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曾立英
页数:371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781108774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探讨现代汉语的作格现象,从作格动词到作格句式,到有关作格的语言类型研究,由点及面,构成一个整体。
全书除绪论和结论外,正文共分五章。
绪论部分主要回顾“作格”在国内外研究的状况,从五个角度综合说明前贤对于作格的理解,阐明本书的研究思路。
第一章主要是在给动词分大类的基础上确立作格动词这一细类,认为作格动词的分出与动词分类的另外两个维向有重要的关联。这两个维向分别是:(1)双论元动词还是单论元动词的分类;(2)动词的动态、静态等情状类型的分类。此外,同样重要的是,作格动词自身必须有自己的论元结构:一个必有论元——“中介”,一个可选论元——(外部)“引发者”。具体说就是,从论元的配置上看,作格动词必须既能够出现在单论元句中,也能够出现在双论元句中;从句式的情状类型上看,作格动词所出现的单论元句表达“中介”这个参与者静态的情状类型。双论元句则表达“外部引发者致使某物达成某状态”的动态义。
第二章论证汉语作格动词的判定标准。根据前章所梳理出来的作格动词的基本特点,我们在作格动词能出现在np1+v+np2和np2+v交替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个诊断式——“使+n+v”和“np2+自己+v了”的结构,作为判定汉语作格动词的相容的析取标准。符合这些条件的汉语动词,才是真正在句法语义中有作格性的动词。
第三章具体描写现代汉语的160个作格动词,并将这些动词分成四小类,逐一讨论。这四类分别是:表“状态变化”的作格动词,表心理状态变化的作格动词,兼属形容词的作格动词和表“自身变化”的作格动词。每一子类都讨论其特点,列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动词及其各大词典在这些词的释义上的得失,并列出符合该类特点的词表。该章还把对作格动词的探讨和词典释义联系在一起,指出现有词典在对作格动词的释义上存在一些模糊之处,有待修正。
第四章讨论汉语中最重要的两种作格句式:动结式与存现句。与鉴别作格动词的方法相同,我们依然用“既可以用于‘表中介的状态’的单论元句中,也可以用于‘表使中介成为某状态’的双论元句”,作为形式标准来鉴别作格性动结式。本书还以“破”为例,说明古代汉语作格动词向动结式的演变。存现句是一种专用的、作格角度的中介句,但存现句中的动词不是作格动词,而是由非宾格动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等不同类型的动词来充当的。这些不同类型的动词进入存现句后,受句式的制约,在句中统一表现为非宾格动词的特点:(1)只带“中介”单论元;(2)动词表达该论元有关的状态、现象而非有意识的动作。
第五章借鉴dixon(1994)的观点,根据s、a、o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考察汉语的主语系统的选择情况。dixon把语言分为“主格一宾格”、“作格一通格”和“分裂的系统”三种类型。汉语是属于“分裂的系统”这一类型的。在这个前提下讨论汉语的动词分类情况,讨论汉语的动词在小句内选择什么样的主语,在小句和小句之间选择什么样的主语,同时通过汉语和英语以及其他语言的对比来说明主语系统的选择差异。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汉语不是典型的“作格语言”或典型“宾格语言”,也不是“作格/宾格”各占一半的“动词分裂型语言”,而是属于“分裂的系统”中“变动的主语系统”这一类型。
结论部分主要总结本书的选题意义、主要观点等。
作者简介
曾立英,1970年生,湖北枝江人。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199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其后在三峡大学文学院任教。200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文学院。获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2006—2008奉在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做博士后。主要研究句法学、词汇学、对外汉语教学和计算语言学等。已在《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汉语学习》等学朮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07JC740016)“现代汉语类词缀研究”和中国博士后第42批科学基金项目“现代汉语类词缀知识库的构建”等多个项目。
目录
一、作格术语的翻译
二、作格研究综观
(一)作格的类型学研究
