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瑜珈强身-慈悲祛病

封面

作者:伍晓玲编著

页数:208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

ISBN:978753872729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它渗透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观念和习惯。其中,佛教对人体医学、生活保健的认识博大精深,对身心调和与健康生活的具体要求比比皆是,它们,涉及到我们日常的饮食和呼吸,涉及到我们的道德修养,涉及到我们的情绪调节,也涉及到我们精神生活的达观和纯净……
身体的病痛从何而来?心中的不满如何疏导?精神的愤懑如何化解?健康和谐的人生如何养成?现代人生活在追逐与压力之中,忽略着损害身心健康的病源,却盲目地进补、片面地自我安慰,殊不知身心的调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身体与精神的双重调和,又如何能够创造和谐的人生?
《慈悲祛病》,从生理、心理两方面的健康误区入手,从饮食、呼吸、生活规范、情绪调节、心灵净化等多方面角度,以日常生活行为为主线,以现代养生、日常保健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为内容,全面介绍健康生活的诸多要素,内容浅显,简单易行,人人可学。
瑜伽是一种修身养心的训练,是一种健康纯洁的生活,是一种身心的统一与和谐。本书详细介绍了瑜伽的起源、发展及其基本理念、方法,纠正了现代瑜伽体操健身的片面认识,通过本书,读者可以领会瑜伽的真正含义和身心调和的简易方法。

作者简介

伍晓玲 上世纪70年代末人,湖南人,现居北京。素食主义推崇者,深切感受到素食带给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收获,并且获益终身。

本书特色

瑜伽是一种意识感知,它是对自然法则的敬畏与遵从;
瑜伽是一种精神探索,它追求身体与内心的对话与融合;
瑜伽是一种性灵体验,它在人与宇宙的能量交融中探求生命的和谐纯一。
它包括思想和身体两部分,思想上要求我们保持好的心态,排除杂念、与人为善;动作上,瑜伽并不追求高难度,而是力求做好自己最舒展、最舒服的姿势。

目录

第一章 瑜伽的历史
第一节 瑜伽是什么
第二节 瑜伽的起源
第三节 瑜伽的历史分期
第四节 瑜伽与佛教的关系
第五节 中国瑜伽的历史基础和兴起
第二章 瑜伽的基本理念
第一节 《瑜伽经》说什么
第二节 《瑜伽经》中的人体奥秘
第三节 古典瑜伽的流派
第四节 正确理解现代的瑜伽
第三章 瑜伽的基础:调息
第一节 人体的生命之气
第二节 瑜伽倡导的正确呼吸
第三节 瑜伽呼吸的种类
第四节 瑜伽呼吸的收束
第四章 瑜伽的基本修持:体位
第一节 体式的传说
第二节 瑜伽热身体式:拜日式
第三节 瑜伽基本体位之一:坐姿
第四节 瑜伽基本体位之二:站姿
第五节 瑜伽基本体位之三:跪姿
第六节 瑜伽基本体位之四:卧姿
第七节 瑜伽基本体位之五:俯卧
第八节 瑜伽基本体位之六:手脚支撑式和倒立
第九节 体式练习的顺序安排
第十节 瑜伽练习误区
第五章 瑜伽的基本修持:冥想
第一节 瑜伽冥想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冥想的本质:感知生命
第三节 冥想的三个阶段
第四节 静坐不是冥想
第五节 冥想坐姿的种类
第六节 瑜伽冥想的手印
第七节 冥想之前的五步调整
第八节 冥想的基本方法:语音冥想
第九节 其他的冥想方法
第六章 现代瑜伽
第一节 风靡世界的哈他瑜伽
第二节 哈他瑜伽的种类
第三节 办公室简易瑜伽操
第四节 现代瑜伽练习误区
第七章 瑜伽的饮食观
第一节 食物是感性的
第二节 让人充满活力的素食
第三节 瑜伽倡导的饮食习惯
结语

节选

《瑜伽强身》内容简介: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它渗透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观念和习惯。其中,佛教对人体医学、生活保健的认识博大精深,对身心调和与健康生活的具体要求比比皆是,它们,涉及到我们日常的饮食和呼吸,涉及到我们的道德修养,涉及到我们的情绪调节,也涉及到我们精神生活的达观和纯净……身体的病痛从何而来?心中的不满如何疏导?精神的愤懑如何化解?健康和谐的人生如何养成?现代人生活在追逐与压力之中,忽略着损害身心健康的病源,却盲目地进补、片面地自我安慰,殊不知身心的调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身体与精神的双重调和,又如何能够创造和谐的人生?《慈悲祛病》,从生理、心理两方面的健康误区人手,从饮食、呼吸、生活规范、情绪调节、心灵净化等多方面角度,以日常生活行为为主线,以现代养生、日常保健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为内容,全面介绍健康生活的诸多要素,内容浅显,简单易行,人人可学。瑜伽是一种修身养心的训练,是一种健康纯洁的生活,是一种身心的统一与和谐。《瑜伽强身》详细介绍了瑜伽的起源、发展及其基本理念、方法,纠正了现代瑜伽体操健身的片面认识,通过《瑜伽强身》,读者可以领会瑜伽的真正含义和身心调和的简易方法。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瑜珈强身-慈悲祛病》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59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