觉者”,从此之后,他的名号就叫“释迦牟尼”。由于释迦牟尼拒绝了苦行,并且要求照常饮食,这使弟子们大为惊骇。释迦牟尼告诉他们,要想获得一切真理,就必须保持健康的身体与健全的头脑。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体会,比如,在极度困顿的时候,让你回答1+1=?有可能你就会随口说道,3!因为当时你已经无意识了,满脑子就是睡觉,哪还顾得上思考问题?释迦牟尼的健康学说在盛行苦行观念的印度,一开始并没有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但释迦牟尼继续顺着自己的道路探究真理。他又坐在大树下思考了一天一夜,然后起身,到世界各地传播佛法去了。身心兼具方能克服苦难为什么我们不能完全地感到幸福?这是处于青年时期衣食无忧的悉达多王子的困惑,也是属于自我省察的问题。与其他宗教形式倡导完全的自我奉献不同,释迦牟尼的教义并没有无视自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大多数宗教都主张断绝自身的欲望,但佛教是肯定人有各种欲望的,“有”的对立面是“无”,佛教追求的不是“无”,而是“空”,也

本书特色

人类有身则有病,身病来自心病,慈心一念是健康人生的关键。
佛门多长寿,这是多年来学者从研究佛教各个时代的高僧生平中所发现的。为什么佛门的人会普遍出现长寿的现象呢?本书详尽解析佛教观念中科学的成分,介绍佛教医学中对人体的理解、对疾病来源及其危害的认识,并全面阐述健康生活的诸多要素。

目录

第一章 释迦牟尼的长寿因
佛陀诞生与胎教
远离四苦,慧心萌发
修行之路,健康第一
身心兼具方能克服苦难
慈心一念是健康人生的关键
第二章 佛教的生命哲学
人类疾病的种类
人类疾病的产生条件
生命的重点在于内心
内心空间和谐才能顺遂自如
对生命空间的把握才是幸福之源
第三章 佛教中的养生理念
身随心行是养生的迷障
四大调和的健康标准
健康和谐的生命是现代医学追求的目标
第四章 人人都是有“病”的
所有疾病都是可以控制的
身病的三种现象
心理疾病的根本原因
持戒是调和体态平衡的关键
心净是治病的根本原则
第五章 佛教中的医学与医药
佛门医学源远流长
天下无一不是药
佛医中的特殊医术
静坐调息:佛医的入门方法
推拿按摩:佛医的祛病外法
禅定:佛医的祛病内法
六字真言:佛医的心理秘笈
呼吸排毒:佛医的“防未病”方法
第六章 佛教倡导的健康之道
养生的四大原则
生活中的养生内容
身体健康的根本:慈悲与宽容
身体强壮的基础:饮食
身体强壮的保障:睡眠
身体强壮的客观条件:居室
健康风貌的主观表现:衣装
第七章 和谐的社会生活才是健康的根源
“以众为我”才是幸福的社会
学会忏悔,超越自己
感恩常乐
从佛学中感悟生命

节选

《佛说身病》内容简介: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它渗透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观念和习惯。其中,佛教对人体医学、生活保健的认识博大精深,对身心调和与健康生活的具体要求比比皆是,它们,涉及到我们日常的饮食和呼吸,涉及到我们的道德修养,涉及到我们的情绪调节,也涉及到我们精神生活的达观和纯净……身体的病痛从何而来?心中的不满如何疏导?精神的愤懑如何化解?健康和谐的人生如何养成?现代人生活在追逐与压力之中,忽略着损害身心健康的病源,却盲目地进补、片面地自我安慰,殊不知身心的调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身体与精神的双重调和,又如何能够创造和谐的人生?《慈悲祛病》,从生理、心理两方面的健康误区入手,从饮食、呼吸、生活规范、情绪调节、心灵净化等多方面角度,以日常生活行为为主线,以现代养生、日常保健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为内容,全面介绍健康生活的诸多要素,内容浅显,简单易行,人人可学。《佛说身病》,详尽介绍了佛教医学中对人体的理解、对疾病来源及其危害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了佛教养生与现代生活保健的综合性知识,提出了全方位的身心调和方案。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佛说身病-慈悲祛病》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59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