(二)从动词分类的角度看作格
(三)功能派针对作格关系所谈的作格
(四)从认知的角度谈作格
(五)关于汉语的作格研究
(六)本书的理论背景
三、本书研究思路及章节安排
(一)本书研究思路
(二)章节安排
四、语料来源
第一章 动词的分类与作格动词的论元结构
一、动词分类、作格动词与语言类型
二、与作格动词相关的动词分类
(一)双论元动词和单论元动词
(二)动态动词和静态动词¨
(三)动词的细类–作格动词
三、作格动词的语义角色及其分析
(一)作格成分的确认
(二)对作格角度句式中论元身份的分析
(三)作格动词
四、作格动词的论元结构
(一)作格和致使
(二)作格动词的词汇句法结构和词汇语义结构
第二章 汉语作格动词的判定
一、汉语鉴别作格动词的特殊困难
(一)非作格动词不能有使役结构和不及物结构的交替
(二)及物动词能否进入”np1+v+np+np2″和”np2+v”的交替格式
二、确定作格动词的标准
(一)确定作格动词的标准之一
(二)确定作格动词的标准之二
(三)确定作格动词的标准之三
(四)三条标准的满足次序
三、作格模型之一–“x化”
(一)关于英语的后缀-ize
(二)汉语的”x化”
四、其他相关问题
(一)非宾格动词与作格动词的区别
(二)有致使义的动词不一定就是作格动词
第三章 现代汉语的作格动词及其释义
一、作格动词的意义和分布
二、表”状态变化”的作格动词
……
第四章 动结式、存现句与作格
第五章 从“作格”角度谈主语系统的选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节选
《现代汉语作格现象研究》主要探讨现代汉语的作格现象,从作格动词到作格句式,到有关作格的语言类型研究,由点及面,构成一个整体。全书除绪论和结论外,正文共分五章。绪论部分主要回顾“作格”在国内外研究的状况,从五个角度综合说明前贤对于作格的理解,阐明《现代汉语作格现象研究》的研究思路。第一章主要是在给动词分大类的基础上确立作格动词这一细类,认为作格动词的分出与动词分类的另外两个维向有重要的关联。这两个维向分别是:(1)双论元动词还是单论元动词的分类;(2)动词的动态、静态等情状类型的分类。此外,同样重要的是,作格动词自身必须有自己的论元结构:一个必有论元——“中介”,一个可选论元——(外部)“引发者”。具体说就是,从论元的配置上看,作格动词必须既能够出现在单论元句中,也能够出现在双论元句中;从句式的情状类型上看,作格动词所出现的单论元句表达“中介”这个参与者静态的情状类型。双论元句则表达“外部引发者致使某物达成某状态”的动态义。第二章论证汉语作格动词的判定标准。根据前章所梳理出来的作格动词的基本特点,我们在作格动词能出现在NP1+V+NP2和NP2+V交替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个诊断式——“使+N+V”和“NP2+自己+V了”的结构,作为判定汉语作格动词的相容的析取标准。符合这些条件的汉语动词,才是真正在句法语义中有作格性的动词。第三章具体描写现代汉语的160个作格动词,并将这些动词分成四小类,逐一讨论。这四类分别是:表“状态变化”的作格动词,表心理状态变化的作格动词,兼属形容词的作格动词和表“自身变化”的作格动词。每一子类都讨论其特点,列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动词及其各大词典在这些词的释义上的得失,并列出符合该类特点的词表。该章还把对作格动词的探讨和词典释义联系在一起,指出现有词典在对作格动词的释义上存在一些模糊之处,有待修正。第四章讨论汉语中最重要的两种作格句式:动结式与存现句。与鉴别作格动词的方法相同,我们依然用“既可以用于‘表中介的状态’的单论元句中,也可以用于‘表使中介成为某状态’的双论元句”,作为形式标准来鉴别作格性动结式。《现代汉语作格现象研究》还以“破”为例,说明古代汉语作格动词向动结式的演变。存现句是一种专用的、作格角度的中介句,但存现句中的动词不是作格动词,而是由非宾格动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等不同类型的动词来充当的。这些不同类型的动词进入存现句后,受句式的制约,在句中统一表现为非宾格动词的特点:(1)只带“中介”单论元;(2)动词表达该论元有关的状态、现象而非有意识的动作。第五章借鉴Dixon(1994)的观点,根据S、A、O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考察汉语的主语系统的选择情况。Dixon把语言分为“主格一宾格”、“作格一通格”和“分裂的系统”三种类型。汉语是属于“分裂的系统”这一类型的。在这个前提下讨论汉语的动词分类情况,讨论汉语的动词在小句内选择什么样的主语,在小句和小句之间选择什么样的主语,同时通过汉语和英语以及其他语言的对比来说明主语系统的选择差异。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汉语不是典型的“作格语言”或典型“宾格语言”,也不是“作格/宾格”各占一半的“动词分裂型语言”,而是属于“分裂的系统”中“变动的主语系统”这一类型。结论部分主要总结《现代汉语作格现象研究》的选题意义、主要观点等。















